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书中来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乞讨,文革,投诉
  • 发布时间:2015-12-23 11:41

  发现地铁不当用词

  两年前,陈晓阳做了一件默默无闻又令自己非常满意的事情:写信给南京市长信箱,建议取消南京地铁广播里“举报”一词的使用,后来这条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采纳。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晓阳独自乘坐地铁,正当地铁平稳行驶时,一则地铁广播却引起了他的注意。只听广播中的女声说:“……禁止在地铁内乞讨,若发现乞讨人员,请拨打XX电话进行举报。”当时地铁内的陈晓阳内心一个激灵,“举报?这个词儿实在是用得不妥,举报一般说的是违法犯罪的事情,行乞虽然说是不良行为,但也不至于构成违法犯罪。”当我们问起他为什么会发现这个细节时,陈晓阳说:“这并不是我故意找茬,也不是我细心,只是我经常读一些有关时政历史的书籍,这种敏感度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谈起这种敏感度从而来时,陈晓阳提起了他从前读过的《阎明复回忆录》。阎明复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本书讲述了阎明复的少年岁月、翻译生涯、“文革”遭遇以及恢复工作后的许多往事。“他半个世纪的故事全被浓缩在这本书中,尤其是‘文革’时因被举报而扣上了‘苏修特嫌’的政治帽子,蹲进了秦城监狱的一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当我在地铁上听到‘举报’一词时,就有种别样的感受。”

  那天下了地铁,陈晓阳就琢磨起了如何让地铁广播取消“举报”一词使用的方法。随后他决定写信给南京的市长信箱,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了不妥之处,也提出了改善的建议,比如可以将“举报”改成“投诉”等等。“虽然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但它背后也隐藏着某种不和谐。现在我们是文明社会了,作为城市的公民,我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不能沉默和一笑了之。”

  给市长写信这件事过去近一个月后,陈晓阳收到了来自政府部门的回复。“他们在信中回复我说在地铁广播里使用‘举报’这个词语确实有不妥之处,会交给有关部门处理,还说感激我的建议。”很快,日子又恢复了正轨,陈晓阳依旧如往常一样读书学习,后来有一天他乘坐地铁时,又听到了南京地铁广播里那个熟悉的女声,再仔细一听,“……禁止在地铁内乞讨,若发现乞讨人员,请拨打XX电话。”果不其然,政府部门删去了“举报”这个不妥之词。

  虽说只有二十岁出头的陈晓阳还难脱稚嫩,但这件事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社会的进步是需要每个个体去推动的。”聊完这件事,这个工科男生推了推眼镜,又向我滔滔不绝地说起他从阅读中收获的那份社会的责任感:“知道我最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吗?说出来怕你笑,我关注比较多的是时政问题,今天我还在地铁上看《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呢!我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未来会怎样?”当问起他想为中国的未来做哪些努力时,他反而谦虚地摆摆手说:“我只是尽已之能。”

  建议保护将军墓

  2014年夏天,陈晓阳和朋友结伴同游紫金山,本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外出游玩,一个意外的发现又激起了陈晓阳内心深处的历史责任感。

  “在紫金山山脚附近,有明朝歧阳王李文忠的墓,也就是朱元璋的侄子。”对史书信手拈来的陈晓阳对这些名字了如指掌。“我跟朋友本来就想随便看看,便朝这个墓地的后山望去,结果我看到了一个隆起的土丘,好像也是墓地。”好奇心促使他走近一看:“那确实是一个墓地,只不过看样子是很久没有人照管了,杂草丛生,像个荒坟。”朋友一直催着陈晓阳走,可陈晓阳反而走近拨开了墓碑前的荒草,结果五个大字赫然眼前:黄焕之之墓。当时陈晓阳心里一惊,又紧接着一紧:“居然是黄百韬的墓地!他可是抗日英雄,他的墓地怎会如此荒凉?”

