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 8,一亿冠军的“手机观”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Mate 8,华为,手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14 14:34
面对着“得屌丝者得天下”的风潮,华为并没有盲目跟进,在进行理性取舍之后,在智能设备增速减缓之时,爆发出强劲的增长力。目前,华为已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三家智能手机年发货量过亿的厂商。
华为Mate 8作为主打中产用户以及精英市场的代表,抛弃以往国产手机盲目追求硬件参数堆积的弊端,保持着设计创新的基因,利用人性化的体验来争夺用户。毕竟在这个领域内,华为面对的是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国际巨头,而非一些主打低价路线的国产品牌,所倡导的玩法自然会大不同。
“我认为能力的提升是稳步提升的过程,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渠道、品牌、合作伙伴关系、消费者认知,都是一步步走的,过于激进不利。”对于未来,华为消费者BG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认为华为的品牌提升才刚刚开始。
理性社群与中产阶级的崛起
“得屌丝者得天下”一直被手机业内奉为圭臬,小米模式的成功让不少同行争相模仿。这是因为各种咨询机构的数据都表明,大部分网民都是年龄低、收入低、学历低的用户,统称为屌丝。屌丝被看成是中国互联网的基本用户,也被视为各种流量的入口。
就这样,手机圈内开始了无休止的价格战,各大厂商绞尽脑汁降低成本,却忽略了产品本身,这导致了大多数手机的同质化、低质化。在行业高速发展之时,低价的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获取用户,但在进入到存量阶段之时,同质化、服务品质的下降等问题则很难留住用户。
单纯依靠屌丝用户并不现实,必须开发全新的用户群体才能抵挡住屌丝经济的衰退潮。而对品牌喜好和品质更趋于理性的粉丝群体逐渐成熟,华为高品质产品更广泛地为人所接受;另一方面中国已形成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据统计,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层人口,达1.09亿,超越美国的9200万。将目标锁定在中产领域更为适合手机厂商的转型,相比于屌丝用户,中产用户的转化率、稳定性与忠诚度更强。
从2011年,华为开始精品战略,减少机型、聚焦精品,激活和满足中产阶级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2014年成为“销售黑马”的华为Mate7更是印证了中产用户的庞大市场空间,而据何刚透露,Mate 8最初两周时间销量和Mate7相比增了10倍,尽管已有提前准备,但Mate 8仍然供不应求。
“Mate 8的销量有可能会突破千万台。”何刚表示,华为在中高端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来自华为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华为消费者业务售价在2000元人民币以上的中高端手机发货量占比大幅提升至33%。而在中国市场,2015年3月至9月连续位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而伴随着Mate 8销售的火爆开端,华为手机2015年度累计发货量顺利突破1亿台,完成了华为消费者BGCEO余承东年初制定的目标。
互联网时代的工业精神
当“互联网思维”、“补贴”等字眼大行其道之时,华为仍然坚持“工业情怀”,除了拥有让郭台铭都赞叹的高度自动化手机生产线外,在硬件、软件、设计等方面更是追求着极致的技术与体验。要知道,光是华为消费者业务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就超过20亿美元。
“手机不是一个硬件参数的堆积,而是软硬件的整合,从而给予用户最大的操作使用体验。”余承东一直在强调着手机的“温度”,不要盲目追求高参数的配置,而是通过极致的体验来打动用户。
比如,在开发中高端手机的过程中,华为发现了续航与高性能往往难以融合,这是手机用户真实存在的“痛点”,而目前的电池技术又难以突破瓶颈来解决续航问题。超强性能和超长续航,余承东直接将这个痛点解决视为Mate 8的最大亮点。
华为Mate 8便是搭载了自主研发的麒麟950芯片,依托业内最先进的台积电16nmFF+制程工艺及4×2.3GHz的A72核心和4×1.8GHzA53核心的整体架构,配备全新的MaliT880图形处理器,让手机数据处理及图像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的同时,实现功耗降低20%。
为了配合麒麟950芯片,华为Mate 8采用基于Android M(6.0)深度定制的全新一代EMUI 4.0操作系统,其中的“省电防火墙”是华为的专利技术,可以随时监控后台软件运行,及时发现高耗电应用和其他异常耗电情况。
细节与技术上的提升,让华为Mate 8接过了Mate 7的使命,肩负着华为继续“爆款”高端人群的重任。华为用1亿的实力证明,“得屌丝者得天下”并不是万能钥匙,在华为荣耀等品类主打性价比路线的同时,也探索出进击中高端市场的成功之路。
据悉,华为目前全球市场份额占9%,排名第三,在国内市场份额占15%。在一亿发布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何刚颇有深意地说:“三星在韩国的市场份额是40%。”言下之意,华为的目标是更大的本土市场份额。何刚表示:“面向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在2016年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持续为消费者提供能够满足对极致科技追求的产品。”
文/本刊记者 姜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