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看什么

  1

  2015年10月下旬,本刊记者一行四人,自西安连霍高速东行约360公里,到了河南洛阳。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其中两汉时期称长安,是西汉的都城,洛阳亦是九朝古都,最早建都是在西周时期,两汉时期则是东汉的都城。因此我们说,从长安到洛阳,便是从西汉到了东汉。

  本刊从2012年至今,历经三年左右时间,用六期的篇幅容量,完成了对两汉历史的梳理重构,本期是两汉的最终篇,重点放在了对东汉中后期这一段历史的研究,于是,洛阳便成为了最重要的一个节点。

  实际上,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以前我们来过多次。曾在四月,鲜花盛开的季节,看过这里甲天下的牡丹;曾在深秋,落木萧萧的季节,探访过巩义的杜甫墓;研究两汉历史期间,两年前,我们重点考察过东汉皇帝帝陵。洛阳,大城矣,不是一次两次就能看得完的,这次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2

  两汉时期,关于洛阳的描述,最生动传神的是两篇文学作品,一是班固的《两都赋》,一是张衡的《两京赋》。前者通过对长安与洛阳两座城市的对比描述,意在说明东汉定都洛阳的必要性,实际上是在歌颂东汉建立者的英明伟大;后者则通过描写长安的奢华无度和洛阳的礼仪之盛,告诫统治者们勿奢淫无度。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这两篇大赋,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繁盛恢弘的洛阳。

  当然,今天我们是看不到《两都赋》和《两京赋》里描写的两汉时期的洛阳的城市风貌了,只能通过文字去想象,只能通过沉淀下来的历史文献自己去勾勒。历史学是一门有关于选择的学问,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甚至喜好去解读历史。我们通过对两汉历史的研究,最深切的一个感受就是看到了它的现代性光芒—它有黑暗的一面,但也有光明的一面,它有蒙昧,但也有理性,让人五味杂陈、爱恨交加。

  3

  两汉时期,是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共同体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其中,英雄人物的开拓精神与实践,是形成这个局面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我们在洛阳,首先看到的是这些英雄的登场,他们包括汉光武帝、汉明帝、汉和帝、窦宪和班超等等。斯人已去,陵墓犹存,其中汉光武帝陵位于洛阳市以北的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当地人称之为“刘秀坟”,汉明帝和汉和帝的陵墓位于孟津县三十里铺村及平乐镇平乐村一带,都属于邙山陵墓区。班超墓也在邙山上,具体位置在孟津县朝阳镇张阳村。窦宪墓资料上介绍说在新安县郁山森林公园内,但我们前往考察,并未见到,当地人也不知道在哪儿。窦宪,这位彻底击败北匈奴的骄傲的英雄,蒙冤而死,死后尸骨亦不知所终,着实让人嗟叹。

  白马寺倒真是东汉时期留下来的建筑,如今是著名的旅游点,游人如织,香火旺盛,人们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这里跪拜祈求。不过在笔者眼里,白马寺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东汉时期我们先祖开拓精神的一大见证,正是由于他们不断开疆拓土,才有对外文化交流,才有佛教的传入,才有白马寺。

  以上这些英雄人物以及他们遗迹的寻访过程,本刊2013年第三辑都有专文介绍。

  4

  其次,便是看到了洛阳的建城理念和这里孕育出的科学精神和教育思想。

  要了解洛阳的建城理念,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去看汉魏故城遗址,这是一处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四朝都城遗址,具体地址在今天洛阳往东的孟津县平乐镇金村,从洛阳出发,沿310国道到达白马寺,再往东不远处便是。

  洛阳最早建都是在西周成周时期,汉魏都城皆以此为基础进行建设,此处四面环山,北靠邙山,南有嵩山和龙门,东部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形成了一个面积约700平方公里的盆地,适合建城市,周边还有大量的耕地,可以保证供给,城市扩张时,也有足够地方,而且此处周围地势比较险要,的确易守难攻。

