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布局线下诊所,有多美?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移动医疗,春雨医生,丁香园
  • 发布时间:2015-12-01 15:20

  中国移动医疗“第一梯队”的两个公司“春雨医生”和“丁香园”在“线下实体化”的过程中殊途同归,走上了开办诊所的道路。前者计划到2015年底在全国开设300家线下诊所,后者首家自建诊所也于近期在杭州试水,迈出了“接地气”的第一步。

  互联网医疗公司到底是否应该涉足线下医疗?试图绕过现行医疗体系转而自建生态的此种尝试能不能走得通,走得好?

  布局线下诊所是产业逻辑的必然延伸

  张锐(“春雨医生”CEO)

  后来被证明是“伟大”的东西,一开始看经常都像一个“笑话”。

  互联网医疗就像一群异类杀入一个传统领域,总会给一些人带来不适感。但线下诊所是“春雨医生”一路走来的必然选择。

  2011年7月,“春雨医生”正式上线,推出轻问诊服务并赢得首批用户。但轻问诊存在用户体验不完整,以及医学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无法得到保障的缺陷。这促使我们推出了新服务:私人医生。

  现实是,优秀、顶级、高端的医疗智慧稀缺,因而寄希望于顶级医疗资源以解决医学科学性问题的方案不可持续。但如果能让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起点对点、长期持续的、稳定的信任关系,改变医生的动机和动力体系,那将带来医学质量的改变,医学的科学性问题也迎刃而解。

  通过合作、托管、加盟或自建四种方式开办线下诊所,整合线上线下的优质资源,选取优质的线下医院进行合作,既是基于中国医疗国情的独特创新之举,其实也是移动医疗公司内在产业逻辑的必然延伸。

  布局线下诊所,既是“春雨医生”解决用户体验不完整的对策,也是因为“接地气”是未来盈利的关键一环。

  移动医疗的模式,最后一定是保险。“私人医生”服务就是一个保险产品的雏形——你买春雨健康险,我给你配私人医生以及春雨诊所线下检查和治疗的用药费用、体检服务等。

  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险。中国有4家健康险公司,每家都赔钱,赔钱的原因是保险和医疗两张皮:保险公司控制不了医疗,医疗没办法控费。“春雨医生”未来将通过控制诊疗行为,控制费用支出。而实现这种商业模式,必须打通线下诊疗环节。

  IT人想取代医生看病是错位的

  王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

  作为一个公立医院资源执掌者,我并非想挡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互联网作为辅助医疗的新技术,能促进医疗发展,重塑医疗形态,毋庸置疑。

  比如,实景医疗可以在自然生活状态下完成对疾病数据的采集、分析、诊断和诊疗方案实时调整。能够激活、重构和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无限扩展与覆盖,并覆盖全生命周期、全方位以及全人群。

  但互联网却无法颠覆医学本质。医疗最核心的是人,即医生和患者,因此创新应围绕“人”展开。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有一个大误区,就是做IT的在极力想代替医生看病,这是错位的。

  为什么需要有医院?不是要把大家垒在一起,是因为需要质量控制。各种医疗质量安全措施,不是防大概率事件,是防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颠覆的可能就是整个行业。

  现在很多互联网医疗的目标就是能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具可及性,但是这样的模式其实和分级医疗制度相悖,是战略错误。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在30秒内得到专家反馈,那谁还会去社区医院看病?

  医疗是利用率极低的传统行业,互联网资本指望通过线下办诊所反哺线上医疗,难度很大,障碍之一是医保。在中国,“看病贵”其实是保障问题,不能报销如何保证患者的黏性呢?

