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内开放对接“一带一路”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中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9-07 16:10
要推进“一带一路”实施,应该加快国内大通道建设,并与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相连通,促进国内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产业布局调整,推动国内区域间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见表1),这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加强国内大通道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国内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协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和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区开放型经济协同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地区协调发展。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供给侧来看,有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有效流动和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各地经济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从需求侧来看,将提高各地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扩大市场需求,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巩固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中国地区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们计算了国内各省市的贸易开放度(也称“外贸开放度”)和资本开放度(也称“外资开放度”),来衡量各地的对外开放程度,(见表2)。两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区域外贸开放度=地区进出口总额/地区GDP
区域外资开放度=地区利用外资总额/地区GDP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各地的经济对外开放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普遍较高。从贸易开放度来看,全国31个省市的平均水平是3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个省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从资本开放度来看,全国平均水平是3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个省市也全部位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程度最高的重庆市,贸易开放度和资本开放度分别位于全国第8位和第10位。从图1可以看出,人均收入水平和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呈明显的相关性,而且除个别离散点外,贸易开放度和资本开放度之间也呈明显相关性。
3.对外开放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加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水平在地域间分布不均衡是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从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前10位的省市中,只有内蒙古是中部地区的,其余都是开放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市。
未来要缩小地区差距,关键的一步是要加速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扩大开放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一方面,它强调提高面向西北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对外开放水平,为中西部地区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带动产业、技术、资金等资源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当前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和日益增大的结构转型压力,促进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强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联动性。
对接“一带一路”,加快国内大通道建设
1.国内大通道建设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海上运输大通道,国内大通道建设要走在前面。“一带一路”沿线有相当大的区域在中国境内,加快国内大通道建设,联通“一带一路”境内沿线区域,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只有与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相连的国内大通道建设畅通了,跨境物流和人流才能畅通,才能推动沿线区域的对外开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建设才能真正发挥跨境合作的作用。
2.推进国内大通道建设,联通“一带一路”境内外沿线区域。(1)国内大通道建设的重要性和支持政策
将国内综合运输体系以及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体系的建设,与“一带一路”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建设相联通,建立国内跨区域大通道和合作机制,能够将国内外“一带一路”沿线物流人流连接起来,促进沿线经济要素流动和有效配置,带动区域经济开放和协同发展。
在国内交通和物流大通道建设中,必须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为抓手,优化道路联通网络,完善中西部地区物流体系,提高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连接连通水平。建立健全跨区域流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流通信息化建设,提升交通运输管理和运营效率。应该制定相关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支持对接“一带一路”的国内大通道建设。
(2)综合交通运输和流通体系建设,为国内大通道建设创造了条件
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交通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这为对接“一带一路”的国内大通道建设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2007年,交通运输部通过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五纵五横”10条综合运输大通道和4条国际区域运输通道。2015年5月,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确定2015-2020年“3纵5横”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体系,并明确划分国家级、区域级和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2016年3月“两会”审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
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走廊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挥园区平台的节点支撑作用。在国内大通道的建设中,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发挥引领开放和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在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其目标在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一带一路”国内大通道建设,在沿线区域合理布局自贸试验区,能有效促进沿线区域改革开放、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设立了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1-2年多的实践,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市场监管、扩大市场开放、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园区建设模式、深化与港澳台合作、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辐射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自贸试验区在促进区域新型业态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已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现有的四个自贸区由北到南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显现。根据中国综合交通网和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建设规划,从对接“一带一路”国际经济走廊的需要出发,未来自贸试验区应该更加向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大通道沿线布局,如全国流通大通道体系“3纵5横”中的中线京港澳流通大通道和西线呼昆流通大通道的沿线区域。因此,在湖北、河南、广西、新疆、川渝等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于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国内大通道建设、加快区域间经济要素流动和产业布局调整、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等,都将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统筹协调国内产业布局调整与“走出去”战略
受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区域产业布局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工业制造业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更多是资源型产业。2014年,沿海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1.7%。虽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系列区域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但是产业结构仍然以资源矿产型产业为主,是资源和劳务输出地。要实现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全国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势在必行,各地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至关重要。对接“一带一路”的国内大通道建设,能够降低经济要素、商品和人员在国内区域间流动的成本,减少生产性资源在区域间配置的扭曲,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市场作用,推动国内区域间和境内外产业结构的转移与重新布局,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整体而言,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相比,中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有能力向这些国家提供各种生产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等,“一带一路”沿线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面,也有很大空间。中国中西部许多区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阶段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国内大通道建设将消除中西部地区交通不便的障碍,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低成本生产的优势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配套能力也会增强,而且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市场空间广阔,可为转移产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和消费潜力。在国内大通道和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相连通的条件下,中国区域间产业布局调整和“走出去”战略能够有效结合起来,企业可以在境内外更广阔的空间内配置生产性资源和优化产业布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
对接“一带一路”的国内大通道沿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对于“一带一路”跨境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和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也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的开放竞争思想。首先,应该在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上完成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对接,树立竞争观念、效率观念、信用观念,为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下思想基础。其次,要树立对外开放思想和国际化视野,学习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先进经验,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再次,要强化政府服务理念,加强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主动性,改变坐等要观念,积极宣传和引导东部产业转移投资本地区。最后,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强化大局意识,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角度,积极建设国内大通道和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2.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具体包括:(1)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保护和鼓励合法、守法经营。(3)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行政,从法律制度上切实保障转移产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以往常见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4)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从市场准入、市场规划、市场建设等方面着手,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市场化水平。抓住对接“一带一路”国内大通道建设的机遇,构建统一大市场,畅通市场与物流,实现中西部与东部及国际市场的全面对接,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
3.选准产业承接点,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应坚持“积极承接、合理选择”的方针,立足本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中长期目标出发,承接引进切合本地区实际的相关产业。
4.从财税金融等方面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抓住“一带一路”推进的有利时机,完善投融资法规及招商引资政策,在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扶持,支持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投入,通过贴息、减免税收或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引导投资或产业流向中西部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金融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金融龙头企业,增强金融造血功能,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
5.中西部地区应该重视人力资源储备和引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须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吸引人才既要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也要加强培养储备人才以及高素质劳动力。通过多途径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他们获取、掌握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为中西部地区产业素质的提升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政策研究”课题组执笔人为许宏强、赵瑞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