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论书诗中的兰亭情结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兰亭,明代
  • 发布时间:2015-10-29 17:08

  明代自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历二百七十余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明朝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朱元璋虽出身草莽,书法却颇见功力,“气势畅达,墨韵沉酣”,甚至被康有为嘉许为“雄强无匹”。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加强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其他帝王如仁宗、宣宗、孝宗、神宗等都很喜欢书法,收藏有丰富的书画作品。仁宗、宣宗尤其喜摹“兰亭”,神宗自幼工书,“每携大令鸭头丸帖、虞世南临乐毅论、米芾文赋以自随”。由于帝王的爱好与提倡,明代书法亦为较为兴盛的时期。然而也是因为帝王的威力与影响,明代书法可以说是元代复古书风的延续,“明代书法与元代书法在追宗晋唐的线路上并没有质的区别”。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虽失偏颇,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明代帝王与朝野士大夫均重视帖学,“二王”书法和赵孟頫成为明代学书者研习的主要内容。在目前收集到的不到四百首明代论书诗中,以《兰亭序》和“永和雅集”为题材的论书诗约有70首,以王羲之为题材或者提到王羲之的论书诗约有60首,其他涉及“二王”帖学系统的论书诗更不在少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书法的生存状况。

  一、对“二王”及《兰亭序》书法艺术的评述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论书诗作为诗歌的一个类别,自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擅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各种艺术手法和华丽的辞藻表达对于书法的种种审美感受。因此,论书诗最为普遍和娴熟的方法就是直接从美学的角度切入,对书法艺术本身以及书史、书事等进行简洁而又生动的叙述与评价。故明代论书诗在评述包括《兰亭序》在内的“二王”书法时,更多地是从风格与审美的视角展开的。

  右军正行妙入神,大令破体皆天真。墨池一沠流不断,万古谁步琅琊尘。兰亭之胤何纷纷,片纸几尽江南珉。只今诸帖重淳化,奚家墨渖犹如新。李怀琳手王著眼,珷玞遂混连城珍。临江选石最精绝,二王以外知无人。麝煤轻拂薄蝉翅,苔文细晕生鱼鳞。高帝子孙尽隆准,坐使重儓那得伸。宝船再堕野人手,贫里于今知不贫。牙籖玉轴小贞观,雄飞雌逐家延津。明窗响搨日再过,纵拙肯作平原筋。

  王世贞的这首《临江二王帖歌》就是一个典型,一开头就直接切入对于“二王”书法的审美感悟,直接进行鞭辟入里的议论,并未做任何铺垫。除了“二王”书法作为经典在明代已经深入人心这一事实之外,更可以想见作者心目中对于“二王”书法的钟爱之情与热爱程度。王世贞(1526-1590)是明代中期的文坛盟主、史学家,字符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继承“前七子”复古理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李死后,独领文坛二十年,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之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与其诗文理论相似,王世贞的书法思想的核心内容亦是提倡复古,对魏晋书法更是顶礼膜拜:

  书法至魏晋极矣,纵复赝者、临摹者,三四割石,犹足压倒余子。诗一涉建安,文一涉西京,便是无尘世风,吾于书亦云。因此上述诗中的“临江选石最精绝,二王以外知无人”一句,与其说是作诗,毋宁说是王世贞自己内心魏晋书法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透过此诗的表面更能挖掘出深刻的书法史内涵,背后反映的更是明代帖学书法兴盛、“二王”书法流行的史实。明代中期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明代中期的的书法思想。即使在吴门书家那里,亦可以看到复古、拟古也是他们书法思想的主流。这是明代初期书坛复古思想的延续,但吴门派书法与明初台阁体书法不同的是,“由于明中期对江南文人钳制放松,元代文人书画中的那种审美趣味再度复兴”。故像“扫去忽惊风雨落,右军潇洒自清真”这样的论书诗句,在理解上就要深入地挖掘和研读内涵,才会品咂出别样的滋味。

