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应耐得住寂寞

  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与其本身的定位是紧密相关的,银行也算是服务行业,那么服务行业最重要的特点就要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来提供服务。大银行针对大客户,小银行针对小客户,这是浅显的道理,全世界的金融结构都是这样的,可是偏偏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却在不断地拔高银行,要把它做大做强,让那些微小企业借贷无门。

  《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认为,资本回报的增长率总是大于经济的增长率的,因此在中国的金融改革的实践中,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把那些吸收的存款转投放到富裕的地方投放,追逐更高的利润和更好的资本回报,这样的经营策略是无可厚非。

  但是他还提出这样的观点:经济是静态的零和游戏;如果一个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个群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变穷,这是造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原因。我们将他的这一理论套用到中国地方银行的跨地域经营,同样地可以得出结论,城商行异地经营、上市,抽走大量资金,只能造成某些省份更富、某些地区更穷。显然,这是不公平的。皮凯蒂的研究就是“要把结果的平等性视为最终目的和唯一原因”。

  城商行发展明显脱离初衷

  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城市信用合作社,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伴随城市经济改革和发展,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和融资需求急剧增加,特别是“两小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开户难、结算难和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城信社应运而生。到1993年底,城市信用社数量近4800多家,总资产为1878亿元。

  1995年,央行推动城信社向城商行改制。在此之前的案例就是著名的“深圳发展银行”,其后它发展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并成功上市,其经验也被有意推广。连锁反应之下,到2007年底,城商行走上了一条走过了重组改制、引进战投、跨区域发展、综合化经营以及上市的发展壮大之路。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也顺利上市。

  但是,大银行与信用社的目标客户是不一样的。。城市银行变大变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又冒出来了,这回,金融监管当局为应对这一反复轮回的“难题”,又开闸发放“小额贷款公司”牌照。

  2015年6月,深圳已有113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村镇银行,而全国各地也有小额贷款公司5000多家,但我国在金融改革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一直没有解决好。

  回顾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实际上是逐步脱离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初衷的,那么,地方政府推动城商行做大做强的动因又是什么?

  深圳模式的成功经验

  地方经济发展,除了外商投资的资金推动,主要靠两个方面的资金,一是中央财政下拨资金;二是各地区的民间资本的投资。

  一个地方要维持简单再生产或推动经济发展的扩大再生产目的,其当地社会经济的剩余资金的自我平衡、资本与经济效益的匹配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本土银行是推动这种储蓄与投资自我循环、自我平衡的一个重要的连接器。

  据考证,当年中央开办深圳经济特区,言明只给政策没有拨款。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就是两大块资金:外资和内资。外资是三资企业的投资,有数据可查。但国内市场的资金对深圳贡献了多少,却是难以估量。

  深圳靠特殊政策,建成了全国的金融中心。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深圳金融业总资产达到9.09万亿元,金融业总资产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2015年1至6月,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60.51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高出全市GDP增幅10.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市GDP比重15.4%,创历史新高,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4%。

  可是,深圳金融业的产值,其中有多少是全国各地贡献的呢?

  举例而言,招商银行数十年来一直是深圳的纳税大户。但是我们肯定不能说,招商银行的利润与缴纳给深圳政府的税收都是在深圳创造的。从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财务公司到中国第六大商业银行,它的发展具有非典型意义。

  正如皮凯蒂所说,在21世纪,对于理解全球财富分配来说,忽略“稀缺性原则”的重要性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们知道,在中国,金融业是垄断行业,银行是稀缺的“资源”,各地政府都在争夺设立银行的名额,这也不难理解,地方性的中小银行一味追求扩张,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主因在于吸收异地的存款。大银行的内部资金调拨权总是高度集中于其总行的资金管理部门,而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筹集的信贷资金的使用则必然投向那些经济发达,GDP增速快、风险小的沿海省市,结果是,区域性银行跨地域经营而在GDP增长相对落后地区吸收的存款被挪到了经济发达的省份投放,使本来就渴求信贷资金的支持的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更加失血。目前城商行跨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做法已被叫停。

  银行的规模决定了其服务的对象

  假设某地有100家小银行,只能分别发放100万元贷款给100家小企业。某天,这100家小银行合并成一家大银行,那么原先的100家银行贷款部门就只剩下一家了。它当然、也绝不会再去干那种放款给100家小企业的费神费脑吃力不讨好的、琐碎的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了,它会集中精力将这1亿元的资金一次性发给某家大企业。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讲求了效益,同时还兼顾到“安全”和“盈利”。

  可是,原先的那100家小企业就贷不到款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家银行将1亿元资金放贷给一家大型企业;或将此1亿元资金分拆成100份,每份100万元,分别贷款给100家小企业,其风险、成本乃至效益都是大不一样的。

  就风险而言,这家大型企业是处于垄断地位的上市国企,信息披露充分,垄断经营的地位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再辅之以不动产抵押物,贷款风险很小。而小企业则不同,本小利薄,市场竞争激烈,信息不透明,恶意骗贷事件时有发生,甚至缺乏相应的抵押物,则贷款风险很大。

  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乃至贷后检查的操作成本上也大不一样。贷款给一家大企业办理相应的放贷手续均可一次性完成。而放给100家企业则要将上述作业过程分别操作100次以上,尤其是小企业状况千差万别,特别繁琐,需耗费100倍以上大量的人力物力。

  最后在收益上也是不可比的。大企业收入稳定,还款来源有保障,即便挂账也有政府担着;而中小企业常多有经营不善难以还贷,甚至发生恶性骗贷经营者“跑路”藏匿等极端事件。经验表明,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呆账率高于大型企业的30%以上。

  同样,大银行的基层单位分行、支行都是有一定的业绩考核指标的。为了达标,少投入多产出,经营者“嫌贫爱富”,乃经济规律使然,由是之,近年来国内中小企业因向银行借不到款或倒闭,或卷入民间高利贷,则不足为奇。而对资金的需求推动了借款利率的一再高攀,风险加大。

  据调查,目前深圳113家小贷公司的融资对象是20多万家小企业,平均每个企业获得贷款15万元,解决了部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但是,小贷公司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借入,因此中小微企业“融资贵”依旧没法解决。

  银行上市的资源争夺

  银行的跨区经营与企业生产产品的跨区销售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实际上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区别。生产实物产品的企业可以向全国各地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促进竞争淘汰落后。让当地民众享受高质量的产品。银行的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则是一种隐性的资金掠夺。

  囿于地域经营限制的城商行上市筹资的理由何在?

  首先,银行上市争夺了有限的上市资源,压制了实体经济。而且上市后银行多会增发,对资金的追逐无止境。

  其次,商业银行上市会进一步扭曲中国金融结构。2014年,中国GDP为63.6万亿元,银监会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69.7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135万亿元。商业银行上市会进一步扭曲中国本不合理的金融结构。

  因而,城商行完全没有必要再上市进行公众集资,因为购买股票的人并不仅仅是本省市的投资者,而是来自全国各地,这同样是对异地资金的一种巧取。

  银行的发展要与当地的经济休戚与共,最理想规模要与服务对象相匹配。这些都是国外的成熟经验和做法。

  如果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那么,限于服务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大可不必做大做强;也没有必要上市,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很不平衡,经济增长率参差不齐,作为一个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商业银行不应该去进行这种制度套利。

  王幸平/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