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义乌人 开着豪车去吃粗面

  义乌人可不信奉“君子动口不动手”,脾气上来,不仅嘴上要过招,手底下也得见真章——正所谓“金华派头,兰溪唬头,义乌拳头”。

  曾有人形容义乌人“土到掉渣,精到鬼怕”,但精明的生意头脑是他们经商的基石,这也让义乌在短短20年里就成为了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那些挺着将军肚,开着宝马、奔驰的大款,开车几公里就为了去某个小巷深处的街边小店,排队等候,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粗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当“中国制造”走遍全球,一个神奇的地名也随之走向世界,那就是义乌——世界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义乌短短20多年的发展历程堪称传奇,让世人感叹: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才能把这样一个并无多大优势的地方,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大市场?

  在外地人眼里,义乌人是彪悍的。刚到义乌火车站,你就能听到售票员扯着嗓子在广播里喊:“贱人别插队!欠揍是吗?”而在义乌人眼里,自己是优越的——悠久的历史,庞大的财富,精神与物质的丰厚度,让他们有了骄傲的资本。

  能伸不能屈

  南方人中的北方人

  有义乌人曾经调侃说:“我们义乌人的毛病,就是能伸不能屈。”这句话倒是准确地体现出义乌人绝非文弱隐忍之辈。在吴侬软语、似水柔情的江南之地,这种刚毅的性格让他们好比是“南方人中的北方人”。

  这种“不好惹”的秉性,从最普通的市井生活对话就可以略窥一斑。“义乌话听上去很凶,讲话和吵架一样。”“义乌人都是大嗓门,吵死人。”网上的外地朋友给出了最直观的感受。“侬个麻包”、“侬个窝亏”是义乌人的口头禅,意思是“你这个笨蛋”,他们骂人的句式千变万化,甚至还有所谓的“义乌十八腔”……

  不但如此,义乌人可不信奉“君子动口不动手”,脾气上来,不仅嘴上要过招,手底下也得见真章——正所谓“金华派头,兰溪唬头,义乌拳头”。每天打开义乌的城市小报,就能看到一幅幅令人咋舌的画面:“球迷围殴裁判,女篮被取消主场资格一年”、“小伙与母亲吵架,一怒烧家,多人被困”、“彪悍王师傅,骑着电驴盛邀路人一起抓贼”、“轿车直接走人行道,一个比一个彪悍”……

  事实上,义乌这种尚武的民风是有渊源的。历史上,从义乌走出去的“将才”数量不少,因军功而被授予元帅、将军、总兵、参将等武职的就有200多位,大多数义乌人都能对这些典故如数家珍:三国的骆统、宋朝的宗泽、明朝的戚家军……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义乌更是成为浙江省参军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不仅是骁勇的军人,古往今来的义乌文人也生得一身铮铮傲骨。初唐四杰的骆宾王,笔杆子动一动就敢挑战皇权,一篇《讨武曌檄》千古传诵。近代历史学家吴晗,在“文革”的惊涛骇浪中洋洋洒洒写下了著名的《海瑞罢官》,钱伟长的夫人在悼亡诗里赞美他是“不屈不挠的义乌人”。打开史书,这些敢拼命的书生就好比是用笔代替了拳头,义乌人的强硬作风跃然纸上。

  甚至到了盛世太平的现今,义乌人日常的文娱活动,也充满了“狠劲儿”:义乌武术协会是全市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组织。习武人中有武林的权威泰斗,也有普通买菜打麻将的大妈。每日晨练、晚练时,各种广场、体育馆、武馆都有大展拳脚的人,在义乌,哪怕是席卷全国的广场舞,也没法跟这种全民习武的盛况相比。除此之外,还有逢年过节举行的迎龙灯、佛堂斗牛、放铳、打锣鼓、踩高跷……无一不是惊险刺激的活动。

  快节奏的工作狂

  “土到掉渣,精到鬼怕”

  义乌人坚韧顽强的性格,还体现在做生意上。俗话说“世界的钱都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会做生意的犹太人动摇了世界的经济格局,而义乌的企业大亨们也发誓要做“中国的犹太人”。