  明初书坛台阁体流行,书法理论也被蒙上浓重的理学道统色彩。由于赵孟頫的书法与朱元璋推行的程朱理学并无矛盾之处,因此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人书法,在明初书坛仍具有很大的影响。明成祖朱棣自己喜欢书法,迁都燕京后复举文事,曾下诏求招四方善书者,复授中书舍人职,并在中书舍人中选拔二十八人专习“二王”书。在明初书法回归晋唐的复古思想中,对“二王”书法的尊崇自然是其中的核心,这在明初的论书诗中也有充分的反映:

  近来小楷甚遒媚,一戈一画不容易。韵度微窥洛神踪,规模剩得兰亭意。时逢典武作者众,羲献妙拔天鸡翰。内史临池示楷精,出神入圣由天成。风格真淳乐毅论,气运逸迈黄庭经。竹雪斋中雨乍晴,日长惟写换鹅经。钟张真草更入神,片楮至今藏不朽。端明书法继锺王,佩玉琼琚在庙堂。两公书法宗锺王,龙跳虎卧鸾回翔。晚明书法张扬个性,探求新变,在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个性与地位。但很多书法研究文章在论及晚明书法的时候,往往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单一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明末书法就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书风,而且一定是反对复古的。事实上,明代后期的书法理论中同样强调临古、摹古,倡导宗法魏晋,其目的主要是宣扬借古开今,为张扬个性的书风垫上理论根基和寻找风格渊源。懂得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王铎、董其昌他们一边要展露个性,一边又声称宗法羲献晋唐了。“永和褉帖称神笔,孙子流传代逾七。”“谢郎学书笔如铁,不惜千缗求古帖。有时醉墨落淋漓,扫尽林间红柿叶。侧厘摹得右军书,倚伏纵横任所如。惊鸿戾汉星斗避,游龙出洞风云嘘。”明末徐论书诗中的这些对于《兰亭序》和王羲之书法的盛赞之词,显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下,依然有学古复古这样的思想在涌动,是明末书法得以创变的基础,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由于诗歌的特殊性,论书诗在叙述和评论书法方面更多地是偏向于审美和欣赏,而弱于叙事和写实。但也偶有一些论书诗会涉及技法和史实方面的内容,虽不够精准,多排比夸张,但也能通过这些华丽的辞藻看到他们对技法和书史等的认识,反映一些真实的内容和作者内心的想法。

  仓颉莫可考,史籍何茫然。李斯程邈更古制,篆隶分草如云烟。王次仲氏作楷法,趋时简易随方圆。蔡邕梦神授八法,锺梁张李尤精专。中间作者不可数,太令小令声名绝今古。..草字贵尊严,真字贵风度。大字贵结密,小字贵宽裕。乐毅论,太史箴,笔力殊正直,严严乎忠臣烈士之心。告誓文,曹娥碑,其容何庄敬,肃肃乎孝子顺孙之仪。..欧虞禇薛柳与颜,方驾并轨何桓桓。米蔡苏黄尚妩媚,赵松雪公真杰出。

  元末明初刘炳的这首《墨池谣简钱本初》颇具代表性,短短数十句诗就将千年书法史进行了简单又形象生动的概括。可贵的是,其中一些诗句还对书法技法进行了精准的描述,比如“草字贵尊严,真字贵风度。大字贵结密,小字贵宽裕”。当然,“中间作者不可数,太令小令声名绝今古”,反映的依然是对于“二王”书法的千千情结。

