新流感的国际传播风险

  不论多么强大、富有和先进,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应对所有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

  5月11日16点48分,北京急救中心机场应急小组联络人的手机响了。根据机场检疫机构报告,一名朝鲜籍入境乘客的体温超过标准,需要立刻转运至地坛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复查。

  20多分钟后,120急救车在机场引导车的带领下驶入T3航站楼旁的停机坪。现场跟随采访的《望东方周刊》记者看到,一名穿着灰色格衬衫、戴口罩的中年男子,在机场防疫人员的带领下走了过来。

  便装的防疫人员告诉急救车上的医生,这名男子从迪拜飞来,体温38摄氏度,在进行登记时什么也不说。随后本刊记者发现,他不能说汉语或英语。

  办理完交接手续,男子登上急救车。身穿防护服,戴防护镜、口罩的防疫人员显然使他感到不安:虽然两侧车窗都打开着,但他的手握过的钢制扶手上还是留下了汗水。

  男子一路都不停地向前张望,有时用手抚摩着喉咙,表情痛苦。17点30分左右,急救车到达了目的地。

  这是北京急救中心机场应急小组在当天下午转运的第三名发热乘客。从5月2日进驻以来,他们已经转运了70多名发热乘客和甲型H1N1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

  但是,在5月8日和9日,仍有两名甲型H1N1流感病毒携带者从首都机场入境,并在10日、11日自感发热、咽痛,最终成为中国内地最早的两名新流感患者。

  由于两人的患病,超过200名同机乘客和机组人员也被列为密切接触者,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威胁就这样近在眼前。

  “特别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讲,传染病的威胁大大加重了。”解放军302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国家质检总局流感防控专家组成员庄英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全球化的出行,正改变人们对传染病的一些传统认识。

  “旅行性质”

  当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全球蔓延时,许多人认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7年年度报告中的预测可能就此成真。

  WHO当时警告,在艾滋病、SARS等病毒之后,未来几年可能暴发另一起全球范围、灾难性的传染病,它会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较远地理距离传播的速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快”。

  其中,全球乘坐飞机人数已超过每年20亿人次,这也是疾病传播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

  这份报告还认为,全球传染病出现和传播的速度在2007年均达到历史峰值,传染病也越来越难以治愈。

  墨西哥于4月13日出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死亡病例后,至4月30日全球已经有4个大洲的15个国家宣布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

  除与墨西哥陆路、海路交通便利的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以外,其他大洲的第一个病例都是从墨西哥“飞来”的。

  4月27日,西班牙宣布发现一名甲型H1N1流感病例,成为欧洲第一例患者。这名男子于4月下旬刚刚结束在墨西哥的旅行。

  4月28日,新西兰一所中学的10名学生和1名教师被确诊,他们4月25日刚从墨西哥旅行归来。

  同一天,韩国疾病管理本部表示,一名从墨西哥旅行归来的韩国人被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这是亚洲首例疑似病例。

  就在27日晚,WHO在日内瓦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到4级,即一种新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可以引起“群体性”暴发。

  5月3日,哥伦比亚社会保障和卫生部证实,一名刚从墨西哥返回的哥伦比亚人,已被确认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

  不过进入5月后,情况开始变化。包括日本、丹麦、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首例病例,都来自美国和加拿大。之前一名奥地利患者被怀疑在危地马拉感染甲型H1N1流感。

  截至北京时间5月12日18时,全球共有30个国家报告5251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首例患者乘坐航班返国,并带去了流感。

  WHO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做了一个比喻:甲型H1N1病毒的初期传播具有明显的“旅行”性质。

  无奈的对策

  “显然,除非限制跨国旅行,否则人们在传染病面前是非常被动的。”庄英杰说,首例患者往往会在防疫机构作出反应之前引发二代病例。

  他解释说,这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现代化交通工具、特别是民用航班的使用,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其短于传染病的潜伏期。因此,防疫部门对此往往束手无策。

  5月8日从加拿大抵达北京的中国内地第二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第三天才出现发热症状。这段航程飞行时间不到15小时。而即使在船运速度大大提高的今天,从北美航行至亚洲也需要10天以上。而一般传染病的潜伏期通常在4至6天。

  5月以后,许多国家停飞了与墨西哥的直飞航班,或者对墨西哥航班和乘客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结果使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势头有所减弱。而由于美国确诊病例的迅速增加,从美国飞往世界各地的航班又成为各国疾控部门关注的焦点。

  另一方面,大城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原因之一是它们往往承担了交通枢纽的作用,“交通更发达,人们交流的频率更高,也就更容易传染和被传染。”庄英杰说。

  给北京防疫带来极大挑战的两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都是途经这里,前者只住宿了不到12小时。

  未发作的传染病患者乘坐航班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密闭的空间更适合病毒传播。在中世纪,在旷野中拉鼠疫患者的车夫只要不接触对方就不会被传染。而现在,虽然WHO确定患者前后三排的乘客为密切接触者,但同机的其他乘客也很难免除风险,其感染机会包括前往洗手间等在机舱内的活动。

  事实上,从4月中下旬开始,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暴发,对国际航线的影响也开始显现。目前国际航线的价格几乎都达到3年来最低。

  5月8日,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卫生部长和高级官员,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晤,研讨防控甲型H1N1流感在亚洲流行的有效措施。

  这个亚洲级别最高的防疫峰会公报说,有证据表明,依靠限制国际旅行防止病毒的传播效果不明显,而且还有可能对目前不景气的地区和全球经济造成进一步负面影响;有发热和流感样症状的病人应推迟国际旅行,国际旅行后如果发病应根据国家指南及时就医。

  公报最后还宣布:遵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国际旅行的指南,以避免对全球和地区秩序的社会和经济危害。

  新威胁

  在疫情严重的美国,美国疾控系统对各大航空公司的要求也只是报告在发热、 喉痛、咳嗽、鼻涕4种症状中,具备2种或以上症状的患病旅客。

  应对航班上的传染病毒携带者,“只有依靠旅客自觉报告以及监测。”庄英杰说,比如加强登机前的检查,此外并无有效办法。他强调,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特点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根据WHO的2007年年度报告,自1970年以来,新的传染病威胁以“空前的速度”出现,每年均会出现一种以上。目前有近40种疾病是一代人之前所未见的。这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后被命名为“新兴病毒”(EID),包括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等。

  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就是“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EID”。

  在中国,一般将EID称为新发传染病,目前已有20多种新发传染病在中国被发现。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主任徐建国向本刊记者总结新发传染病的特点是:病因不确定,不知采用何种特异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政府首长很难及时作出决策;大众容易产生心理恐慌,造成社会不稳定;先进的交通工具、现代国际贸易和交流,可以把传染病从一个国家或地区传到全球,造成世界大流行。

  徐建国认为,一种新的病原体在某个国家或地区被发现以后,很快便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相继被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很难用“传播”的理论来解释。

  此外,依靠目前的水平无法对其进行预测,做出特异性准备。

  新流感漩涡中的国际航班风险,正是人类应对新发病毒乏力的表现。

  根据WHO报告建议,全球各国应空前团结,才能应对传染病带来的威胁,“不论多么强大、富有和先进,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应对所有公共卫生的威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