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为何选择屠呦呦?

  • 来源:生活+
  • 关键字:屠呦呦,青蒿素
  • 发布时间:2015-10-27 10:59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10月5日晚间,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外界表达了获奖感言。

  感言背后,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国未来还会不会有“屠呦呦”出现。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她,根本没有想到会获得诺贝尔奖,而给她带来这份殊荣的是她在1972年成功提取到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青蒿素。

  “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这段获奖感言,屠呦呦写在一张纸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字一句地念出来。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得到有效结果。

  “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加热的过程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虽然这个项目是一个集体作战的项目,但是屠呦呦第一个成功提取了青蒿中性提取物,这是项目的关键节点。虽然之后也需要更高科技含量的技术,但如果没有这个提取法,后面的事情也许不存在,也许会推后被发现。”一位中医药界药学专家说,“因为当时很多人都提不出来,她是第一个拿到青蒿素成分的人。”

  此后,青蒿素联合疗法成为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