  另外,有一些诗句与刘炳的诗句异曲同工,除了偶尔涉及技法之外,多对“二王”书法极尽赞美之能事:“曹娥之碑尤注意,外足婉丽中坚贞。疾迟偃仰各合度,正侧方圆皆有程。金锥画沙锋芒敛,玉树照水枝柯青。”“八法右军笔阵,千秋长史家风。羡尔笼鹅而去,愧我临池未工。”“一字能开八法先,分身立作诸家式。”二、对“二王”及《兰亭序》历史地位的评述尽管自唐迄清各个朝代都能被后人概括出每个朝代的主流书风,也能寻绎出蕴藏背后的历史情境和社会氛围,但是自从王羲之标领时代潮流的妍美洒脱书风在东晋时代横空出世,随着王羲之书圣地位在初唐时的最终确立,其后的整个书法史,都是在“二王”一系文人流派书法的审美趣尚所涵盖之下不断充实、变异与发展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唐而宋至元明,均在“二王”书风的磁场引力吸附与笼罩之下。唐楷是对晋楷魏碑的规范化、程序化;旭素草书是将“二王”草书抒情的一面挥洒到极致;宋代行书是从变化“二王”而出;元代赵孟頫更是提出复古尚晋;明代书学是由赵而上窥晋唐;清初亦是赵、董一统天下。而从清中叶兴起的“碑学”唯有“乘帖学大坏”,从穷乡儿女造像中去讨生活。就连康有为自己也无奈地说过:“草法则既灭绝,行书简易,便于人事,未能遽废,然见京朝名士,以书负盛名者,披其简牍,与正书无异,不解使转顿挫,令人可笑”。

  自成化至嘉靖年间,吴门书派崛起于书坛,“天下书法归吾吴”,成为明代书法发展的突出现象。尽管吴门派书家在书法审美上与明初“二沈”为代表的宫廷审美明显不同,改变了明初以台阁体为主流的书坛大势,但在崇尚魏晋和膜拜“二王”书法方面,又是具有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并未产生质的变异。沈周说“二王”是永远的老师:“羲献百世师,拟步争尺咫。”文徵明无论是谈论还是临池,无不涉及王羲之:“闲品清真诧竹君,纵谈书法到鹅群。”“秋来定有临池兴,榻得鹅群傥见分。”“闲临淳化羲之帖,细读开元杜甫诗。”祝允明、王宠、文肇祉等对王羲之书法情有独钟,并将王羲之书法作为衡量书法水平的标准:“未必右军今有笔,莫将容易换黄庭。”“欲向先生问消息,眼前谁有大王风。”“笼鹅写帖关幽兴,却忆风流晋右军。”“千古鹅群说右军,山阴道士爱黄庭。”

  吴门书派以外的书家同样顺应时势,在对待“二王”书法和魏晋风度上都是非常尊崇,对“二王”书法的历史地位没有丝毫的怀疑:“能雄百代翰墨场,龙跳天门虎卧阁。”“古来入室唯逸少,后者升堂有怀素。”即使像陈献章这样一位束茅代笔的特立独行的书家,声称“不要锺王居我右,只传风雅到人间”,但他衡量与超越的标杆依然是“锺王”。

  在明代文学家那里,《兰亭序》和“二王”书法自然是他们尽力歌咏的对象:米长苏短赵多媚,论字无过王右军。右军大令去已久,后来逐者徒奔趋。欲度骅骝不可得,骎骎唐宋谁骑驴。临池崛起王右军,万古乾坤落书薮。八法纵横晋永和,鸾笺十幅照春罗。科头独抱兰亭帖,散步临池看白鹅。八法右军最,诸科思邈良。笼鹅与伏虎,万古同垂芳。

  欧虞褚薛真出群,精妙只数王右军。“二王”书法与开元诗文、郑虔和顾恺之绘画一样具有崇高的地位:

  挥翰敢期王逸少,飞帆重借顾长康。最是莫卿新样好,开元诗句永和书。画推郑顾同三绝,书至锺王可并传。因此学习书法和评价书法的一个标尺自然就是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魏晋书法了:吴兴松雪真奇士,书到通神逼二王。此君衣钵传二王,敻超虞褚及苏黄。此君指端无古人,真行已夺锺王神。不知此别千余里,犹乞兰亭学右军。祓禊兰亭三月初,流传翰墨世璠玙。学得新书逼二王,挥毫常在墨池旁。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帖学大行,故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简牍之美,几越唐宋。”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的有董其昌辑刻的《戏鸿堂帖》、文徵明辑刻的《停云馆帖》;华夏辑刻的《真赏斋帖》、陈继儒辑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在帖学大盛的明代,对以《兰亭序》为代表的刻帖的评价亦多为褒奖之词。

