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博物馆钱币那些事儿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钱币,博物馆
  • 发布时间:2015-12-11 15:03

  前不久,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正式发行面世,人民币是如今中国流通的货币,而货币是怎么来的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商品交易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决定了货币的出现。

  “兴亡谁能定,盛衰岂无凭”钱币史既是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又是一部人类发展史。钱币是国家主权符号和文化载体,凝聚了政治意愿、国家理念、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钱币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今人观察古人的一面镜子。

  博物馆简介

  中国有句老话叫“见钱眼开”,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南侧的西交民巷有个地方能帮您实现这个愿望。坐地铁在天安门西下,顺着人大会堂西路拐进西交民巷,远远望去有一座白色的欧式风格建筑,这里原是原北洋保商银行和原中央银行北平分行两座大楼,如今这里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国家级钱币专业博物馆所在地。这处国家文物保护建筑也是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实物见证。

  中国钱币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古代、近现代货币及银行史相关实物的收藏、陈列和研究。博物馆分为三层,其陈列分为“中国历代货币陈列”和“特别展览”两部分,“中国历代货币陈列”设在博物馆(原北洋保商银行)的二层和三层,由“中国古代货币陈列”和“中国近代货币陈列”构成,这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常年对公众展出;“特别展览”设在博物馆的一楼大厅,根据不同的选题举办各种临时展览。一层还有以打假为主题的反假币展。

  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有古今中外钱币及与钱币有关的其它文物约30余万件。藏品中有不少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物,如出土于山西保德林遮峪的商代铜仿贝,出土于河北中山国遗址的金贝、银贝,出土于河南扶沟东周时期的银布,出土于陕西的战国“半圜”等等。还有珍贵的我国历代少数民族地区发行的货币,如六铢和二十四铢的汉佉二体钱、突骑施钱等。

  博物馆还收藏与钱币有关的其它文物,如各种钱范,近现代机制银币的模具、机具和纸币的钞版,以及与钱币文化有关的钱树、钱剑、扑满等。所有这些平常难见到的物件,在这个展厅里都可以近距离现察、仔细揣摩。

  原始货币 从贝壳到铜铸钱

  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贝壳充当货币,海贝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贝壳就是钱,所以汉字里有不少跟做买卖有关的字,都是以“贝”为偏旁部首的,比如“财”、“购”等等。

  海贝的外表光洁美丽、坚固耐用而且便于携带,在陆地上又不容易找到,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换的一种媒介。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规模越来越大,不能光靠贝壳了,人们就照着海贝的样子造出了蚁鼻钱。用青铜铸造的蚁鼻钱形状像海贝,上面刻有特殊的铭文,看上去很像一张面容怪异的尖长人脸,所以又被称为“鬼脸钱”。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广大地盘上,各地也开始出现了许多来源于生活环境的货币,像从农具演变而来的铲币,用于今天河南、湖北一带;还有外形类似削刀的刀币,主要在山东、河北,还有北京使用。然而这些钱都没有成气候,最后在中国真正流通起来的货币是秦国的“半两”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方孔圆钱 延续七百年的五铢钱

  过去有些喜欢钱但又冒充清高的穷酸秀才,给圆钱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叫“孔方兄”,这倒是形象得描绘出了这种钱的模样。从秦朝开始,外圆内方的圆钱就成了我国古代钱币的主要形式,还可以用绳子穿起来,就叫“一吊钱”,而其中影响最大、流行时间最长的当属五铢钱。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于是“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了自秦朝而来的“半两”圆钱,开始发行五铢钱,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不仅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而且还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五铢是钱的份量,也是币值。在汉朝,一斤是16两、一两是24铢、一铢相当于100粒小米的重量。这种五铢钱从汉朝一直使用到公元617年的唐朝初年。算起来,用五铢作钱的名称前后长达73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发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了。

  合二为一 一个钱掰两半花

  说起“一个钱掰两半花”这句提倡勤俭节约的谚语,要追溯到东汉末年。但这句话一开始,并不是讲勤俭节约的,而是社会经济衰退,钱不值钱而来。

  当时军阀混战,有很多奸商趁着时局混乱,私自铸造钱币。他们私自铸造的五铢钱偷工减料,份量还没有两铢重。可有些人手里还有原来铸造的五铢钱,于是他们就把钱芯凿掉,把钱芯和外圈变成两个钱,钱芯叫“剪轮钱”,外圈叫“綖环钱”。此后,人们见到份量重的钱就凿开,分成两半。现在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这些两半钱,把当初凿开的钱拼起来竟然还能够严丝合缝,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在汉朝的时候铸币的工艺有多高了。

  开元通宝 刻上了吉祥图案

  在中国的钱币发展史上,还有一种著名的圆钱叫“宝文钱”,它是从唐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直使用到民国初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改变了以往以份量为钱命名的做法,下令废五铢,并给钱起了个新名字,叫“通宝”,前边再加上“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的钱。自始结束了我国铢两货币的历史而进入宝文制货币。“开元通宝”四字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文字端庄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兴盛太平的风范。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公元758年,唐朝开始走下坡路,当时的唐肃宗李亨又开始发行一种叫“乾元重宝”的新钱。朝廷为了让老百姓喜欢使用新钱,就琢磨着在钱币上加点花样,刻上一些吉祥的图案,刻上的云彩叫“祥云”,刻上的小鸟叫“瑞雀”。在钱币上刻的这些祥云瑞雀并不能够挽救唐朝的最终覆灭,然而在钱币上雕刻吉祥图案的做法却从那时开始流传了下来。

  古代纸币 交子和钞票

  用铜铁等金属铸钱,携带起来很不方便,这一贯钱就是一千个铜板。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25斤8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130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因而宋真宗时(997年—1022年)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

  “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由政府发行“交子”。“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张元朝忽必烈发行的“至元通行宝钞”,别看印刷的不怎么样,可是一张就顶两贯钱使,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币。

  明朝继续沿袭元代的币制,大量发行纸币,博物馆里明代洪武年间户部印造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面值为“壹贯”,长350毫米,宽224毫米,是世界上票幅最大的纸币。发行纸币太多,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也是明朝最后垮台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到了清朝,对发行纸币就不那么积极了。但到了1853年,朝廷实在凑不起那么多银子和铜钱,也只好靠发行纸币来救急,一种以银两为单位的,叫“户部官票”;一种以铜钱为单位的,叫“大清宝钞”,二者合起来叫做“钞票”,我们今天使用的“钞票”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除此之外,从明朝末年开始,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钱庄,又叫银号,也发行过一种纸张的银票,可以作为支付凭证,但是不能上市,它的作用大概就是跟今天的转账支票差不多。

  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里,不光能欣赏到很多珍贵的钱币藏品,还可以了解到钱币当中蕴含的历史、经济、文化、书法、美术等等的知识,了解到中国货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货币的世界里,在方圆的乾坤中,我们可以看出朝代的兴亡更迭,可以看出文化的不断传承,也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文: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