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城巴黎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巴黎,恐怖袭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1 15:24
巴黎恐怖袭击后的最新民调显示,84%的法国人愿意接受更多的检查和控制,准备牺牲一定的自由来换取更多的安全保障。
巴黎人懂得享受生活。
结束了一周的工作,周五的夜晚更是他们与家人和朋友享受温馨时光的时候。咖啡馆、餐馆、酒吧和娱乐场所,到处弥漫着祥和愉悦的气息。
2015年11月13日本该也是这样一个平常而欢乐的夜晚,但是,恐怖分子罪恶的袭击和自杀式爆炸使这一夜的花都巴黎变成血染的殇城。
这一夜,7名恐怖分子分3组协同行动,相继在正举行法德足球赛的法兰西体育场外实施了3起自杀式爆炸;在巴黎市区对酒吧和餐馆实施了3起枪击和1起爆炸,还冲进正在举行摇滚音乐会的巴塔克兰剧院劫持人质并屠杀观众。
如此残忍无情的屠杀震惊了世界。
城市游击战
法国总统奥朗德说,这是一起由恐怖组织ISIS(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策划、在比利时组织、在巴黎实施的恐怖袭击,是“战争行为”。
ISIS宣称是他们制造了这起袭击事件。
这次事件中,7名袭击者死亡,1名直接参与者潜逃,其中多人是居住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莫伦贝克区的法国人。该区多年来一直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盘踞的地方,欧洲的多起恐怖袭击事件都与其有牵连。
从巴黎恐怖袭击案,可以看出ISIS战略的新动向。有专家分析,面对联军和库尔德武装越来越猛烈的打击,ISIS开始采取新的国际战略,利用那些返回各自国家的圣战分子协同行动,搞城市游击战,制造影响。
2015年已发生了多起类似事件:10月30日俄罗斯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坠毁,224人死亡;11月12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的爆炸事件造成44人死亡;紧接着的第二天就是巴黎的连环袭击案。
这些悲剧的罪魁祸首都是ISIS。
他们选定这几个目标的原因非常明显:俄罗斯和法国都参与了在叙利亚的空袭行动,黎巴嫩真主党则支持巴沙尔政权。他们因此成为ISIS的头号敌人。
有国际问题专家认为:散布恐怖也是他们扩大影响、招募追随者的手段。所以ISIS在中东的老巢不被打掉,世界不会太平。阿拉伯世界的教派之争不结束,背后支持ISIS的势力继续存在,光靠国际联军空袭不可能彻底战胜它。
与ISIS结仇
法国积极参与了美国领导的打击ISIS的军事行动,成为美国对该组织最早的反恐盟友之一。
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法国共动用了700名军人和12架战机参与空袭ISIS,还宣布派航母戴高乐号携“阵风”和“幻影”战斗机赴中东加强反恐力量,提高打击能力。除此之外,法国还派遣百余名顾问和特种兵前往伊拉克,帮助库尔德武装和伊拉克政府军抗击ISIS。
更让圣战分子咬牙切齿的是,法国以“正当防卫”为名,开始抓捕或定点除掉被ISIS招募、有可能返回法国后制造恐怖袭击的极端分子。
2015年10月8日深夜,法军在叙利亚的一次空袭中除掉了一名法国人,据说他在ISIS专门负责招募和接待来自法国的“圣战”分子。
法国学界普遍认为,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导致了今天ISIS的发展壮大,结果其他国家都得跟着埋单。而法国政府在中东奉行的不够务实的外交政策、一直坚决要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下台的立场,又给了ISIS可乘之机。
巴黎恐怖袭击终于使法国政府认识到,打击ISIS才是重中之重,为此必须联合所有力量,建立广泛的联盟,包括与自己不喜欢的政权合作。
法国一方面建议联合国安理会尽快开会讨论反恐,呼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另一方面还不顾财政压力,决定停止军队裁员,增加警察和司法部门人员以加强反恐力量。
笼罩的阴影
此次巴黎恐袭,恐怖分子的袭击手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在技术上具备了准军事行动的水平,7人分三个小组协同行动,竟然没被警察发现蛛丝马迹。他们训练有素、杀人不眨眼。
恐怖分子的目的是尽可能大地散布恐惧。而这种恐惧也的确影响到并将继续影响法国经济和法国人的生活。
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游客明显减少。很多饭店和餐馆的预订被取消,电影戏剧等文化演出活动都受到重创。
而这些正好发生在长期陷入困境的法国经济刚刚看到回升迹象的时候,发生在巴黎气候大会即将召开的时候,发生在商家正对圣诞购物旺季满怀期待的时候。
除了经济,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带给法国人生活的影响将慢慢地显现。
首当其冲的便是安全感不如从前。巴黎恐怖袭击后的最新民调显示,84%的法国人愿意接受更多的检查和控制,准备牺牲一定的自由来换取更多的安全保障。对于如此热爱自由和强调人权的法国人来说,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11月18日清晨,巴黎北郊的圣但尼地区再次响起枪声,那是警察在抓捕巴黎恐怖袭击案的嫌犯。这一次,巴黎人不会再像13日晚枪声初起时那样误认为是鞭炮声了。
袭击案现场依然摆满鲜花和蜡烛,前来悼念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巴黎之殇犹在。同时,不远处的店铺也都已开门迎客,咖啡馆、餐馆里不时传出笑声。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忠菊/法国巴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