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问艺术,开始思辨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概念艺术,迈克尔·克雷格·马丁,莎士比亚
  • 发布时间:2016-09-06 10:13

  莎士比亚曾经说:“全世界都是一个舞台”,不过,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可能说“全英国都是一个舞台”会更为准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艺术家与欧洲大陆失去了联系,再加上当时很多欧洲艺术家流亡美国,这就使得英国艺术处于相对孤立的状况中,但这并不阻碍英国艺术的持续发展。因为战争而中止的抽象艺术潮流在五十年代的英国再次兴起,并在六十年代得到充分的探索和实践,抽象的观念为七十年代诞生“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什么是“概念艺术”?它到底有什么内涵?其实杜尚的“现成品”就是概念艺术作品的先驱,杜尚的艺术思想成为概念艺术的源头,他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意,而不是最终所展现出的物品。今年4月-8月,在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就举行了一个大展来展现“概念艺术”的巨大魅力以及它的广泛影响,这个名为“概念艺术在英国”1964–1979(Conceptual Artin Britain,1964–1979)的群展探索了英国艺术史上这十几年的关键时期,这个转型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思考方式。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艺术家们开始放弃传统的创作方式,艺术家们认为他们有追求选择的权利,并不一定要将一个实体的、永久性的艺术品作为出售的终极目标,他们想要尽可能的少收到商业利益的限制来进行试验,做成舞台事件,创造一种任何人都不能将之作为投资对象的艺术。这一时期的艺术争论十分激烈,由于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相同,很多艺术家都进行了雕塑的实践。而且,他们从现实世界出发,用新的概念去探索、去质问艺术的功能性与社会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些激进的、具有争议性的作品,灵感全都来自真实的社会,什么是艺术,艺术应该怎样,这就必然导致艺术家往往从政治社会中提取主题和问题来进行创作,于是,作品便从女性主义聊到了北爱尔兰问题。就其时代背景而言,时间从哈罗德·威尔逊第一届工党政府跨越到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的当选,这个展览充分地揭示了概念艺术所留下的影响深远的遗产。

  概念艺术的出现与当时的艺术批评以及政治经济体系紧密相关,概念艺术的先驱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在1969年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其中他提出将概念艺术定义为“哲学之后的艺术”,他写道:“所谓现代艺术似乎都是关于形态的……当杜尚的‘现成品’出现,艺术的焦点就从形式转变到说明的内容上。这意味着艺术的本质,从形态问题转变为功能问题。这个转变,从外表到‘观念’,就是当代艺术的开始,也是观念艺术的开始。自杜尚之后的所有艺术形态都是观念的,因为艺术只在观念上存在。”也就是说,艺术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传达某一观念而不是制造“永恒”的艺术品方面。概念艺术家们还注意到艺术制度问题,尤其是表现手段,他们希望艺术能在公共领域产生意义,因为在某程度上来说,艺术有时是物质崇拜的表现,在日益腐朽的商品社会中,艺术已经成为附庸风雅的象征。

  约瑟夫·科苏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1965年)是概念艺术的典型作品,他将一把椅子、椅子的放大照片以及词典中关于“椅子”词条的说明文字复印出来,将三者以并置的手法展示,他在表达一切事物的“原真性”。语言表述和仿真都不是实物本体(椅子),但这两者相对于在场的椅子的实体都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充满误解的。通过这个经典的案例,也许我们可以抓住一点概念艺术的理念和追求。

  概念艺术的横空出世,是六十年代一批杰出的艺术家的努力成果,在伦敦泰特的展览上便能找到他们的踪影,并可以梳理出一条脉络。1969年,群展“0对象、0画家、0雕塑家”在画商塞思·西格劳伯(Seth Siegelaub)的组织下将当时一批概念艺术家推向公众,从约瑟夫·科苏斯到艺术组合“艺术和语言”、约翰·巴尔代萨里等等,次年西格劳伯还将13名概念艺术家的作品,以展览目录的形式做了一个“展”,没有比这更能诠释概念艺术的理念的了。之后,越来越多的群展出现,也为概念艺术的定义和推广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

  “艺术语言”(Art&Language)这个组合由米迦勒·鲍德温(Michael Baldwin)、大卫·班布里奇(David Bainbridge)、特里·阿特金森(Terry Atkinson)和哈罗德·哈雷尔(Harold Hurrell)组成,后来梅尔·拉姆斯登(Mel Ramsden)与批评家、艺术史家查尔斯·哈里森也加入进来,他们早期在杂志和画廊里做了不少讨论,他们质疑和批评现代艺术实践与批评的主流设定,并表达了对可视的形体的轻视以及对内在信息、观念和意蕴的重视。这次展出的作品便能将他们探索过程中的头脑风暴视觉化地体现出来,同时也折射出六七十年代艺术家们迸发的思想火花。

  概念艺术是颠覆纯视网膜艺术的,正是艺术家们看到了人类对待事物的狭隘和刻板,所以他们才进行讽刺嘲弄,把艺术变成非艺术,为创作打开一扇新的门,从而改变固有的艺术观念。布鲁斯·麦克林创作于1971年的《在底座上的姿势》便是一例。作品最开始其实是在画廊里进行的行为艺术,这些在大底座上作出的姿势表达了布鲁斯·麦克林对亨利·摩尔那些带有大底座的浮夸的、纪念碑式的雕塑的讽刺和黑色幽默的评价。后来艺术家又摆拍了一次并以摄影的方式永久地保留起来。

  概念艺术是“非实用”艺术,是对实用主义的浅薄逻辑的颠覆。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 Martin)是英国概念艺术的领军人之一,他以《一棵橡树》(An Oak Tree)这一概念艺术作品而闻名遐迩。悬空在墙壁上的玻璃板上放置着装有水的玻璃杯这就是“橡树”,旁边打印的文本中以艺术家本人自问自答的形式向观众解释了疑惑。他将一杯水从物质上转化成了一棵橡树,并由此引发对物质或物品的定义认知基础的思考。而他的另外一些为人熟知的、清新明快的作品则是他对生活中日常物件的演绎,“多年来,我的创作始终围绕身边日常、平凡之物。这些东西的发明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因此,它们生动地体现了当代生活的复杂性,成为一种既不受语言、文化差异所限制,又不为其所湮没的沟通方式。”

  概念艺术解放了精神、打开了心智,开始进行思辨,这种思辨推进了艺术的发展。虽然发端于杜尚,但概念艺术并没有走进达达主义的虚无或者其他泥沼,反而以现实为本,许多概念艺术的作品都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的境遇,他们常常通过全新的手段进行讽刺、批判,引领观众面对社会问题,这一点很重要,也对后来这几十年的当代艺术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年轻不列颠艺术家(YBA)便是概念艺术在英国的种子。

  文 陈烨;图 泰特美术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