  互联网资本应该在适当的时机抓紧兴办初级医疗机构,然后跟大的医院形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建立连锁的全科医师诊所、专科医生诊所,把医院门诊资源按人口和地域分流,实现互补,这是必然趋势。但这件事只有政府能做,我们可以做实验,但不能越位。

  盈利模式缺失,资本难奉陪到底

  刘云(光合资本创始合伙人)

  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亟待破解商业模式缺失难题。美国的移动医疗发展时间最长,已形成四种比较完善的盈利模式。

  其一是基于保险公司付费的商业模式。但在中国,绝大部分患者有医疗保险,由社保基金覆盖,商业保险占比不到5%。

  第二个是美国有一个公司叫ZocDoc,类似医疗移动领域的“大众点评网”。患者发出疾病诉求,这个平台会基于其所处位置、医保和疾病状况推荐医生和私人诊所。该公司通过这种服务向医生收取每月250美元的会员服务费。这种商业模式目前在中国也不可行,因为私人医生在中国还未形成群体。

  第三个是Vocera公司,它基于患者隐私保护的法律条款,开发了闭环的通讯系统供医生跟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并向医院收费。

  第四个方式是向患者收费,国内很多移动APP都是这种模式,但一个大问题是中国的医生资源稀缺,医生没时间跟患者互动。

  他山之石暂时都还不可攻玉。可能需要资本继续支撑再飞一段时间。基于此,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布局线下诊所我持积极看法,毕竟这是勇于试错的表现,是对资本负责,是在努力寻找可行的盈利模式。

  2014年互联网医疗如“风口的猪”一样一飞冲天,投资人说不带“互联网”一概不投;2015年投资人说只要带“互联网”一概不投。目前国内已有超过3000个移动医疗APP,但都没有盈利模式,贪婪的资本能陪着走到何时?

  大健康产业拥有8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而私募股权基金的体量也只有4万亿元,这其中细分做医疗行业的VC(风险投资)比例只有2%,所以未来3000家移动医疗企业将有99%死掉,VC最多只能承受30个企业。

  医疗是一个有科技含量、有壁垒的行业。如果你有硬件入口和很好的专利足以养活自己,那我们就投资,陪你走到颠覆医疗的那一天;但如果仅有一个平台、一个服务,对这样的移动医疗的企业,我选择祝福。

  不妨对烧钱的“不靠谱”尝试宽容些

  康宁(互联网医疗与金融观察者)

  “春雨医生”试图从“轻问诊”开始整合患者需求和医生供给,最终可能实现盈利的点包括线上卖服务、卖保险,线下布局轻资产诊所倒流量、开拓海外高端就医体检业务等。

  坦率地讲,面对规模越来越大的三甲医院,高技术和低价格的畸形组合让擅长颠覆供给的互联网模式近乎无计可施。在这个有太多环节需要理顺的扭曲市场里,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优势恐怕并不是多开几家线下的实体诊所。

  但就算不知道这样的思路到底能否走通,现在这些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底线也比过去的医疗家族和医疗搜索高出太多,完全配得上更大的宽容让他们多作尝试。

  连打车都能靠补贴“烧”出一个巨型公司并推动出租车行业改革,互联网在看病和健康管理这样的用户需求上也应该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按照一度节奏慢到不像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丁香园”的设想,如果丁香医生诊所布局理想,会实现非常高效的分诊:轻微疾病甚至不需要来诊所;很少一部分真正严重的患者立刻转给擅长治大病的三甲医院;剩下那部分慢病、常见病和多发病,才是需要在丁香医生诊所治疗的患者。

  如果丁香医生诊所能处在这样一个流量节点上,各方都会很高兴:减少小病患者能够提高三甲医院效率,重病患者更是抢不走;患者得了小病可以在小诊所获得廉价优质服务;丁香医生诊所成为用户健康管理的第一入口,各种设想中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自然可以轻松落地。

  所以,我们同样不妨多给丁香园一些时间看看诊所分流和控费的效果。

  其实根本无需互相争论哪种互联网医疗模式更靠谱。庞大又进展缓慢的医疗市场足够同时容下各种模式,无需担心像滴滴、快的那样很快对决。

  那些看起来不熟悉、不靠谱、不盈利的新模式,或是互联网能带给医疗行业的最好未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