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PE机构的变与不变

  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PE行业也面临新选择。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不过短短20多年,从刚开始的不被接受,经历2009年前后的“全民PE热”以及2012年的“PE寒冬说”,再到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下的新一轮繁荣,可谓跌宕起伏,酸甜自知。长期以来的经验显示,我国PE行业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经济周期变化紧密相关,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PE行业也面临新的选择,是坚持还是调整?但无论选择何种道路,只要助力实体经济的本心不变,为背后LP实现财富增值的理念不改,PE机构的价值就一直存在。

  本质上来讲,PE机构的投资收益分为三部分——企业自身发展带来的“被动性”增值收益、宏观经济环境与进入资本市场带来的估值溢价收益以及帮助企业提供专业服务而获得的“主动性”增值收益。过去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资本市场的政策利好,PE机构收益大多来自前两部分,即企业自身增长和一二级市场套利,因此这一时期大多数PE热衷于投资Pre-IPO项目,更多的投资属于纯财务性投资,搭便车行为普遍,本身给企业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有限。对于PE机构来说,这一阶段其投资的专业性要求往往被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市合规性等硬性指标所掩盖,机构间的竞争优势没有呈现明显区分,这也导致PE扎推押注某一个热门的Pre-IPO企业的情况频现。

  而随着IPO堰塞湖的到来,PE机构原有的策略已难以为继,部分PE机构迫不得已开始涉足定向增发业务、夹层投资业务等,也有机构在基金管理模式上进行探索,如降低基金管理费标准和后端收益分成比例等。这一时期整个PE行业也进行了大洗牌,“活下来”成为这一时期PE机构的最大要求,大批缺乏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PE机构被市场淘汰。2012年IPO关闸后,PE行业的艰难程度达到顶点,转型还是坚持,PE机构来到另一个十字路口。

  IPO受阻,导致PE机构原来靠天吃饭的业务模式无法持续,各管理机构在寒风中,开始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投资逻辑。从真正关注企业自身价值着手,一方面,投资优质早期项目有望获得企业快速增长带来的收益,比如同创伟业、君联资本、达晨创投等均加大了对早期项目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与成熟期企业合作开展并购整合,以提高公司业务的整体抗风险能力,比如硅谷天堂创立“PE+上市公司”模式、弘毅投资广泛参与国企改革等。当然还有一些PE开始进入潜伏期,降低投资规模,静待资本寒冬结束。

  中国的PE行业经过这将近20年的洗礼和沉淀,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基因的PE机构,在打法上既有外资PE的痕迹也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在未来发展上,业内几大PE机构也渐渐有了各自清晰的发展战略,例如拥有金融基因的九鼎投资热衷于大金控战略,先后涉足公募基金、证券、保险、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拥有互联网基因的腾讯产业共赢基金,继续在互联网相关行业进行投资,布局其生态圈;拥有并购整合基因的硅谷天堂则选择在产业并购与整合领域深耕细作,通过践行“负责任的小股东或战略股东”理念帮助合作的上市公司及新三板公司进行产业链整合,做大做强;而拥有跨国基因的弘毅投资在海外并购方面风生水起。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的PE机构“差异化竞争”的格局日趋明显,在市场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牌和影响力。

  破寒争春,PE机构转型提速,然而投资的本质还是要看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企业家才是中国经济的脊梁,也只有整个经济的繁荣才有PE机构的风光,“产业为本,金融为器”亘古未变,PE机构转型不是目的,坚持也未必不对,关键是PE机构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哪些改变。

  作者/鲍钺,硅谷天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