  盆地中部有洛水和伊水流过,两条河流保证了生活与农业灌溉用水,背靠邙山阻挡了冬季寒风,山上植被则形成适宜的小气候。

  与汉长安城相比,东汉时期的洛阳城一个最显著变化便是三雍及太学等重要礼仪建筑均位于城南,加上国家大祀制度的完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的祭祀礼制建筑区,在我国都城建造史上是第一次,并被之后的朝代继承了下去。

  据勘探,汉魏洛阳城的面积在12~14平方公里,目前遗址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残长3700米,南垣被洛水冲毁。残垣一般高于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均用夯土版筑而成。

  汉魏故城遗址位于农田当中,正在修复开发之中,有民工正在修一段城墙。每个挖掘出的遗址处都已有相应保护,还设立了站牌,比如西阳门遗址处,就叫西阳门站。

  从汉魏故城遗址往偃师方向前行,到达佃庄镇,这里有个拥有古雅名字的村庄:太学村。太学,是东汉最高学府,由光武帝刘秀创立,到汉顺帝时期,太学生人数达三万人之多。东汉很多著名的大臣和名士,都在太学学习或游学过,比如张衡便是。桓、灵二帝时期,因为宦官夺走了本属于朝廷官员的人事任免权,激起了包括朝廷官员和读书人在内的“党人”的反对,发生了著名的党锢之祸,当时太学生便是“党人”最大的后援力量,最终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担当天下道义的精神,却是现代价值在古代中国的闪耀,成为一种文明传统被后人继承。汉灵帝时期,在太学立有《熹平石经》,即将《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体统一书写,作为标准向太学的学生讲授,后来虽未实行下去,但《熹平石经》的刻制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影响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熹平石经》现已被毁,但洛阳博物馆里收藏有几块残石。

  今日太学村,已经没有任何当年太学的遗迹了,但太学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我们在路边看到的饭店叫做“太学饭店”,有一家公司名叫“太学染化有限公司”。太学村村中空地处,是一大片树林,正值深秋,叶子落满林间。我们遥想:当年的太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探讨学问,议论朝政的吧。

  太学村往西不远处的大郊寨村附近,有灵台遗址。灵台是东汉的国家天文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这里工作过多年,张衡不喜做官,而醉心于在此观天、冥想,让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祖国自古不但有士大夫们担当天下道义的忧患精神,而且还有张衡这样的科学家仰望苍穹、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的科学意识。

  灵台遗址位于当地百姓的农田之中,一个大土堆,长满荒草杂树。我们下车拍照时,当地百姓在一旁围观,有一农妇问道:“你们是记者吗?”笔者答曰是。她抱怨道:“整天报道报道,说要开发开发,咋就不见人来?”笔者理解她的抱怨,当地百姓是想借旅游开发之机,多挣点钱,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没有什么不对。事实上,汉魏故城遗址、太学遗址和灵台遗址就可以做一个整体的开发,既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能让我们这样的寻访者看到并理解祖国文明中的各种现代价值。

  5

  当然,了解洛阳的历史,最直观快捷的方式是参观博物馆。这次我们到洛阳,大吃一惊的是洛阳简直就是一座博物馆之城,市区里官办的、民办的博物馆,大大小小竟有近五十座,洛阳博物馆自不必说了,其他的还有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洛阳警察博物馆、洛阳日记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水席博物馆等等,光听名字就很有去看看的冲动,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重点参观了洛阳博物馆和东方红农耕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位于隋唐里坊区西北隅,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博物馆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洛阳博物馆北临洛浦公园,南接隋唐植物园,地理位置上虽然有点点偏,但是环境非常好,里面的展品全方位地展示了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