  陈晓阳并不是第一个发现黄百韬坟茔的人,但大多数人只会好奇这里为什么有个墓地,这个黄焕之又是何人。对此,陈晓阳笑了笑:“我知道黄焕之,焕之是黄百韬将军的字。我看过介绍黄百韬生平的书,他是抗日名将,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1942年浙赣会战中,国军的作战计划几乎全出自他的手笔。此战,中方基本与日军战平。无论在哪个战区,黄百韬对军事作战均非常积极,经常亲临前线,参与作战的直接指挥工作,甚至视察火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特别令我敬佩。”说到这里,陈晓阳又不无感慨:“虽然他是国民党将领,但我特别尊重他的为人,他在别人醉生梦死时依然克己复礼,奉公守法,整顿军纪,颇不容于当时官僚。只以军人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称其为职业军人的典范也并不为过,这样的将领值得敬重。”

  那次回去后,他又给市长信箱写起了信,恳切地要求保护黄百韬的墓地:“过往的历史有些值得我们借鉴,有些值得我们纪念,我们应该提高对历史的尊重,这也是对人的尊重。”没过多久,政府部门回复他:已经了解情况,会妥善处理。后来每每再去紫金山,陈晓阳总要绕过李文忠的墓地,去后山拜谒黄百韬。再后来,黄百韬的墓地也如陈晓阳所愿,铲除了杂草,擦亮了墓碑,被保护在了紫金山脚下。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很大部分源于他的历史情怀:“我觉得南京是座很伤感的城市,因为南京在历史上曾遭遇过几次屠杀。但我又很喜欢南京的文化古迹,像夫子庙的王谢故居,中山陵、美龄故居,都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合上史书,沿着玄武湖的城墙,踏着一台台石阶慢慢走,我甚至有种穿越的感觉,仔细闻,还能闻到一段段过往岁月的气味。”

  因老照片结识忘年交

  2015年三月底,《大众证券报》举办了一场活动,应约来访的多是些年纪偏长的专家学者,也因此有些人误以为陈晓阳是某位学者的儿子。可他的老道的言辞和应酬,举手投足间又有几分学者的样子。当别人问起时,他哈哈大笑:“我的微博玩得有点火,是主办方的朋友邀请我来的!”随后大家才了解到陈晓阳酷爱读书,还在业余时间写了30万字的文集,爱研究历史时政,对一些问题看法独到。

  对于这种场合,陈晓阳从不怯场:“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年纪都比较大,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大腕学者名人,电影电视剧导演米家山,杂文家鄢烈山,作家野夫……”我们问他是怎么结识的这些名人大家,他又收起自己的得意,不好意思挠挠头:“大家都比较抬举我。”陈晓阳告诉我们,他和学者名人们的结交多属巧合,他经常在微博上针对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有时被转发多了,也就认识了那些大家。“和他们认识以后,我们有时会聚在一起聊聊对中国的看法,有时他们会惊讶我这个二十出头的小子竟然能有这样的认识。在时不时的学习和交流中,大家也就熟了。”

  这许多人里,与陈晓阳交情最深的要数《老照片》杂志主编冯克力了。他和冯克力结识起源于一次偶然的投稿。那次陈晓阳去一位老师家玩,无意间发现老师家里有一张1949年的南京五中毕业照,当时觉得很有意思,便随手用手机拍了下来,发给了《老照片》杂志。令他没想到的是,《老照片》的主编冯克力先生很快就回复了他,希望他可以写一篇稿子,进一步讲述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那张照片有一角是残缺的,毕业证上的青天白日旗被抠掉了,当时陈晓阳就十分好奇,为什么会被抠掉呢?冯主编也表示好奇,并鼓励陈晓阳去查阅资料。“当时的我一部分是为了写好这篇稿子给冯主编一个交代,一部分是我自己对历史有着求真的态度,于是那几天我跑去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还去学校找历史系的老师咨询,并问了收藏这张照片的老师,最后我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青天白日旗是在‘文革’期间被抠掉的,具体的细节在我那篇文章里说得很细致,比如毕业证上的印章是什么,字是什么,照片里的人物等等,我都一一提到了。”当冯主编看到陈晓阳那篇文章时,更是对这个求真的小伙子称赞不已:“不仅解答了我的问题,更解答了历史的问题!”当我们问他是否确定弄清了历史的真相时,他笑:“历史不是做数学题,这要看你如何发现和解读了。”

  文/田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