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很兴奋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6-12 11:01
从人民币个人业务到非个人业务,从经常项目到贸易领域的资本项目,香港在通往“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漫长进程中,又狠狠地迈进了一步
谈起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人提得最多的是“纽伦港”,但在把自己和纽约、伦敦两大中心并提时,又常犹犹豫豫、欲言又止,报纸上的用词也是一会儿“保住”,一会儿“力争”,给人的感觉是“并无共识”。
共识度更高的一个说法是,香港是亚洲金融服务枢纽,同时也在其自身发展定位日益镶嵌至整个中国经济体的过程中,力图成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样的背景下,当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与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时,香港的心情可谓“相当纠结”。
关乎香港未来竞争力
消息发布次日,香港各大媒体都以重点版面聚焦此事,核心观点无非三种:“香港有上海无法比拟的金融软环境,无需担心”;二是“香港将在制造业和贸易优势相继失去之后,再次失却金融优势”;三是“有竞争才有成长,沪港各有优势,可互补短长”。
其中第三种说法,也是特区政府的主流观点。在香港媒体持续的追问下,从特首曾荫权到财经官员曾俊华、陈家强,及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纷纷就此发言,回答时虽各有侧重,但中心思想非常明确。即“香港会在金融中心的建设上与上海各有分工,香港有自己的优势,不惧来自任何城市的竞争”。
事实上,身处香港社会,特区政府官员谈及香港未来竞争力,两件事几乎每次必讲:一是积极发展人民币业务,努力将“本港”打造成人民币离岸中心;二是加速与“珠三角”的经济融合。务实的香港人不太喜欢“背书”,可见这两件事在其眼中,是真真切切关乎香港未来竞争力的大事。
珠三角的经济融合无需多言,香港要营造自己在珠三角的“窗口”优势和发展高增值服务业,深广的经济腹地和实业支撑必不可缺;而对人民币业务的“念兹在兹”,则基于香港崛起的历史经验和对自身优势的准确定位。
众所周知,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与其背靠祖国内地而尽享“自由港”转口贸易之利密不可分;90年代,这一优势随着内地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而逐渐失去,同时也促成了香港经济向金融服务业的成功转型;进入新世纪后,站在中国“坐三望二”的经济实力与有限的金融开放度之间,香港再次找到了自己金融“转口”的有利地形。
而此次全球金融海啸,恰使内地在深味“贸易大国、金融小国”带来的“外汇储备”两难困境后,开始积极寻求人民币的“走出去”路径。香港看到了这一点,也深知这对已在全球金融市场位列前茅、同时又面临巨大发展压力的自己,意味着什么。
如本文开始所言,金融是香港的优势,但其对真正具有“国际金融中心”的牢固地位却并无十分把握,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由于多个城市设立离岸市场,致使业务摊薄,香港的离岸业务萎缩、外汇交易量和银行数量都有所减少,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渐显“褪色”。
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开办人民币业务,意味着香港银行业将率先增加一种货币业务,而且是快速成长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货币业务,这不仅可使香港吸引众多银行机构,缩短与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差距,更可在未来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占得先机。
厉兵秣马已多时
在香港人眼中,在通往人民币全面业务的路途上,已做了相当多准备,可谓“优势明显”:相对于内地,香港具有“法制优势、国际化优势,以及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的信任优势”;而相对于境外其他地区,香港则是中国的“自家人”,而且有境外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人民币业务率先开放”优势——从2003年CEPA签署后,香港便开始从事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四大业务,目前已累积相当丰富的人民币经验;从2007年起,内地金融机构又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而截止到今年2月,香港的人民币存款超过540亿元。
更重要的是,去年12月底,中央政府宣布将在“香港与广东”、“东盟与广西、云南的贸易中”,率先进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
消息发布后,香港很兴奋。从人民币个人业务到非个人业务,从经常项目到贸易领域的资本项目,香港在通往“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漫长进程中,又狠狠地迈进了一步。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持续施行,将导致人民币在海外的聚集和沉淀(因试点除香港外,还包括东盟与广西云南的边贸,试点成功后还将全面铺开),当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议题便会自然提上日程,而这,基本上是香港之于人民币业务的追求目标。
远期目标可期之外,眼前可见的好处非常明显。香港与内地贸易每年在2000亿美元左右,占其外贸的一半以上;而与广东的贸易又占其与内地贸易的一半,且以“本小利薄”的加工贸易为多。在美元汇率波动较大、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大背景下,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必将极大地降低汇兑成本,减轻港资企业经营风险。对于受金融海啸影响,今年GDP增幅可能低至-3%、失业率创数年新高的香港来说,这当然是更切近的实实在在的收获。
1月20日,香港与央行签订了20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也就是说,为启动即将开始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香港开始进行货币准备。
这样的货币互换行动已经在多个国家启动,包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总额超过6500亿元。
一位在IMF的中国研究者说,中国与阿根廷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早晨,一位美国同事闯进他的办公室说,你们中国人太天才了。
