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会展人才培养难题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破解会展人才
  • 发布时间:2010-10-26 16:58
  会展人才瓶颈凸显

  美国的一位市长曾说: “如果在我这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我们头顶上撒美元。”虽说此语略有夸张之意,但会展经济确实会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周边产业,如房地产、旅游餐饮等行业,也都能分享发展的果实。据统计,国际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10,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酒店、餐饮、运输、通讯、旅游、贸易、包装等相关产业收入将达到10倍的比例。

  在国内,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近年来,我国会展业更是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每年直接收入超百亿元,间接带动旅游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收入千亿元。全国现有150多个展览中心,展馆面积338万平方米,已超过“展览王国”德国,每年举办的会展项目约3000个,会议项目则数以万计。从地域分布上看,全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会展经济带,分别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交会为龙头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引擎的东北会展经济带,以成都为首的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及以北京为辐射极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在全国会展业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25%、18%、8%。

  目前,会展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创造就业机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会展业也暴露出自身的诸多不足,突出表现为:展会水准不高,尚未与国际接轨:主题雷同,组织无序:展会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缺乏行业管理,展览市场存在恶性竞争等。而从根源上分析,所有这一切的差距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即会展专业人才的短缺。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会展专业人才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分别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从全国范围上看,专业的会展人才至少缺口达200万之多。

  专业教育“量”高“质”低

  专业人才供给关系到会展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会展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在行业高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奇缺的背景下,国内各大高校开始陆续开办会展教育。

  2002年,浙江经贸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首先设立会展专业。2004年,国内第一个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开始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招生。此后,会展教育与培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经教育部审批备案,开设会展教育类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超过200家。而在会展业相当发达的德国,从事会展教育的高等院校和机构也只有3家;在香港,只有香港理工大学一家开设会展专业,且只有4门课,此外只有香港会展协会在做资质培训:与香港和国外的会展人才培养机构相比,无论是高等院校的总量,还是社会培训机构的数量,中国内地都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然而,在会展教育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危机。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的数量增长并没有带来会展效果“质”的提升。在如此大规模会展专业培训下,存在的一个奇怪现象,会展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而部分会展专业学生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不少高校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足1/3或更少。问题出在哪呢?

  首先是盲目办学,存在着学历教育“投入大产出小”的社会资源透支。现代会展业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先进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但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新兴行业。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在会展人才的培养定位上,对会展人才的定位动辄就是所谓的会展全才,不但要掌握会展相关知识、管理经验、运营策略,还要了解行业政策、成本分析,精营销,通英语等。总之是要站在会展人才金字塔的塔尖上。很显然,如此的人才培养定位缺乏特色,难免会造成会展教育与业界需求脱节,而且这样的人才绝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能够培养的。

  二是鱼龙混杂,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机构数量庞杂、培训证书含金量较低。人才的稀缺烧热了会展培训市场,目前全国能够讲授会展发展原理并传授会展实务流程和核心技术的讲师不超过20人,而全国开设的各类会展相关专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已多达80多家,推出的相关证书至少有10多种。

  三是职业化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在会展业发达国家,展览业从业人员71.8%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3.5%具有大专学历,会展经理资质是“本科学历+十年左右工作经验”。与国外相比,我国会展业没形成职业化体系。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会展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但接受过会展教育培训的仅4成,而且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这些从业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毕竟专业底子薄,实操经验稍弱,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也了解不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会展人才的培养路径

  如何改变现有会展人才培养格局,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会展人才匮乏的难题呢?这需要三管齐下,形成政府、企业、高校联台的培养方式。

  首先,优化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现有开设会展专业的高等院校等教学单位要进行资格认证,防止盲目过热的市场失去控制。在高校师资培养方面要给予政策扶持,要实现普及教育、职业教育、高端教育并举,实行广度与深度同步发展。

  第二,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在办学中应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培养会展产业链中哪方面的人才,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会展行业需求以及专业人才构成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并要在这方面精耕细作,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从而实现学生就业与市场的供需相匹配。

  第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会展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行业。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紧扣行业特点,与会展公司共建产学研教育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多种战略合作。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的把握和应用,又可缩短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距离。

  第四,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合理交融。我国会展业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会展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声势浩大、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化素质距离国际化会展规范运作要求相去甚远。要想尽快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引进国外先进的会展发展模式,将其在思路、做法、流程和服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借鉴过来,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实现会展专业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合理交融。

  会展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出色的会展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一是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结构要全面,对多种学科知识能融会贯通;二是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如文学素养、美学常识、心理学常识;三是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策划、组织管理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还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宣传推介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

  有人把会展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人才、辅助型人才、支持型人才。核心人才主要是指策划、现场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是会展业的专业组织人才,要懂策划、具备较强的组织运营能力,对会展市场有宏观把握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支撑型人才主要包括广告、设计、招商招展等人才,专业性较强:辅助型人才则包括翻译、会务接待、搭建、物流等方面的人才。

  就此三类人才需求的绝对数量而言,会展核心人才的需求数量最少,这是由会展的行业特点决定的。一个展会项目的策划和组织通常只需要四五个人,且展会发展的趋势是项目整合,规模扩张,数量减少,直接导致会展策划、设计和组织人才容量有限,而现在学校培养的目标几乎都是会展高端人才,而市场真正大量需要的展台搭建、展品运输、接待、咨询等操作性实用人才却少人问津。

  故此,会展教育应该以培养大批初、中级会展运营管理及操作人员为主,既可以满足目前会展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又能缓解就业压力。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进一步培养一批既有创新、策划能力又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会展中高级管理人才。世博会的有关调查也显示,上海世博会所需人才结构是旋涡型的,而旋涡型结构的核心就是会展运作人才,包括会展、语言、公关、会展营运服务、展示工程等人才。

  其实,会展人才的素质比学历证书更重要。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建国讲过一个例子:一名求职者带着证书去应聘一家会展企业,面试官经过考察后,发现他根本不具备从事会展业的素质和能力,因而发出质疑:“证书没有用?”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王明明也曾表示,会展行业没有职业准入的限制,不像有些行业一定要有执业资格才可入行,会展企业是不会太看重证书的,会展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个人素质。他说,拥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至少需要有8—10年的磨砺,才有可能成为成熟的会展策划和管理人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