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情提问

  • 来源:女报•时尚
  • 关键字:情感,故事
  • 发布时间:2010-10-27 10:32
  前些日子看完了彭浩翔导演的新书《爱的地下教育》。

  在香港影坛称得上怪咖的彭浩翔,一直拍一些发生于香港本土的小成本电影,却笼络了一大帮的内地影迷。他是香港艺能界人士里最早开始织围脖的那一批,略懂内地网络文化。最新的一部作品《志明与春娇》,即使以香港本土为票房主战场,也用了一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做宣传语。2009 年底,他开始在新浪博客上征读者信,尝试为他们提出的感情问题作答。由于反响热烈,效果奇佳,内地、香港多家周刊、月刊的编辑都纷纷找上门来,希望将这一来一往的问与答刊登在当地发行的杂志上。于是很难得的,有一位爱情信箱主持人可以同时在各地的杂志专栏上答各地的读者问。这本书就是将散落各地的内容集合在一起,让人一次阅读60 个痴男怨女的个案。

  我从未给哪个信箱写过信,但却是这类信箱的忠实拥趸,一如彭导在自序中所说——是看这类答信专栏长大的。老妈的《家庭医生》,所谓“专家”的答案显得贤良淑德了一些,但亦偶有涉性内容,足以成为我小学五六年级的情感教育与性启蒙。初中时代,从香港偷渡过来的《Yes》杂志是学校的重点没收对象,但每期Miss Sex信箱为情爱困扰解惑的内容,让我们铤而走险,将书带到学校,大家一起分享。我也是在那里才知道“ML=Make Love=做爱”的。

  深宵电台热线电话节目也是这类爱情信箱的好姐妹。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发现香港男女在叙述自己的情况时,总能在很短的篇幅里讲清一段复杂的关系。A君、B 君、C 君、D 君的措词用法像是每个人都会的。或许那时年纪小,民风又初开,听到这样一个素人,而非电视演员的声音在那里说着四五角恋的错综复杂关系,耳朵边难免会发热一下下。那简直是我学生时期的课外逻辑思维训练。现在,内地的年轻人也掌握了这种手法了,甚至发扬光大,给网状关系图的各位主角安上气质相似的明星的名字,以便读者领略当中的神韵。彭导的书里就有一例。

  听得多了,我敏感地察觉到内地和香港情感热线和信箱的某种不同。我曾经在一个大概类似校园的讲座里,和深圳一个非常著名的夜间节目主持人讨论过这种不同。她的形容是:内地听众打电话到夜间电台节目大多抱持着倾诉的心态,而香港的听众拨通电话似乎真的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彭浩翔的新书里,读着那些并置在一起的内地、香港读者来信,我又感受到这种不同,并想到一种新的说法:内地的读者和听众拥有强大的抒情的本事。无论是听众还是读者,无论是说的还是写的,从对话一开始,在表达对主持人的敬仰之情这件事情上,内地男女就开始发挥这种抒情的本事,硬是要搞上几分钟或一两个段落。相比之下,香港男女们的开场往往显得“江湖气”许多,像两个过路碰面的大侠间的打招呼,简洁有力地一笔带过,随即进入最重要的切磋环节。

  而就电台节目而言,我听过很多内地听众打电话上来只是为了叙述一件事情,甚至他/她的整个感情世界,却其实没有什么要请教主持人的地方。举个典型的例子,有听众觉得上一段感情里学到的东西对这一段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在讲述这段感情遇到的问题之前,有必要花一定的时间仔细说一说上一段的故事。港男港女们一般不会这么做,他们目的明确,对准当下发生的问题,对以前往往一笔带过。

  这种差别也导致了主持人做法上不同。偏莺莺燕燕的内地主持人会由着你抒情倾诉,偶尔插个一两句,就当这半小时一小时是在听一篇散文小说。然后从你的叙述中抽取你的性格特质,辅助分析。而香港的主持人,无论走哪种风格,都不太容许长篇大论型的电话on air。他们会或委婉或直接地告诉你:把时间留给其他的听众吧。反而是常常有叙述得太简单的情况,有功力的主持人会找准切入点,反问听众细节上的问题。

  当然你在内地也可能碰上万峰老师那样的,讲得没内容,会被骂得个狗血淋头,夹尾巴走人。但这在香港则绝对不会出现。他们可能会调侃你,把所有的不堪与雷人都转化为笑料,但绝对不会到骂的程度,否则等着收投诉信了。

  内地男女的抒情功力与香港男女的言简意赅,等《爱的地下教育》出了简体字版本,你们可以验证一下。尽管书里其实没有标明哪篇来自香港,哪篇来自内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