  晋人风流今已无,千载空遗有画图。摸拓之精未足数,全凭刻石深功夫。金刀错落惊毛锥,丹震顷刻随云飞。镌成一卷兰亭字,喜作新诗付尔归。

  我爱兰亭书上石,红光一扫淋漓溃。虎卧龙跳醉莫知,笔锋漫妬锺王迹。面面看来俱是态,头头勘罢无凡格。净几明窗照绿萝,锺王遗迹自摩挲。双钩忽睹唐贞观,八法争传晋永和。小或蝇头大或丈,深必因肥浅必瘦。东山择业何其贤,古人石刻今流传。这些法帖也就成为许多习书者学习取法的对象:

  几净窗明照茧光,日临阁帖晋诸王。日临阁帖学羲之,时有闲人过问奇。当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传模翻刻、循循相因的问题,在论书诗中对刻帖也有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定武石空在,兰亭迹已讹。只今诸帖重淳化,奚家墨渖犹如新。李怀琳手王著眼,珷玞遂混连城珍。祇今临摹千万种,馋鼎重儓转相踵。片石唯传定武真,肥瘦毫端成聚讼。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第二》云:“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60﹞上述这些诗句表明,康有为批评的“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的现象,明代已经有人早已经注意到,只是在帖学盛行的时代,这些声音并未形成多大力量,尚不足以撼动帖学在明代的地位。

  注释:

  本文为教育部2011年社科项目《元明清论书诗整理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JA760002。

  〔1〕洪丕谟《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2〕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64页。

  〔3〕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4〕丁文隽《书法精论》,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62页。

  〔5〕(明)王世贞《临江二王帖歌》,见《弇州四部稿》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6〕(明)王世贞《弇州山人书画跋》,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7〕同〔3〕,第401页。

  〔8〕赵完璧《癸酉次韵新春试笔十首酬友人》,见《海壑吟稿》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9〕(明)李昌祺《题董生巻》,见《运甓漫稿》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0〕(明)姚广孝《祥老草书歌》,见《逃虚子诗集》卷一〇,清抄本,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26册,第614-615页。

  〔11〕(明)谢肃《题曹娥碑并序》,见《密庵集》巻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2〕(明)王英《赠能书胡昂二首》,见《王文安公诗集》卷五,南京图书馆藏清朴学斋抄本,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27册,第291页。

  〔13〕(明)方行《观吴孟周司训真草书谱》,见沐昂:《沧海遗珠》巻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4〕(明)解缙《题蔡君谟真迹二首》,见《文毅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5〕(明)袁华《苏文忠公木石山谷题曰遗墨虽存万事非白头添我数茎丝晩来天柱倚空碧却似金门初见时崇宁乙酉五月卄八日皖口舟中作》,见《耕学斋诗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6〕(明)徐《题萧翼赚兰亭画图》,见《鳌峰集》卷八,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天启五年南居益刻本。

  〔17〕(明)徐《为郑履和书记题谢在杭临十七帖后》,见《鳌峰集》卷八,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天启五年南居益刻本。

  〔18〕(明)刘炳《墨池谣简钱本初》,见《刘彦昺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9〕同〔11〕。

