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幸”,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设计的初心,在2015年的“双十一”,有其精彩的演绎。
蚂蚁金服旗下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花呗”,“双十一”当天交易总笔数为6048万笔,占支付宝整体交易8.5%,首次参战并成为带动消费的奇兵。据蚂蚁花呗运营负责人陈怀晟粗略估算,“花呗”提升支付成功率2-3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的提升,至少促进1.3亿元的消费。
而京东金融旗下的“京东白条”,大促当天用35分钟实现交易额突破1亿元,超过2014年全天的交易额。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大额支出,成为白条用户的最爱,每卖出2.5部手机有1部打白条,每卖4台笔记本有1台使用白条支付。
2015年,互联网巨头们加紧布局消费金融市场,扩大应用场景,甚至试水资产证券化,消费金融的“动能”不可小觑。
告别“母体”依附
消费金融领域,动手最早的是京东金融。2014年2月“京东白条”正式公测,当年9月上线,向用户提供无手续费、无首付的分期消费服务,已实现京东商城、京东全球购、京东到家等体系内的全覆盖。
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凌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2013年9月初来事业部上任时,一个“光杆司令”,“2014年底增至50多人,现在人员规模超过200多,只是风控、运营团队等,不包括技术研发人员”。
许凌向《21CBR》记者解读了白条的发展路径:2014年的战略目标是“抢先”,互联网金融一度只关注理财和P2P,“我们的核心是要从消费出发,解决消费端的问题,形成一个信用消费的闭环”,许凌如此解释白条这款信贷产品的初心:一是解决消费痛点以促进消费;二是便于风险控制,京东生态圈是白条产品的基础及背书,一般企业直接给用户一笔钱,无法掌握钱的最终去向。
而蚂蚁“花呗”2014年12月公测,2015年4月正式上线,符合授信要求的用户,在淘宝、天猫购买部分商品时,可直接挂钩余额宝申请,目前其消费额度在500-30000元之间,其资金方是蚂蚁小贷公司,用户每笔消费对应其一次信用贷款。
在淘宝和天猫平台,蚂蚁花呗已覆盖绝大多数商家,同时加速“去淘宝化”。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蚂蚁花呗已登录40多家主流电商平台,其中包括大众点评、当当网,小米、OPPO、大疆无人机等品牌方官方网站,且已渗透至大量的线下支付场景。
无独有偶,白条也正加紧走出京东生态圈。许凌坦承,2015年,白条的战略定位就是加速推出场景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完成场景布局:4月,启动“白条+”计划,推出旅游白条、租房白条等产品;8月,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小白卡”,即白条用户定制信用卡(截至2015年12月,用户申请量达到100万),宣布牵手紫薯家装,提供智能家居服务,进入家装场景……试图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上游链接企业,下游链接消费服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项目挂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国内资本市场,这是首个基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为扩大信贷规模,破冰了一条新航道。
风控的节奏
扩大应用场景后,如何控制风险?
据蚂蚁微贷事业部消费者信贷总监郝颖介绍,蚂蚁花呗的风控体系包括3个方面:信用风险防范、反套现和逾期管理。
逾期管理方面,还款时间长、贷款金额大且长期无法联系的“恶意逾期”用户,将会上报央行征信系统,影响其信用记录;在反套现方面,蚂蚁花呗联合多方,已关闭数千家涉嫌套现的淘宝和天猫店铺,向涉嫌组织套现的商户发起诉讼。
2014年,许凌一直刻意控制白条的用户规模和产品场景,直到2015年,才放手推大量产品,这种节奏的解释只有两个字——风控。许凌在传统银行工作9年,一直从事风控工作,对风险有着职业的敏感:“互联网可提升金融效率,但不能取代风控本身,基于风控体系的能力,2014年初就只敢向50万用户开放,直到2014年底,才有底气服务千万量级的用户。”
互联网金融存在大量灰色产业链,风控任重道远,比如有不法中介联合白条用户、第三方卖家虚构订单套现;有不法分子非法获得客户数据,再到京东白条平台“撞库”(盗用客户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打开其京东账户)恶意盗取白条;也有部分消费者个人风险意识不强,随意将自己的白条账户借给他人使用。在大数据风控外,白条甚至要借力京东的配送体系,进行“最后一公里”的防护。
但是,风控不等于“关起门做生意”,京东金融有一套风控体系叫“司南”,其寓意就是风控体系应指导客户如何做生意,而不是束缚他们。展望2016年,许凌也期待白条从品牌、创新、核心能力、风控四个维度发力,加速无缝嵌入各种消费场景。
除了京东和阿里,有的新玩家开始专攻细分人群,比如分期乐和趣分期均在大力拓展校园消费市场的布局,2015年均有可观的成长,而传统金融玩家也正加速互联网化,比如招行牵手中国联通成立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工行和建行则分别在其电商平台推出“逸贷”和分期优选业务,互联网消费金融已迎来爆发期。
本刊记者 罗东 谭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