  如果说在洛阳博物馆里我们看到的是洛阳农业时代的辉煌,那么在以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发展历史为依托的东方红农耕博物馆里,我们则领略了现代中国农耕机械化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将洛阳定位为一座重工业城市,一大批重工业企业在此建设投产,156个苏联援华项目中,就有7个落户洛阳,其中就包括位于洛阳市涧西区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习惯上人们称之为“中国一拖”。如果讲这些读者还有些陌生的话,那么提起“东方红拖拉机”,年纪大一些的读者就可能无人不知了,它可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几代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一抹红色,已经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代名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拖”现名“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以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动力机械、汽车和零部件制造为主要业务的大型综合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中国一拖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项目,苏式经典厂房建筑保存较好,它与矿山厂、轴承厂等构成了洛阳工业区最重要的核心建筑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建筑风景带,充分体现出计划经济时期工业遗产的特点。2011年5月,这些苏式建筑群所在的街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全国十大名街中唯一入选的工业遗产街。2013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东方红工业游,则成为洛阳最著名的工业旅游路线,项目内容包括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厂区参观和生产过程参观等,其中的核心,便是东方红农耕博物馆。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展陈面积近5000平方米,集收藏、展陈、宣传、教育和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物史料,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再现了新中国现代农耕的发展历史,馆内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口拖拉机、国产拖拉机代表机型等完整展现了中国农耕机械的发展历程。

  在此我们了解到中国一拖成立时,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址,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厂长人选,可见其重视程度。1959年的落成典礼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说:“中国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时代来临了!”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度,这是一次伟大的变革!

  农耕博物馆里,毛泽东主席当年对建设中国一拖的批示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份修改了多次的文件,毛泽东主席先是说“拖拉机型号不要用洋字”,后来又把“不要”改为“不宜”,最后定稿为“不可”。“拖拉机型号不可用洋字”,这句话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人自力更生的决心,又体现了一种隐秘的自尊,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也能感受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多么的艰辛,走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是多么不容易!当然现在中国一拖生产的拖拉机,在命名上已经采用“洋字”,这是因为外部形势变了,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改变是必要的。

  参观过程中,我们既领会到了一种庄严,又体会到了一种参观博物馆时少有的愉悦感,这和展馆的布置设计是分不开的。比如在介绍拖拉机在世界各国的影响时,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站在拖拉机上做演讲,争取农民支持的图片,不禁莞尔。笔者还看到了一篇《红色的拖拉机》的散文诗,作者刚好是笔者很熟悉的当代著名诗人宋晓贤,他用极为朴素又包含感情的笔触,写出了东方红拖拉机对一代中国少年心灵上的影响。哦,历史不是死去的时间,而是正在进行中的现实,它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带着体温!

  在东方红农耕博物馆里,游客还可以买到各种拖拉机的小模型,用来当纪念品或送人,都非常的别致。东方红农耕博物馆还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很多大学都专门组织大学生来此参观,那天我们即看到馆内有来自陕西某高校的学生正在参观学习。

  遗憾的是,我们此次没有参观中国一拖厂区和生产制造过程,农耕博物馆的张迎女士告诉我们,参观一拖厂区和生产过程需要提前预约,十五人组成一个团,他们这边才能接待,前去参观。因为厂区车间每天都在作业,散客前去参观,会影响工厂生产。我们当然能够理解。为了弥补我们的遗憾,张迎女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中国一拖厂区和生产过程的照片及相关文字资料,弥足珍贵,在此深谢!

  6

  从洛阳博物馆,到东汉洛阳的各种历史遗迹,再到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我们所看到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来都不缺少现代精神,从来都不缺少开创意识。洛阳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开创之都,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同样为祖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全面谈洛阳的历史,就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它们是一个整体,更是一种传承。为新中国现代化奋斗的建设者们,他们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部世界,恰恰来源于积淀在历史深处的、不同于黑暗没落的传统文明的另一部分!真正伟大的变革从来都是发生在自身内在!

  此次洛阳之行,我们还考察了周王朝和隋唐时期的一些历史遗迹,结束洛阳之行后,又去探访了位于河南其他地区的几位东汉名臣的故里,关于周王朝和隋唐时期的遗迹,我们会在本刊将来的相关专辑中介绍,至于东汉名臣故里的考察文章,则发表在本期杂志,谈的依旧是古代文明中的现代性问题,可与本文参照阅读。

  文/高远 秦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