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古人吕胜中:接着上世纪继续创作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大公鸡》,年画,继续创作
  • 发布时间:2015-12-23 11:58

  《大公鸡》

  这次展览一件重要的作品,是吕胜中老师新创作的《大公鸡》年画,原型是以前山东农村很常见的年画创作题材,也是吕老师小时候就很喜欢的一张年画,原作中的大公鸡站在一块石头上,背景是农村机械化耕作的田园远山,表达了那个时代里中国乡村的理想境界。新作中大公鸡脚下踩着农村拆迁后留下的石头,背景是城市化的场面,和之前的小年画挂在一起,“大公鸡站在那个地方就目睹这一切,而我则记录下了这种转型”。

  2015年11月8日下午,“上世纪”吕胜中个展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开幕式。在中央美术学院多次看过吕胜中老师主持的实验艺术系的同学们的各种展览,看到十年来实验艺术系的成长与逐渐成熟。这次是师傅亮相,我们自然有很多期待。况且师傅做个展的频率真的可以称之为“精耕细作”——这次展览距离吕胜中老师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首次公开亮相的“吕胜中剪纸艺术展”已过去了近30年,距离2005年最近一次在纽约举办的个展《推陈出新》也已整整过去了10年。虽然办展并不频繁,但吕老师并未停止艺术创作,尤其当我们看到一幅全国采风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满了他民间文化采风曾经走过的足迹,被深深折服了。而吕老师本人对传统文化与实验艺术之间的关系思考经历了这么多年也逐渐清晰,他坦言,当年初创央美实验艺术系的时候,并没有急于让同学们从传统中寻找创作灵感,而是重在架构实验艺术的形式与语言,十几年过去,他觉得现在是时候了。

  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个展览看做一个标志性事件,吕胜中老师将重新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展开更大范围的调查研究,拓展艺术语言的表达边界。

  本次展出了吕老师的最新作品《大公鸡》年画,这是连接“上世纪”的作品:它目睹了时代的变迁。还展出了吕老师早期创作的“小红人”等近三十年以来的共十一件代表作品。展出的新旧作品横跨艺术家创作实践的三十载。展览空间分为“觅魂”、“再见”、“实验”、“新篇”四个篇章,反映吕老师多年来实践、研究和思想发展的脉络。

  《彳亍》

  1985年在安塞做民间文化田野调查,正赶上当地正月十六的“转九曲”,这是黄河流域元宵节的一种民俗活动,也叫黄河九曲灯阵,据说走过其中曲折顺逆如迷宫一般的路线,可保佑一年的平安,能给田地带来好收成,总之能心想事成。而中途退出的话会带来厄运。吕胜中老师跟着这些转九曲的人们走了一遍,中途曾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走完了全程,创作就由此而生。

  《人墙》

  剪纸、装置

  最早剪小纸人是在1985年,吕老师去中国的大西北采访考察,看到农村的老婆婆们剪的“抓髻娃娃”,觉得很好玩儿,就跟老婆婆们一起剪。这是一种据说可以辟除邪恶的民俗剪纸。“我注意到这种对称的人形造型在全世界不同地域、民族早期文化中是普遍的存在,他们原本是人类不约而同的自画像,于是我与它们结下不解之缘,大家把我用红纸剪的人形叫‘小红人’”。

  《山水书房》

  这件作品是为2003年参加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而作,整个书房有古今中外、经典通俗的图书上千册,每一本书都外包一个书皮,而这些书皮所印图案便是五代董源的山水画《夏景山口待渡图》。进入书房的观者从架上抽出书来,便带出山水的一个局部,而插回书架往往已不在原处。就这样,每一个观者都介入到重新创作中来,山水在书的自由流动中随性而变。

  灵感瞬间与记录

  《心情备忘录》

  1990年春夏之交,为了创作《剪纸招魂》的作品,吕老师需要把一大批白纸染成黑色。染纸的时候,画案上沾满了墨,让他的心情一下子陷入了无限的深沉……“我想到了很多很多,思维的触角在黑暗中处处碰壁,但是我不能放弃这样的机遇,要抓住一丝的光亮与黯然诀别,线条记录了我灵魂的轨迹、精神的旅程。”

  《生命—瞬间与永恒》

  吕老师在1980年代初开始研究民间的文化艺术,深入全国各地做田野调查并搜集实物,其中陕北是重点区域。到处可见的花草云朵中藏匿着无数生命的符号,不时闪着微光,在社会最底层传写着被历史忘却的人类文化的原本段落。那段时期对我来说很重要,我由一个画画的白痴获得一些学者的章法。”1987年吕老师研究生毕业创作时,把自己的所获整理了出来,分纵生、性情与离世三部。“确切一点说,这并非绘画的艺术,是散落在古老乡土民俗中古老生命符号的考察采集报告,我希望通过它让步入现代走向未来的人们看到传统的真相。”

  《大平安》

  这个2000年创作的作品以剪纸团花的形式再现人为制造的动静以及极尽心力维持出的平安结果。上千个小人在各自的圆球晃板上维持了一个结构密切、视像圆满的瞬间,暗示着平安世界表象下潜在的巨大危险。

  《对话/画——没话找话、两地书》

  可以说这部分展览是最有趣味的部分,今日美术馆整个四楼展出了吕胜中老师早年采风期间的创作记录,这些简单的速写符号记录了闪光的灵感,在德国学习期间开始的与当地艺术家的对画更是趣味盎然。“1992年第一次去德国,语言的障碍让我不由自主采用了画画的形式与人交流,我与谈话对象都放弃了惯常的语言方式,不经酝酿地找到新的沟通途径,图画代替文字。我们调动全身心表达的可能性配合图画,表达效果不错,比许多会说外语的人交流并不差。我们很快开始乐于珍惜这样的对画,时间久了,存了很多有图画的纸片儿,我把这些纸片儿叫做没话找话——丢失了语言寻找语言,找到了!”

  与国外的艺术家、策展人及观展观众之间有许多有趣的对画——传递信息,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倾诉烦恼、争论问题、化解矛盾,吕胜中老师说“这些证明了不仅我会画画,天下人都会画画,只要对方能够比较准确地解读出你所要表达的话语要义,这就是一幅美好的图画!”

  关于这次展览,吕胜中老师说:“我原本并不情愿地登上艺术之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很快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并为此付诸全部的精力与情感。但已然成为一种职业的艺术行当在当代并非是人类安放精神与灵魂的净土,这让我曾有两次想逃离出局,被朋友说成是‘今之古人’。最终发现是逃不掉的,因为当代没有桃花源。”

  文/婧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