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细分是创新客户的老办法,但中国电影市场的细分却并不到位。现在,新元素陆续进入产业,电影市场迅速膨胀、上升,细分市场正在成为做大做强并且做新这个产业的必由之路。
这个结论的理论立足点是消费者的异质性。在传统经营中,只看到“电影观众”的集合。作为电影观众,他们的确同质,但其中的每一个人群都各有差异。比如,过去我们会想到学生观众,想到老年人观众,为他们设置专门场次。近些年,因为大批年轻人涌入城市,电影市场观众大增,我们收获着改革开放给电影带来的人口红利;同时,由于电影体制的变化,市场化程度突飞猛进,影城的票房年复一年上涨。于是,学生场不需要了,儿童票不需要了,老人场也逐渐消失,摆在我们面前的成了同质的市场,而非异质的市场。
市场本身就是异质的,如果把眼光放宽,可以发现更多的异质存在,譬如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县以下的乡镇市场,就有很多与大城市市场不同的地方,所以,不仅影城的策略应该不一样,发行也应该不一样。电影放映本质而言也是发行,只不过现在在一二三四线城市都按照一样的分账合同做发行罢了。这是对异质市场的故意视而不见。四个市场的异质有很多表现,有一条是最明显的: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与一二线(尤其是一线)城市完全不同。实事求是的做法应该是尊重三四线城市的异质性,将发行分账比例大幅调低。这样,三四线城市的影城就能适应城市的客观条件并生存下来。
在一线城市,通常的分成比例是43:57,发行方和片方拿走43,院线加影城留下57。对于一线城市来说,这个比例是十多年来逐渐向发行方、片方让渡的,也是事实证明有助于产业飞速发展的。然而,当年的情况是三四线市场远没有起来,时至今日却全然不同,三四线市场已经陆续建起很多新影城。与此同时,这些影城的观众人次支撑却是不可能跟一二线城市比拟的,按同样比例分成反过来会造成经营困难。从国家发展战略和电影产业自身发展角度出发,都应该大力度扶持这些困难的三四线地区影城。
笔者主张一二线城市维持现阶段发行分账比例不变,而三四线城市的分账比例可以调整。例如:常住人口在40万以内的城市,应该列为电影产业四线城市;常住人口40万~80万的城市列为电影产业三线城市;80万~200万列为电影产业二线城市;200万~400万列为电影产业一线城市;400万以上为超一线城市。这个划分的依据是不久前出版的《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5》,笔者的分类比它的人口标准略低一些,因为考虑到就电影观众而言,城市常住人口的质量应主要以年轻人的活力为依据。越大的城市,年轻人群的活力越足,反之就越弱。据此,四线城市基本上属于扶持城市,分账标准可以考虑20:80,绝大部分留在当地影城,发行方、片方只拿20。三线城市分账标准可设为30:70,即当地影城留下70,发行方片方拿走30。二线城市以上暂时不变,或者可以按照影片档期前后一周的时间段对分账比例进行调整。如此,三四线市场的异质就能被尊重,从而更大提高影城和市场的积极性,并且做好市场规范工作。
文/赵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