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的疼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留学生,外国高管,面试
  • 发布时间:2015-12-23 13:58

  我是个海龟。很多人觉得我们是顶着光环的一群人,亦或是镀过金的一群人,其实不然。置身海归这个群体中,我才真切地体会到来自这群人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本人不才,愿意站出来说说。

  我们的才能不只是翻译

  对于所有海归来说,选择回国后的第一件任务就是在国内找一份好工作,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学有所成,另一方面也是习惯了独立生活,不愿意在家赋闲太久被人说闲话。我一毕业就从英国回来了,甚至连签证时间都没有耗光。九月回国,在家里陪了父母不到三个月,简单休整一下,就马不停蹄地在北京和上海找起了工作。

  说实话,凭借着海归这个身份,很快就会收到很多公司的面试邀请,尤其是国际化的大公司,具有跨国血统的它们很偏爱留学生。我接到过北京和上海多家广告公司的面试,电话沟通时都会被问到一个肯定的疑问句:“你英语一定很好吧?”出于谦虚,我都会说:“还行,沟通没问题。”而后,遇到的每一家公司流程都一样,他们会给我发一封全英文的邮件,让我用英文填写所有的内容,并且通知我,为我面试的将是一位外国的高管,全英文面试。虽然我能理解,这可能是出于要验证我的英文水平,考核海归身份的含金量,但是身在中国却要用一套纯西式的招聘流程,让我多少有点别扭。

  面试的时候,我遇到过真的外国高管,除了英语交流别无选择,说心里话,纯英语交流真的展现不出中国人的人格魅力,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有的时候我遇到的不过是一个香港人或者台湾人,他们操着并不那么标准的英语语法,看似洋气的非要和我英语交流,这就让我难以理解了。后来我忍不住就开门见山地表示:既然中文你们也听得懂,我又能表现真实的自己,咱们为啥不用中文交流呢?有些高管也会脸红。我最喜欢的是我遇到的一位新加坡高管,她生长在新加坡,但父母都是香港人,她用中文可以交流,在我用英语和她问好之后,她很自在地开启港台腔说:“我中文可以,咱们讲中文吧。”让我爽得不得了。

  其实我嘚吧嘚讲了那么多,就是想说,海归只是我们众多身份中的一个,在我们二十几岁的生命里只占了一两年,考察英语能力固然是现在职场的重要标准,但是不要因为英文而忽视了我们身上更多的亮点。

  这还不是最让我头疼的。进入公司不到一个月,我除了要负责自己的工作之外,多了一个我这辈子都没想到会有的头衔——翻译。当时我在一家广告媒体公司工作,需要帮助老板们完成所有和英语有关的翻译工作,将他们做好的中文策划方案翻译成英文,方便给国外客户阅读;将国外发来的工作安排翻译成中文,方便员工理解;时不时的还要帮同事润色措辞,让发给外国客户的邮件既符合国外邮件格式又不失国外俚语的亲切。日常的翻译挤挤时间也就顺手做了,可是充斥着专业晦涩词汇的策划方案要是翻译起来,殚精竭虑都未必能按时交工。老板为此还送了我一份礼物——英汉广告专业术语词典,还是非卖品哦。在这家公司兼职做翻译也就罢了,我后来跳槽时应聘一家广告创意公司,面试时,负责人直接告诉我,虽然我的职位是客户主管,但实际就是翻译。由于客户是大众汽车,经常要和德国人开会,两个创意总监英文都不好,需要我帮忙提前把PPT翻译成英文给老外看,还有很多创意内容都是中文写的,直接告诉老外没有那种感觉,需要我加工美化之后把精髓灌输给外国客户,传说中的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竟然被我遇到了。

  说实在的,英语只是我们留学生为了在国外生存附带的技能,每一个能够从国外大学严格选拔下录取,再从苛刻条件下毕业的留学生,都具备着很多其他优秀的才华,真的不希望各位大老板们为了找一个翻译而埋没了这些卧虎藏龙的英雄,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真心比我们更适合这份工作。

