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六连星 斯巴鲁汽车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斯巴鲁,汽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1 11:18
“细雨带风拂过的北海道乡间公路上,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一辆斯巴鲁汽车慢慢驶过,它如优雅的绅士,那靓丽迷人的身形与北海道乡村曼妙的景色融为一体……”这是冯小刚执导的电影《非诚勿扰》中非常优美的镜头,也让所有中国人认识了斯巴鲁,而后斯巴鲁傲虎更是赢得众多粉丝的追捧。
斯巴鲁汽车是日本十大汽车生厂商之一,且以水平对置发动机及无级变速箱著名,但是谁又曾知道它在二战结束前超越了三菱重工成为日本第一军需工厂,几经挫折之后于汽车领域又再次创下辉煌。
“斯巴鲁”这个名字是在大陆的译名,在台湾则叫“速霸陆”,只有在香港和澳门才叫“富士”,所以说起斯巴鲁,就不得不提到富士重工(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简称FHI)。
1953年,富士重工正式成立,并投身汽车的研发行列,最初主要生产汽车,同时也制造飞机和各种发动机。斯巴鲁是富士重工旗下专业从事汽车制造的公司,是生产多种类型、多用途运输设备的制造商。
富士重工的首任总裁北谦治对有关汽车的问题有其独特的见解,“如果你打算造一部汽车,那就造一部成熟的汽车”、“日本的汽车就应该有日本名字”。1954年,富士重工开发试做了代号“P-1”的次紧凑型轿车。北谦治对于公司第一台客车样车有关的所有事情都充满热情,并给了这部汽车一个美丽的日本名字——“斯巴鲁”,这是他心中早已酝酿好的。
1958年,为响应日本政府关于“造最高时速100公里、乘坐4人且能连续行驶30公里以上的车”的号召,广受欢迎的斯巴鲁360问世,奠定日后富士重工在汽车领域的独特地位。
由于斯巴鲁360瓢虫形的外观,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瓢虫汽车,是日本最早的微型轿车。诞生之初正值日本经济全面起飞的前夕,它的出现铺开了轿车走向大众化的道路,在50到60年代是日本百姓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畅销12年没有改变一次型号,在经常推陈出新的日本汽车业中,确是一个奇迹。在1965年推出的斯巴鲁1000,成为日本最早的前驱动轿车;同时开发出水平对置式发动机,降低了发动机的重心;1971年上市的斯巴鲁Leone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作为斯巴鲁的主力车型;1984年研制出无级变速器,其结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斯巴鲁汽车属于富士重工汽车部门,继承了富士重工的所有重要成果。富士重工凭借其各个分公司可靠技术开发出大量创新产品,其四轮驱动系统,经过20多年的不断完善以及通过世界各地严酷的路况行驶经验,性能、质量不断得以提高。这些都被用到了斯巴鲁汽车之中。
为了实现能够被全世界所认可的行驶性能,在1989年问世的斯巴鲁力狮,全面更新了水平对置发动机与左右对称全时四轮驱动系统相结合这一斯巴鲁标志性核心技术。
斯巴鲁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制造汽车,让斯巴鲁真正走上世界巅峰的还是在WRC(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中取得的骄人战绩。斯巴鲁找到英国著名的赛车改装公司PRODRIVE合作,英国的BAT烟草公司也提供资金支持,他们联合成立的555车队于1993年参加WRC,在当年的亚太拉力赛中,英国车手博恩驾驶力狮为车队捧回第一个冠军奖杯。1994年,斯巴鲁用翼豹替代力狮,加上“神奇小子”克林·麦克雷的加盟,在1995年555车队一举获得WRC车队和车手的双冠王,次年车队再度蝉联双料冠军。1995至1997年,翼豹赛车连续三年赢得WRC厂商杯冠军。
斯巴鲁森林人于1997年首次与世人见面,汇集了多用运动车和客车的显著特色,是一款“两者兼备”的新型汽车。
你不知道的前身故事
在二战期间,日本为其军队提供军用飞机的不止三菱重工一家,这在动画《起风了》也曾提到,而在其他的军工企业中,中岛飞机绝对不能不提。
斯巴鲁母公司为富士重工,而富士重工的前身则是中岛飞机公司(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Nakajima Hikoki Kabushiki Kaisha),为中岛知久平创立。
1917年12月21日,中岛知久平自海军退役后,回到故乡群马县新田郡尾岛町(今群马县太田市)和亲兄弟中岛喜代一、中岛乙未平等人设立“飞机研究所”,专门从事各类飞机的设计研发,同时制造当时非常流行的双翼机。这是日本第二家民营飞机制造商,这里也是斯巴鲁现在的制造基地。
中岛知久平是群马县一个农场主的长子。在他十九岁进入海军军官学校后,听说了莱特兄弟在美国获得第一次成功飞行的消息,陷入了对蓝天梦想和传奇的痴迷中。他参加了日本海军飞机的生产,离开海军后,建立了飞机研究所。
1931年飞机研究所改名为中岛飞机公司(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正是此举造就了日本飞机制造商的先驱。中岛飞机公司在二战中为日本提供了主要的发动机以及战机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日本的“隼”和“疾风”两款战斗机就是由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负责设计制造,甚至在战争末期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还率先制造“橘花”、“火龙”等喷气式战斗机。二战结束前,中岛飞机公司超越三菱重工成为日本第一军需工厂,同时其也正式被纳为国营企业。
1945年,随着二战硝烟渐去,日本的战败,令飞机生产也停滞下来。日本政府将原先收归国营的工厂全部归还。1945年8月16日,中岛飞机公司正式易名为富士产业株式会社,以生产各种发动机与机械为主,同时公司创始人中岛知久平辞去社长之职,由中岛乙未平就任社长。
次年,富士产业以美国鲍威尔公司(Powell Motor Company)的速克达为蓝本,针对当时日本国民收入和战后残破不堪的道路状况,开发出了“富士兔子速克达”,受到日本国内市场的欢迎。1949年,公司还开发了日本第一部单体结构的巴士。
1950年5月,驻日盟军总司令(GHQ)把原中岛飞机公司肢解,共拆分成12家公司等。由于驻日盟军总司令严禁这些由各地工厂转型的12家公司从事军需相关产业,为了糊口度日,各公司转进汽车修理、自行车、曳引机等行业,甚至生产锅碗瓢盆、婴儿车、收纳箱等用具。
不过,仅仅一个月,就在同年的6月25日爆发了朝鲜战争,为此驻日盟军总司令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不变。直至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后,富士产业(太田吞龙工厂和武藏野三鹰工厂)、富士汽车工业(伊势崎工厂)等二家公司积极运作其他公司,同年12月加上东京富士产业(本社)、大宫富士工业(大宫工厂)等共四家公司初步同意合并。在此同时,1953年保安厅(今防卫省)编列预算拟采购教练机,获得美国比奇飞机公司授权在日本生产T-34教练机,日本国内各家飞机制造商无不摩拳擦掌希望能拿下这一订单,这也间接加速促成原中岛飞机各工厂的合并。
1953年5月,转型成制造铁路车辆的宇都宫车辆(宇都宫工厂)决定加入合并,于7月15日,五家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以制造飞机为事业目标的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两年以后,这五个投资方与富士重工合并,并由此开始了富士重工整体规模的商业活动,形成现今的多元化集团。
文、图:陆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