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存在全面通胀风险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全面通胀风险
  • 发布时间:2010-09-28 13:50
  近来,财经人士对中国通货膨胀的风险言论越来越有技术含量了。先有“独立经济学家”旁征博引地论证中国“两位数”通货膨胀率前景,继而是国内主流分析师从货币供应量角度佐证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即中国经济面临全面通货膨胀风险,且资产泡沫风险日益加大。

  对于以上言论,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中国目前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供应量偏大的现象,但这是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是正常的“成长的烦恼”。而资产泡沫确实是未来中国五到十年内最大的宏观风险,不过伴随人民币升值,单纯为生活成本的消费价格指数,并不存在系统性通货膨胀风险。

  先看“输入型通胀”,就是片面夸大中国对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需求,甚至延展到“泛农产品”的范畴。

  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走的是外向型发展路径,进出口增速举世无双,造就了“两头在外”的外贸生产现状。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出口工业产出品的价格有粘性,涨价比较困难,进口原材料和大宗商品涨价会压缩国内生产链的利润,却不会带来国内同类产品涨价,反而因为出口转内销,使国内工业产出品价格下降。回首过去二十年,中国经历的三次通货紧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出口转内销带来的“输入型通货紧缩”。

  粮食安全战略一直是中国的国策,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产品进口,品种仅限于黄豆。最近对大蒜、生姜、绿豆等经济作物的价格炒作,解决之道并不是国家干预,而是应该彻底放开小品种经济作物的流通市场,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机制。

  其次是看所谓“过度”的货币供应量,特别是近期很流行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和GDP(国民生产总值)比率”问题。一些分析师比较了中国、欧盟、美国和印度的“M2和GDP比率”,得出结论说中国货币供应量脱离了实体经济环境,存在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咋一看有道理,其实没有全面分析问题。

  经济学分析中,除了看绝对数值的比较,更重要的是看“边际变化”的趋势,就是比率的增速。我们沿用中国、欧盟、美国和印度的“M2和GDP比率”来比较,考量过去十年该比率的变化,就会发现中国从2000年到2010年该比率增速是四个国家(或地区)中最慢的,基本趋势与美国和印度一致,而增速最快的是欧盟!结论是,欧元的使用使欧元区货币供应量增加快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货币政策趋于一致,任何一国难以脱离实体经济片面调整货币供应量。中国人感到货币增加快于其他国家,是因为中国的产出水平增加快,并不是我们央行印钞机的功劳。

  唱空中国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未来五年的中国和“广场协议”后的日本进行类比,再以过去五年中国迅速上涨的房地产价格为佐证。我绝不否认中国未来“资产泡沫”的风险,而且中国的资产价格风险只会大于二十年前的日本、甚至两年前的美国。但可疑的是,以本币升值为背景谈资产泡沫的经济学家,反过来又用通货膨胀来吓唬投资者。

  经济学上讲,本币升值可以提升本国劳动力价值,有利于整体物价结构的均衡。对百姓而言,柴米油盐酱醋茶价格稳定上涨,但尚能接受;服装、手机、电脑、汽车价格稳定,功能越来越强;保姆、医疗陪护等劳务价格将显著上涨。

  总之,本币升值背景下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复杂的、需要国家策略性干预的。如果能把政策干预的范围局限在国家战略安全品种,依靠市场机制的调整,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不存在全面的通货膨胀风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