  〔20〕(明)张凤翼《答王百谷论书》,见《处实堂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1〕(明)王世贞《定武兰亭真本歌》,见《弇州四部稿》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2〕(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行草第二十五》,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858页。〔23〕(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见《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24〕(明)沈周《观徐士亨所藏怀素自序真迹吴匏庵许摹寄速之》,见《石田诗选》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5〕(明)文徵明《秋日会于城南祝希哲有诗次韵二首》,见《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26〕(明)文徵明《次韵希哲见怀兼乞草书》,见《甫田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7〕(明)文徵明《初夏书怀》,见文彭《文氏五家集》巻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8〕(明)祝允明《道士鹅》,见《怀星堂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9〕(明)祝允明《书日者曹生扇》,见《祝枝山全集》卷四,民国石印本。

  〔30〕(明)王宠《山堂》,见《雅宜山人集》卷六,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十六年董宜阳朱浚明刻本。

  〔31〕(明)文肇祉《沈道人索书》,见《录事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2〕(明)岳正《题羲之观鹅图》,见《类博稿》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3〕(明)林鸿《雪蓬散人草书歌》,见《鸣盛集》巻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4〕(明)陈献章《答徐侍御索草书》,见《陈白沙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5〕(明)朱有燉《学书》,见《诚斋录》卷二,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二年同藩刻本,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28册,第294页。

  〔36〕(明)朱有燉《题拙书兰亭后》,见《诚斋录》卷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二年同藩刻本,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28册,第119-120页。

  〔37〕(明)胡应麟《宋榻兰亭赵文敏临本真迹歌》,见《少室山房集》巻二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8〕(明)胡应麟《题艺苑五游册》之《书》,见《少室山房集》卷七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9〕(明)李昌祺《题王生巻》,见《运甓漫稿》巻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0〕(明)方行《观吴孟周司训真草书谱》,见沐昻《沧海遗珠》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1〕(明)胡应麟《榜人自潞河归再寄徐观察时徐丈以河工奏计晋阶》,见《少室山房集》巻六〇,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2〕(明)王世贞《有怀莫云卿时得所寄辞翰》,见《弇州四部稿》卷五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3〕(明)袁华《郑徳明李廷璧同集顾仲瑛书画舫分韵得天字》,见《耕学斋诗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4〕(明)贝琼《苕溪陆文宝挟笔过云间持巻求余言而一时缙绅之作不啻百篇有论笔法自赵松雪用落墨而始废者有为笔卦者近世肤学小子率意妄作类如此可叹也已因赋五绝》,见《清江诗集》巻一〇,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5〕(明)谢肇淛《题赵文敏真迹》,见《小草斋集》卷一一,福建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66册,第654页。

  〔46〕(明)谢肇淛《祝京兆草书歌》,见《小草斋集》卷一一,福建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66册,第650—651页。

  〔47〕(明)徐熥《宿界河驿梦从许灵长索书兰亭记》,见《幔亭集》卷一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8〕(明)杨士奇《题唐临绢本兰亭后有子昂画》,见《东里续集》巻六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9〕(明)韩雍《墨池挥翰》,见《襄毅文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50〕(明)朱有燉《兰亭石刻完作铁笔行以赏镌字陈福》,见《诚斋录》卷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二年同藩刻本,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28册,第112页。

  〔51〕(明)朱有燉《兰亭石刻完作铁笔行以赏镌字王敏》,见《诚斋录》卷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二年同藩刻本,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28册,第111页

  〔52〕(明)王世贞《定武兰亭真本歌》,见《弇州四部稿》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53〕(明)胡应麟《赠杨不弃山人杨工书画篆刻风致甚髙二首》,见《少室山房集》卷六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54〕(明)吴宽《题何刻工巻》,见《家藏集》巻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55〕(明)文肇祉《索字》,见《录事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56〕(明)文徵明《自遣》,见文肇祉《文氏五家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57〕(明)袁宏道《兰亭》,见《解脱集》卷一一,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38年袁叔度书种堂刻本,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第597页。

  〔58〕(明)王世贞《临江二王帖歌》,见《弇州四部稿》巻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59〕(明)谢肇淛《题萧翼赚兰亭图》,见《小草斋集》卷一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60〕(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第二》,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754页。

  蔡显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