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挖掘的金矿:碳金融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碳金融
  • 发布时间:2010-08-26 13:28
  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即碳金融这一新名词也随之孕育而生。自2005年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可交易以来,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参与度不断深化,碳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虽然巨大的碳减排潜力使中国碳市场具可持续发展性,但碳金融的发展却明显滞后。

  什么是碳金融

  什么是碳金融,它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建立起国际排放贸易(IET)、清洁发展(CDM)和联合履行(JI)三种机制,从而首次让“碳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简单的讲《京都议定书》确定了一种减排的机制;给每个发达国家确定一个“排放额度”,允许那些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裕或者没有限制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自此,人们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在交易所里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而这一类金融活动,目前大多是围绕着温室气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即碳交易开展的。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的概念也不断扩展,二氧化碳的交易不仅在国家间进行,也可以在国内市场实施。

  “碳金融”业务主要涉及碳卖家(项目业主,核证减排量出售方)、碳买家(碳基金、国际金融机构等,核证减排量购买方)和碳减排收入的国家收费管理机构(如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三方。碳金融市场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市场,这个市场由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两个不同的系统组成(如表1)。

  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碳交易市场的规模迅速膨胀,各国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以期在这个新兴市场中抢占先机。自2007年开展二级市场CDH交易以来,其成交量和成交额几乎成几何级数增长。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1900亿美元),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

  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参与度不断深化: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等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其业务范围已经渗透到交易的各个环节。

  商业银行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帮助企业在产生排放权指标后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商业银行充当做市商的角色,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等多个领域。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金融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同时日趋成熟的市场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中国发展碳金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需要发展碳金融来实现减排的突破。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最大难点在于企业节能减排技改能力不足、技改成本高昂。建立碳金融市场,为国际买家与中国企业交易搭建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力量参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有利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利用。企业可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利,直接提高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同时,建立碳金融市场有利于中国企业获取国际交易信息,也有助于中国金融业通过碳金融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巨大的碳减排潜力使中国碳市场具可持续发展性,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

  同时,低碳经济作为目前中国一大发展重点,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庞大的核证减排量供应量决定了一旦中国建成碳交易市场,其规模与影响力必定不可小觑。

  中国的工业基础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最为突出,可进行CDM交易的碳减排项目也最多,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要中国保持非义务减排国的地位,中国的CDM事业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可以为中国的碳市场源源不断地供给CERs(核准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近两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及核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全球领先,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交易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目前中国的核证减排量的供应量占据全球碳交易市场的49%(如图1)。

  发达国家与中国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中国寻找合作项目。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高耗能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国进行CDM合作项目,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

  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CDM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CDM项目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中国的,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节能减排项目在企业里一般都是技改项目,它给企业带来的是费用的减少而不是收益的增加,这点对银行来说缺乏吸引力。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只能开展对减排项目的贷款融资等业务,碳现货、期货与相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广阔领域仍未被允许开放。另外,节能减排项目要涉及新技术应用,而银行也缺乏管理新技术风险的能力。

  中国尚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中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大量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二次包装和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并进行交易。

  另一方面,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碳交易机制体系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指标出售价格目前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制定,这使得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中,中国商业银行较其他国际性商业银行处于劣势。

  中国碳金融体系突破口

  尽管中国预见到碳金融市场的潜力,北京、天津和上海已成立环境交易所,但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业务仅限于项目信息介绍服务,且都只是企业行为,主要是基于CDH项目的交易,而非标准化的交易合约,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平台。由于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自然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因此,要想在国际市场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似乎难上加难。中国的金融业介入不深,对于二级市场交易以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中国商业银行更是少之又少。

  需要借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平台地位,多元化发展碳金融。在未来的几年内,如没有大的政策波动,CDH项目依然是中国在低碳经济研究领域的主要着力点,除参与CDH项目的一级交易外,中国还应尝试逐步参与二级市场。

  商业银行作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可以依托众多的网点渠道资源,通过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等多项业务全方位地介入CDM项目的中介服务,从而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逐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商业银行应重视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争取与国际市场尽快接轨。除了最基本的排放权远期和期货交易外,还有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保险/担保以及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

  商业银行关注低碳概念的企业客户,创新信贷业务管理机制的同时,还应控制好碳金融交易风险,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商业银行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探索诸如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