“天才”在这里的含义是,货币互换既解决了人民币贸易结算的人民币融资渠道问题,又可减轻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过多的压力,同时还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为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铺垫。
与人民币离岸中心仍有距离
应该说,目前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的开放还受到两个限制,一是仅限于贸易项下;二是仍有地域限制,目前还仅限于“香港与广东,东盟与广西、云南”之间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央的金融监管提供了风险缓冲和政策调试的余地。
而随着试点成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将全面推开,这将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导致海外人民币的大量聚集和沉淀,对香港来说,这是其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潜在机遇;但对中国这样一个“行政体改任重道远、金融监管远远跟不上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则同时意味着潜在的金融风险——这也是中国早在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上步入世界前列,而在金融领域始终被诟病为“开放度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人民币在海外的聚集和沉淀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加剧人民币海外投资市场的发育,海外投资者需要通过人民币投资工具,对市场上的人民币进行重新配置。
这种海外投资市场的出现,将打通资本进出中国的门槛:当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看好时,海外投资者会不断购入人民币资产,为避免人民币升值,央行必须不断在市场上卖出人民币,买进外币,从而导致外资间接流入中国;而当中国经济出现波动或不被看好时,则可能因人民币投资工具被大量抛售套现而对人民币产生贬值压力,央行为了稳定币值必须不断卖出储备货币,买进人民币,由此导致资本间接流向海外。
这样一个海外投资市场,将对中国经济成长的稳定性提出很高的要求,而这种稳定的经济成长,必然源于稳定成熟的政经体制——这对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确乎是相当大的挑战。
香港资深金融业内人士叶翔指出,贸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还易于操作、风险可控;而投资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则应特别谨慎。事实上,当人民币贸易跨境结算推广后,人民币投资市场的发展将不可阻挡。因而央行和监管者必须注意把握市场节奏,同时加快国内的经济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步伐。
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与真正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距离,将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中国自身的改革进程及体制完善程度;二是香港与内地金融体制的融合度,以及香港自身金融监管的完善度。
……
谈起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人提得最多的是“纽伦港”,但在把自己和纽约、伦敦两大中心并提时,又常犹犹豫豫、欲言又止,报纸上的用词也是一会儿“保住”,一会儿“力争”,给人的感觉是“并无共识”。
共识度更高的一个说法是,香港是亚洲金融服务枢纽,同时也在其自身发展定位日益镶嵌至整个中国经济体的过程中,力图成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样的背景下,当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与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时,香港的心情可谓“相当纠结”。
关乎香港未来竞争力
消息发布次日,香港各大媒体都以重点版面聚焦此事,核心观点无非三种:“香港有上海无法比拟的金融软环境,无需担心”;二是“香港将在制造业和贸易优势相继失去之后,再次失却金融优势”;三是“有竞争才有成长,沪港各有优势,可互补短长”。
其中第三种说法,也是特区政府的主流观点。在香港媒体持续的追问下,从特首曾荫权到财经官员曾俊华、陈家强,及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纷纷就此发言,回答时虽各有侧重,但中心思想非常明确。即“香港会在金融中心的建设上与上海各有分工,香港有自己的优势,不惧来自任何城市的竞争”。
事实上,身处香港社会,特区政府官员谈及香港未来竞争力,两件事几乎每次必讲:一是积极发展人民币业务,努力将“本港”打造成人民币离岸中心;二是加速与“珠三角”的经济融合。务实的香港人不太喜欢“背书”,可见这两件事在其眼中,是真真切切关乎香港未来竞争力的大事。
珠三角的经济融合无需多言,香港要营造自己在珠三角的“窗口”优势和发展高增值服务业,深广的经济腹地和实业支撑必不可缺;而对人民币业务的“念兹在兹”,则基于香港崛起的历史经验和对自身优势的准确定位。
众所周知,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与其背靠祖国内地而尽享“自由港”转口贸易之利密不可分;90年代,这一优势随着内地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而逐渐失去,同时也促成了香港经济向金融服务业的成功转型;进入新世纪后,站在中国“坐三望二”的经济实力与有限的金融开放度之间,香港再次找到了自己金融“转口”的有利地形。
而此次全球金融海啸,恰使内地在深味“贸易大国、金融小国”带来的“外汇储备”两难困境后,开始积极寻求人民币的“走出去”路径。香港看到了这一点,也深知这对已在全球金融市场位列前茅、同时又面临巨大发展压力的自己,意味着什么。
如本文开始所言,金融是香港的优势,但其对真正具有“国际金融中心”的牢固地位却并无十分把握,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由于多个城市设立离岸市场,致使业务摊薄,香港的离岸业务萎缩、外汇交易量和银行数量都有所减少,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渐显“褪色”。
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开办人民币业务,意味着香港银行业将率先增加一种货币业务,而且是快速成长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货币业务,这不仅可使香港吸引众多银行机构,缩短与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差距,更可在未来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占得先机。