  不是每个海归都是代购

  回国后进入职场,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老板、同事还是属下,都需要平衡,这是一门艺术,很累的艺术。我的第一份工作还没入职之前就被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同事难为了,她在我面试结束,向她礼貌性道谢后回答:“不用谢我,来了之后帮我代购就行。”我当时一头雾水,以为她只是在调侃我们这些海归,结果我“凸漾,凸哪噫呜”了,她是认真的。我入职的第二天,她就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了几张UGG鞋子的照片,让我帮她从国外代购一下。我说我已经回国了,身在国内没办法买国外的东西。她说我国外肯定有很多朋友,让朋友买了寄回来便是,又不是不给钱。初来乍到,我不好拒绝,只能硬着头皮联系我那些还没回国的朋友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夸张,全球各地的同学我都联系了一遍,嘴皮子磨破了两三层,才求得一位澳大利亚留学的高中同学,帮我邮寄回来了一双。

  其实这事儿真不是钱不钱的事情,要知道,为了平衡职场中她这一层关系,我付出的是麻烦我朋友圈里无数好朋友的代价。本以为这就可以结束了,正想长舒一口气,结果来了更多的同事要我代购,原来是她把消息早就炫耀出去了。同事们纷纷来找我买这买那,有要欧洲奶粉的,有要香港iPhone的,有的还列了清单,有的竟然和我说要合伙做代购生意。自作孽不可活,我悔青了的不只是肠子。别说帮他们代购了,其实回国前为了用完英国银行卡里剩余的钱而买的那些东西,我都是转运回来的。

  可能代购确实是大部分留学生在国外谋生或者赚外快的常见营生,但不意味着所有海归都有着这样的途经和圈子。至少我在英国认识的所有朋友和同学中,没有一个做过代购这种买卖,大部分出国学习的人还是希望抓紧有限的时间学点知识或者体验生活,如果只是为了挣钱,干脆留在国内做生意得了。

  思维和视野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试炼一个海归含金量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在职场上和饱受国内教育的同龄人“较量”。不是我们相互较劲,是周围的人会不自觉地把我们放在跷跷板的两头,下意识地要看看谁更有优势。但是我也要说明,这真的无关中西方教育体制问题,国外留学也有学渣,国内毕业更强者如云。但很庆幸,出国留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更具国际化的思维模式和广阔视野,在现如今越来越国际化的职场中着实能让我们在某些时候先人一步。

  我进入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广告公司,虽然负责的是媒体传播,但是仍然需要很多用到创意思维的地方,加上我们服务的是国外大客户,很多时候老板们希望员工能提出更具国际化视野的想法,这样也符合客户的审美。所以那个时候,虽然我是个新人兼小喽啰,但是老板只要开创意会议都会叫上我,让我分享一下国外学到的有用经验。比如我们做啤酒广告,以往中国广告谈到啤酒不是节日餐桌就是商务宴请,都是完全中式的喝酒场面,只会让人联想起胡吃海塞。当时我就提出可以把英国的pub(酒吧)氛围融入啤酒广告中,展现一种下班后朋友休闲聚会的轻松场面,这更贴近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在宣传面向年轻人的新款柠檬啤酒时,我将国外包装面包车城市巡游的案例分享给大家,将面包车包装成大柠檬的形状,全国各地跑,免费发放产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其实这些想法不是我们脑子多聪明想出来的,不过是我们见得多了,将国外的做法结合国内的现状再包装上产品,就水到渠成了。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多识广也算是一种能力。

  我还有一位朋友,在英国读的电子科技,当时他的导师有一个很偏门儿的项目,翻译成中文大体是“移动交互”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手机端的互动媒体。这早在几年前根本就是个研究领域,那时候手机微信才刚兴起,大家还是用电脑玩游戏,少有人关注。但是我那位朋友出于好奇,选了这个项目跟着老师一起研发,针对安卓系统研究了不少交互模式。回国后,他原本想找份安稳的工作,安家落户上海。在爱奇艺做程序员,每个月一万五的工资,可是让我们一起回来的人羡慕了好一阵儿。谁知道,几个月没见面,相约出来聚一聚才发现,人家已经南下深圳了,就是因为他当年在国外接触了领先的手机互动模式,被腾讯安卓部门高薪挖走。就在那一年,微信红包让大家过了个目不转“机”的春节,随后的岁月里,微信端的互动游戏、互动广告成了宣传的主力军,而他就是这波科技浪潮浪尖上的那批人。

