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干部培训怎样做才有效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管理干部培训
  • 发布时间:2010-08-26 11:14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像学生一样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和教室,但年龄明显比学生大:他们步履匆匆,不时打着电话,也常常以羡慕的眼神看着身边年轻的天之骄子,好像在回想以前自己的青春年少;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走到一起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百战归来再读书”,为了更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创新的源泉,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各种各样的培训应运而生,培训市场一派生机。然而培训并不是组个团、报个班、拿个证就能搞定,很多企业的培训却经常这样做。貌似领导重视,学员积极,但是否能真正达到目的,却很少有人去考究。其实培训不应该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明确培训目的

  培训是为了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吗?这好像是明知故问,其实不然。曾有一名学员很风趣的说:“为什么在职培训叫做研修班?研修研修,就是在研究中休息。”不可否认,有人把参加培训当成是放松自己的一个机会。还有人说单位派员工外出学习是要被“撤职”:“杯酒释兵权”,鉴于你为单位做出过贡献,从道义上不好意思直接撤你职,让你参加培训实际是给你一个台阶,既不伤感情,又让你有“尊严”地主动“退出”。当然很多培训还承担着更多的内涵和意义,比方说为了多交朋友,结识客户等。而多数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要提升能力。

  动机决定行为,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培训旧的来决定培训的内容、组织形式和考核模式。比如,兼顾学习和放松的培训班,课程内容上可以增加一些诸如经济形势、国学、健康、个人修养等“选修课”,在培训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讲座研讨等;培训师的选择,应以表达能力和感染力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管理和考核方式上,要做到松紧适度。

  有一家集团公司因为今年业务不景气,面临着可能完不成全年业绩指标的窘境,各地分公司怨声载道,士气低落。公司总经理想利用培训这个平台,既让这些平日里奔忙的下属公司负责人放松一下心情,又让大家在此期间反思一下经营策略上的得失,交流一下想法和困惑,自己也趁此机会倾听下属的意见和看法。如果我们没有充分领会老板的意图,简单的以为就是提高学员的知识能力水平,设计了严谨的课程体系,日程安排得很满,特别强调纪律,有严格的考核,那么,培训结束时每个人都会感觉比上班还累,这样的培训怎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找准培训对象

  在很多人眼里,培训就是组织一些人听老师讲课,有些培训组织者也这么认为。在这种概念影响下,培训慢慢地演变成企业不仅花钱让员工学,还得求着员工去学。而参加培训的人满腹牢骚:我一大堆的事情,让我浪费时间听别人“瞎白话”,还不如回家休息呢。如果培训对象选择不恰当,好比“文不对题”,再好的培训也可能南辕北辙。比如,一个培训班里既有高管、又有基层员工,既有技术人员、又有销售人员,既有久经沙场的老员工、又有未见世面的新员工,你会发现这样的培训班很难安排课程,肯定也不会收到好的培训效果。因为培训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培训需求的差异,用同样的条件满足不同的需求,结果必然是失败的。那么,在确定培训对象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1 根据培训目的和内容来确定培训对象。比方说通用的管理类培训,如商务礼仪、时间管理、办公技能,培训对象的选择就不必那么严格。但如果培训旧的是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对象就必须是中层管理人员。

  2 尽量保证培训对象的同质性。同质性包括很多方面,比方说需求、年龄、学历、职务等基本情况的同质性等。这个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为了“凑人头”,不做培训需求分析,不管学员的起点是否一致,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也不听取学员的意见,不同的人听着一样的课。学员也是历来“逆来顺受”,反正不用自己掏钱,讲什么听什么。久而久之,就没有人会把培训真正当回事。

  3 与其他单位合办一定要慎重。从保证培训对象的同质性看,这个好像有点行不通。但从增加与其他单位的沟通交流,增加个人的社会交往阅历,这又是很好的途径。所以是否可以合办要分情况,首先要保证本单位人员的同质性,同时还要和其他单位的同质性进行匹配。如果融合度高,这种单位问的合办培训是利大于弊的。

  一个集团下属A、B两家子公司与高校合作办期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主要是A企业与高校联系,确定学习内容和教师的遴选等事项。B企业基本上是“搭顺风车”,在不清楚培训旧的、培训对象的情况下,仅仅知道这是一次管理干部培训班,选拔了十几名中层干部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参加学习后,大家发现日程安排很宽松,两周的学习时间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休闲娱乐。B企业都是从生产一线挑选的中层管理人员,身上肩负着很大的工作责任,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来时间有点长。而A企业的学员虽然也是中层管理干部,但领导的意图很明确:学习和放松并重。于是A企业的学员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合理,却苦了B企业的学员,觉得这太“奢侈”了,本来就够忙的了,竟然上班时间去旅游。所以,B企业的学员,总是“三心二意”,要不就干脆请假回单位处理工作。这个培训因培训对象需求不一致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培训对象的“同质性”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前提条件。