厉兵秣马已多时
在香港人眼中,在通往人民币全面业务的路途上,已做了相当多准备,可谓“优势明显”:相对于内地,香港具有“法制优势、国际化优势,以及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的信任优势”;而相对于境外其他地区,香港则是中国的“自家人”,而且有境外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人民币业务率先开放”优势——从2003年CEPA签署后,香港便开始从事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四大业务,目前已累积相当丰富的人民币经验;从2007年起,内地金融机构又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而截止到今年2月,香港的人民币存款超过540亿元。
更重要的是,去年12月底,中央政府宣布将在“香港与广东”、“东盟与广西、云南的贸易中”,率先进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
消息发布后,香港很兴奋。从人民币个人业务到非个人业务,从经常项目到贸易领域的资本项目,香港在通往“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漫长进程中,又狠狠地迈进了一步。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持续施行,将导致人民币在海外的聚集和沉淀(因试点除香港外,还包括东盟与广西云南的边贸,试点成功后还将全面铺开),当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议题便会自然提上日程,而这,基本上是香港之于人民币业务的追求目标。
远期目标可期之外,眼前可见的好处非常明显。香港与内地贸易每年在2000亿美元左右,占其外贸的一半以上;而与广东的贸易又占其与内地贸易的一半,且以“本小利薄”的加工贸易为多。在美元汇率波动较大、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大背景下,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必将极大地降低汇兑成本,减轻港资企业经营风险。对于受金融海啸影响,今年GDP增幅可能低至-3%、失业率创数年新高的香港来说,这当然是更切近的实实在在的收获。
1月20日,香港与央行签订了20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也就是说,为启动即将开始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香港开始进行货币准备。
这样的货币互换行动已经在多个国家启动,包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总额超过6500亿元。
一位在IMF的中国研究者说,中国与阿根廷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早晨,一位美国同事闯进他的办公室说,你们中国人太天才了。
“天才”在这里的含义是,货币互换既解决了人民币贸易结算的人民币融资渠道问题,又可减轻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过多的压力,同时还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为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铺垫。
与人民币离岸中心仍有距离
应该说,目前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的开放还受到两个限制,一是仅限于贸易项下;二是仍有地域限制,目前还仅限于“香港与广东,东盟与广西、云南”之间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央的金融监管提供了风险缓冲和政策调试的余地。
而随着试点成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将全面推开,这将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导致海外人民币的大量聚集和沉淀,对香港来说,这是其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潜在机遇;但对中国这样一个“行政体改任重道远、金融监管远远跟不上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则同时意味着潜在的金融风险——这也是中国早在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上步入世界前列,而在金融领域始终被诟病为“开放度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人民币在海外的聚集和沉淀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加剧人民币海外投资市场的发育,海外投资者需要通过人民币投资工具,对市场上的人民币进行重新配置。
这种海外投资市场的出现,将打通资本进出中国的门槛:当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看好时,海外投资者会不断购入人民币资产,为避免人民币升值,央行必须不断在市场上卖出人民币,买进外币,从而导致外资间接流入中国;而当中国经济出现波动或不被看好时,则可能因人民币投资工具被大量抛售套现而对人民币产生贬值压力,央行为了稳定币值必须不断卖出储备货币,买进人民币,由此导致资本间接流向海外。
这样一个海外投资市场,将对中国经济成长的稳定性提出很高的要求,而这种稳定的经济成长,必然源于稳定成熟的政经体制——这对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确乎是相当大的挑战。
香港资深金融业内人士叶翔指出,贸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还易于操作、风险可控;而投资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则应特别谨慎。事实上,当人民币贸易跨境结算推广后,人民币投资市场的发展将不可阻挡。因而央行和监管者必须注意把握市场节奏,同时加快国内的经济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步伐。
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与真正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距离,将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中国自身的改革进程及体制完善程度;二是香港与内地金融体制的融合度,以及香港自身金融监管的完善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