  是什么让义乌人有这么大的野心和动力?义乌三面环山,地处盆地,没沿边没沿海,也没什么资源。在如此的环境下,义乌却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小商品集散市场——这得归功于义乌人的勤快和精明。

  去义乌打工的人很多,大家都是抱着发财梦来到这个地方的,好像嗅一嗅这里的空气,就能随地捡到钱。然而大多数人到后来都灰头土脸地离开,还带着一腔怒气埋怨义乌多么多么“没意思”。甚至有不少义乌人也受不了当地的氛围,总想离开家乡。

  义乌是个天道酬勤的地方,同时也是懒人的坟墓。不是说外来务工的人懒惰,而是义乌人骨子里信奉“三个五更抵一工”,外地人很难跟上他们的节奏。在义乌呆过的外地人总是感叹义乌人只知道工作,不懂享受,连“吃”这回事都不怎么注重。这一点倒也和犹太人很相似。

  人人皆商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有紧迫感,财富的迅速聚集离不开这种工作狂模式。但并不是只要埋头苦干就一定有相应的回报,生意是一门变数很大的学问,义乌人似乎天生就是这门学问的“学霸”。经济发展初期,就有人形容他们“土到掉渣,精到鬼怕”。精明的生意头脑是经商的基石,这也让义乌在短短20年里就成为了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义乌人做生意的方式,其实并不神秘也不复杂。从最早的“鸡毛换糖”开始,以小谋大,薄利多销。走街窜巷的小买卖就是如今小商品市场的雏形,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每天数以千计地生产、贩卖,义乌人完全不在意表面的“小”和“薄”,相反他们看中了这个商机,而且能够精准地抓住。他们没有投机取巧,完全靠低调务实的精神来打下市场。

  有文化底蕴的生意人

  毫无“土豪”觉悟的生活

  很多人对义乌人的刻板印象是“财大气粗的土豪”,大家喜欢吐槽他们那种奢华的婚嫁礼仪,讨厌他们那种缺乏人文沉淀和精神追求的生活氛围,但在他们自己看来,义乌是江南的“邹鲁之乡”,是朱子理学的传承之地,不仅“地灵”,理所当然还是“人杰”。若是有人当面说他们是暴发户,义乌人绝对不会服气,而是操着大嗓门凶巴巴地强调:“我们勤奋,我们动脑子,我们是有文化底蕴的生意人!”紧接着,他们会告诉你:自唐代学风盛行开始,义乌就有“小邹鲁”之称(邹鲁是儒学的发源地),到宋朝,义乌出了许多著名的官宦、文人和能工巧匠……

  底蕴来自哪里?底蕴来自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们这里曾是古越国的都城!”这样一句神气活现的话,常被义乌老人甚至年轻一辈作为谈资。当然,嘴上回呛还不够,强要面子的义乌人还真真切切地开始着手人文建设。有学者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义乌最北端的勾嵊山,就是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义乌人对此当然深信不疑,他们在勾嵊山建祠堂,大力开展古树保护工作,年轻人端着相机,拿着画笔,渴望还原一个“古越文明摇篮”。

  在外地人看来,精明、强悍的义乌人似乎想法很多,难免自大骄横,但如果真正到这个城市大街小巷瞧一瞧,却会发现,其实他们还真的挺随意,特别是在对吃的追求上,一点也没有“土豪”的觉悟。

  都说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然而在义乌,东北乔面、山东鱼面、北京炸酱面等各式面馆却开遍大街小巷,虽然门面简陋,但生意火爆到让人眼红。这些面馆经营的多半是本地特色的砂锅拉面和手工面,一碗粗面放一只鸭头、几只鸡爪,或牛肉面里放上些许香葱,就是义乌人的最爱,而那些卖鲍鱼面、海鲜面的高档面馆,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开业没多久就关门大吉了。

  那些挺着将军肚,开着宝马、奔驰的大款,往往开车几公里就为了去某个小巷深处的街边小店,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粗面,遇到高峰期甚至还得排队等位子,他们也毫无怨言。

  据说这几年来,过去的“足浴一条街”都不见了,因为老板都改行开面馆了!“惠珍”、“胖子”、“老粗”等装修简陋、店名俗气的小面馆一字排开,门口还停着一长排豪车,倒也成了一道新奇的风景线……

  文 李越 图 丁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