  设计适合的培训组织形式

  确定了培训旧的和培训对象,选择合适的培训组织形式也很重要。如果形式选择不当,有可能“好心办坏事”。提到培训的组织形式,很多人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老师对着PPT滔滔不绝,学员埋头记笔记,这是很多人比较习惯的学习模式。但对有社会阅历和工作技能的人来说,怎样学习才能活学活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培训的组织形式就变得很重要了。比方说,在课程设计上是偏重理论还是偏重实践?在教学形式上是案例式还是讲解式,是多让学员讨论还是进行角色扮演?这些形式的选择可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企业存在一个深层次的矛盾,学员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员自己找出问题的症结,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也可以选取企业中实际存在的案例,利用培训所学的知识以及学员的理解,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答,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经常有学员反映培训氛围要么是死气沉沉,让人昏昏欲睡;要不就是胡吹神侃,笑完之后发现什么都没学到。我们如何能做到既学到知识,又不觉得枯燥,还能很好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呢?

  1 是封闭学习还是开放学习?是集中到一个没有干扰的封闭场所还是在企业内边工作边学习?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各有优缺点。但作为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企业内培训,很难有人能一心一意地参加培训并坚持下去,所以,有一个相对封闭、干扰小的学习环境为宜。

  2 是与高校联合办学还是单位自己组织?高校有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成熟的课程体系,但对企业的针对性和了解程度不够。单位自己组织培训的针对性要更好,但培训效果取决于培训师的选择和培训组织工作的完善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两者相结合,请一些外部的讲师,结合企业内部的案例研讨。

  3 是“一锤子买卖”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一次培训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期望一次培训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管理水平,持续不断的“刺激”是必要的。组织形式的选择需要考虑一些细节,诸如案例是选择通用的还是本行业甚至是本企业的:讲师是以外请的为主还是自己的内部培训师为主;单位的管理团队是否需要亲自讲课等。

  有一家国有企业,以前晋升的管理干部没有专门的职位晋升培训,这些人从只要做好自己的业务到要管理好一个团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经常感觉很无助。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定和高校合作进行委托培养,刚开始的时候是选一个相关方面的课程,将这些人送到高校去学习。后来发现高校所使用的案例和本企业的行业不相关,于是与学校协调,进行改善。有学员提出没有针对实际案例的研讨,希望能有更直接的课程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增加了资深项目负责人介绍经典案例的环节。有些学员感觉高校老师讲课结合实际深度不够,于是又请本企业的高管讲,既传授业务知识又传达公司的战略理念。以前职位晋升培训只培训一次,后来改成多次,要达成职位的晋升,必须接受一定学时,规定课程的培训。经过不断地轮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最后使管理干部的培训真正成为了培养干部的“摇篮”和人才发展的“助推器”。

  灵活地进行培训考核

  所谓培训考核,就是看培训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考核没有一定之规,考核的形式可以不断创新。培训考核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以读书和电影分享会的形式,通过对某一本书、某一部电影、某一个观点的认识,结合目前的工作谈谈自己的想法,比直接灌输更能被人接受,可以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如果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凝聚力,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增加一些集体和团队项目,让学员谈谈对于团队凝聚力的认识与理解。如果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顺顺心”,抛弃一些工作上的烦恼,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可以采用座谈的形式,畅谈培训的心得体会,讲讲自己的心里话,心气顺了,培训也就达到目的了。如果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行业的精英,培育生意上的伙伴,考核的结果就更加简单了。有一个老总为了读EMBA,花了几十万,与班上的一个同学做成了几千万的生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培训效果吗?当然,培训的目的可以是多重的,培训达成的结果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的培训达到了“一箭双雕”,甚至是完成了其他方式无法完成的效果,培训的价值就更加显现了。

  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所以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后对学员进行反馈调查,询问培训对其工作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候不必须做正式的回访,如果学员在工作中经常提起培训的这段经历对自己的正面影响,那么培训的钱就没白花。所以如果前面的培训需求调查做好了,确定清晰的培训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训对象,进行扎实有效的组织,培训效果达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