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失忆症:心灵的避难所

  心理症状

  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方华是个13岁的初中男孩,正在读七年级,身材高高大大的。可是,那天忽然闹起了一种怪病,把全家人都吓坏了。

  那是刚到中学后不久的一天早晨。一觉醒来,父母说该准备上学了,方华却愣愣地说:“上学,上什么学,上学干什么?”父母以为他说梦话问他书包在哪儿,谁知他还是愣愣地:“什么书包?我哪里有书包?书包是什么?”这时候,父母才发现孩子已经醒了,好像脑子坏了,说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想不起来。不过随后父母发现,方华忘记的都是跟学习有关的事。

  这下,可把父母吓坏了。随后,父母赶紧把方华送到了医院。看了脑内科,看了神经科,都没有检查出大脑有什么问题。这让方华父母心里更没底了: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脑子没有问题,跟学习有关的事却想不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很奇怪的病症,其实就是心因性失忆症的表现。为此,医院建议方华父母带孩子去心理专科门诊看看。不出所料,心理专科医生给出的诊断正是心因性失忆症。

  心因性失忆症,是一种选择性的反常遗忘现象,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的原因而产生的选择性失忆。具体说来,心因性失忆症的特征主要有三种:第一,原因是心理性的,患者虽丧失对过去经历的记忆,但并无生理上的症状,失忆现象是由心理原因引起来的;第二,内容是选择性的,与因车祸而丧失的记忆不同,心因性失忆往往是有选择性的遗忘,比如,只忘记了某一方面的事情,只忘记了某一时段的事情;第三,心因性失忆都是阶段性的,持续的时间从一两天到几个月,过了一个阶段通常都能自然恢复正常。

  心理探究

  为什么会出现心因性失忆

  方华为什么会出现心因性失忆呢?

  方华没有上过幼儿园,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家族中唯一的孙子,隔代亲的疼爱不用说了。父母那也是百般疼爱,一直当个小孩子一般呵护着。

  从方华背起书包的那天起,全家人对方华就怀有很高的期望,“好好念书,上个好大学”几乎成了父母的口头语。可是,父母越是期望高,方华越是出问题,隔三差五的闹病。大约到了三年级,方华就开始经常闹病不上学了。

  转眼,方华上中学了。第一次月考之后,老师找家长谈话,说方华有进步,希望家长配合来督促孩子,争取考个好高中。父母听了好生欢喜,回家急不可耐的就和方华谈,卯足了劲给方华加油鼓劲。方华也劲头很足,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到期中考试一定要拿个好名次。

  就在这时候出现了一种俗称“猪流感”的传染病,学校里每天要对学生监测体温。方华因为体温总是偏高而一个月没能上学。后来,虽然传染病流行期过去了,学校不再检测体温了,可是,却诱发方华再次经常闹病而不能去上学。

  可是,就要期中考试了,总不上学怎么行?这一天晚饭后,全家人一起给方华施压,虽然温柔却也猛烈。爸爸说了妈妈说,爷爷说了奶奶说,中心就一个,不能不上学。方华感到再也找不到退路了,终于表示明天去上学,说完就到自己的房间去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具。

  可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方华就出现了心因性失忆,就有了开头吓人的一幕。

  方华心因性失忆的直接结果就是,躲过了入学后的第一次大型考试,而且可以每天不上学不写作业了。一句话,不用面对学习的压力了。

  心理解析

  失忆可以更好地避难

  人在无法承受某些打击或压力的时候,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中就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卫。心因性失忆症,从实质上说就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逃避,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由此可以说,心因性失忆,与其说是想不起来,不如说是不愿想起来,从而让心灵免于面对困境或压力。

  上面说过,心因性失忆症的原因是心理性的。具体说来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压力。这个压力可能是持续性的,比如学业事业上的压力,也可能是突发性的,比如家庭的突发重大变故。二是人格特征。有些人格特征容易出现心因性失忆,比如表演型人格,还有退行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等。三是心理素质。这样的人心理脆弱,自我防御体系的阈值较低,难以抵御心理压力和精神打击,遇到困境就容易导致心因性失忆症。

  就方华的情况说,他从小学就开始经常闹病,就属于躯体化现象。所谓躯体化现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这是人在进行自我心理防卫,以减轻内心的痛苦。躯体化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心因性反应,是心病跑到身体上,是面对压力无处可逃就逃到了病里。病成了心灵的避难所。

  三年级正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期,六年级又面临着毕业和升学,对孩子来说都是心理压力相对较大的时期。正是因为这时候压力大,孩子们常常在这个时候逃进病里来避难。

  但是,到了初中后,方华却不能通过闹病来成功的避难了——尽管他病休在家,全家人也要催促他去上学。这让方华感到,自己尽管逃进了病里,还是逃避不了面对学校和考试的压力,他茫然中感到无路可走了。

  怎么办?逃进了病里还不能避难,自我心理防卫就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傻了,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于是,方华逃进了心因性失忆症里。因为失忆可以更好地逃避困境,更好的避难。这样说来,心因性失忆症就成了最后的心灵避难所了。平常说,“眼不见心不烦”,心因性失忆却是连心都“不见”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于是,方华成功避难,完全没有了烦恼,不用再去面对学习和考试的压力了。

  面对压力,我们的心灵都难免会寻找避难所,都难免逃进病里。但是,一直逃到心因性失忆症里,确实是不多见的。方华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前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病根在家庭,在家庭教育的失误上。

  这个失误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爱,爱护过头;一方面是压,压力过大。爱护过头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心灵难于长大,会形成退缩、退行、回避等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就是见到困难就怕,就躲,就逃。压力过大导致的结果,就是让孩子面对学习生活会感到更多的难于面对的困境。于是,越是怕越是感到困境,越是感到困境越是怕,就越是想逃。先逃到病里,逃到病里也不行了,只好逃到心因性失忆症里了。

  心理对策

  心病还需心药医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心因性失忆通常都能恢复正常。这个恢复过程,基本上是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所以,一般不必特殊的医学治疗,或者说,医学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治疗。心病还需心药医,重要的还是当事人和家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一是缓解现实压力。如果现实压力有所缓解,适应能力有所改善,生活环境有所转换,心因性失忆往往可以获得缓解,甚至完全恢复。所以,如果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所在,首先是帮助当事人心理减压。其中,心理疏导,心理宣泄,转换环境,提高能力,都有心理减压作用。一般说,压力缓解,症状就会缓解。

  二是增强心理素质。不论怎样,压力总是不可避免。所以更重要的是增强心理素质,学会直面生活,学会应对压力。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强心理辅导,增强心理素质,重塑良好人格,引导当事人学会直面生活,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压力,有助于避免出现心因性失忆。在出现症状后,更需要做好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工作,当事人一旦心理上可以直面现实问题了,失去的记忆也就恢复了。

  三是利用事件重演。有的心因性失忆,可以通过事件重演来帮助恢复记忆。所谓事件重演,就是重复当初导致精神创伤的类似情境,这样会激活相关的记忆内容。这个事件重演,常常在自然状态下就会发生。比如,一个偶发刺激恰好与当初的情境相关联,就可能激活当事人相关记忆。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专业人员引导进行事件重演,还可以采取催眠疗法来恢复记忆。

  针对方华的情况,应该主要从前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帮助减轻压力。为此,做了较多的心理沟通,给予他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他缓解学习压力。

  二是学会直面生活。为了帮助方华有深层的心灵成长,家庭教育的关键是重新塑造孩子的人格,促进孩子人格的成熟。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回访得知方华的记忆已经完全恢复,并且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文/马志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