  我们这些海归,和国内毕业的研究生相比,学术上没那么专业,但优势是在国外接触到了很多前沿信息,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科学技术,亦或是商业模式,很多都是国内发展到今天值得借鉴的。后来的工作中,老板经常在研究方案时让我们去国外网站上找一些成熟的案例模仿一下,让自己的方案洋气一点。这不叫抄袭,算是学习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其实也是我们留学生在国外学到的最值钱的东西。不夸张,国外也有坏毛病,也有陋习,关键是我们出去这短短一两年,带回来的是那些优质的东西。

  后来我发现,在职场上,喜欢雇佣我们海归的大部分都是跨国公司、新兴产业、创业公司或者艺术公司,而那些需要专业领域人才的研发公司、化工产业、教育领域以及传统行业,则偏爱国内毕业的学生。说到底,人家具备的是四年本科加三年研究生甚至更长的博士生所学到的强悍学术功底,而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国际化的视野和发达国家的思维方式,各有所长,公司则各有所需。

  每个选择留下的都是汉子

  在去或留的问题上,大部分的留学生都选择了完成学业回国就业,很少有人会愿意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挑战西方职场。毕竟在一个文化差异很大的国度,过着举目无亲的生活不是谁都能抗住的,所以大家叫我们“海龟”,不然就叫“海瘤”了。

  在我们这一批留学生之前,英国的签证政策是:读一年的课程,颁发三年的签证。所以我们的师兄师姐们,大部分都靠着这个政策在英国逗留了三两年,可是这不算是选择留下。因为学生签证在手,你可以享受学生打工政策,可以租住学生公寓,可以旁听学校课程,甚至还可以再选择一个学科继续读书。说白了,手里有学生签证的人是没什么生活压力的,所以我认识的那些耗完签证的人,大多都是在英国玩玩闹闹两三年,最后还是会选择回国。记得我当时拍纪录片采访中国留学生时,面对回国还是留下的问题,大家这样说:读书时有父母资助,每年几十万,大家过的多是好日子,毕业了没人好意思再要钱,留下来靠自己,会很苦。这些是心里话,也是实在话,我就有一位朋友选择了留下,他是我认识的人中,唯一一个敢于挑战英国就业的中国人。

  中国人在英国就业,人家称呼你为“廉价劳动力”。这就是现状。我那位朋友从到了英国那天起就决心要留下。说他是条汉子,一点不为过,为了能留下他读书时候就格外用心,在国内原本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他本来就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为了留在英国,他勤勤恳恳跟着老师做研究,每个设计都是不眠不休地修改。那时候他告诉我,想留下来过好生活,每年至少得挣到7万英镑的税前工资,这样交完税之后才能生存。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中国人在英国交税的比例高达30%以上,算下来确实所剩不多,而且别忘了,伦敦可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后来我们都回国了,他还留在那边找工作,记不得过了几个月,听到他的消息,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设计院里从实习生转正了,要回国办工作签证。这让我们佩服不已,心想着真让他成功了。结果直到他回来和我们聚会,才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自毕业之后,他就没有再和家里要过钱,在伦敦实习期间,收入少的可怜,他用光了所有自己工作那几年攒下来的积蓄,苦苦熬了几个月。

  在那几个月中,每天只能去超市挑临期食品,借助在朋友和同学家,睡过地板,睡过厨房,找不到人合住了就回学校睡在图书馆里,他已经将近三个月没有睡过床了。然而,就是这么努力,最后找到的工作年薪也只不过税后2万英镑,和他当年想象的生活水平差出好远。要知道,我们留学时一年的生活费也不止这些,而那时我们还有便宜的宿舍、廉价的食堂。时间过去半年多了,也不知道我的那位朋友有没有办好签证,或者他是否还选择回去。

  这不叫抄袭,算是学习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其实也是我们留学生在国外学到的最值钱的东西。

  不夸张,国外也有坏毛病,也有陋习,关键是我们出去这短短一两年,带回来的是那些优质的东西。

  文/小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