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爱情故事,是民国初年的一段佳话。宋庆龄不顾世俗成见和父母反对,离家出走与孙中山成婚,展现了她破釜沉舟的勇气与决心。
孙中山:“如果能与庆龄结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也不后悔”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至交好友。可以说,宋庆龄是从小听着孙中山的英雄事迹长大的。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宋庆龄的姐姐宋蔼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1913年8月,宋庆龄从美国威斯理女子学院毕业,协助姐姐为孙中山工作。1914年1月至10月间,两人见面多达52次,频繁的会面让他们的关系变得亲密。
1914年9月,宋蔼龄因与孔祥熙结婚,宋庆龄正式担任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在工作中,孙中山对她非常信赖,还让她承担对外联络工作。闲暇时,孙中山喜欢听宋庆龄弹琴唱歌,两人聊文学、聊时事政治、聊革命活动,有数不清的共同语言。孙中山也给予了她很多帮助与鼓励。宋庆龄在给妹妹宋美龄的信中,坦率地写道:“我从没有这样快活过……”
慢慢地,两人互生情愫。面对年龄差距,宋庆龄坚定地说:“革命是不问年龄的。爱心,也没有年轮。因此,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宋庆龄回国后,孙中山对梅屋庄吉的夫人说,“如果能与庆龄结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也不后悔。”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爱情面临了重重阻力。首先,孙中山已有家室,虽然他的婚姻名存实亡;其次,宋庆龄的父母都坚决反对女儿与孙中山的婚事。他们的相恋还遭到了革命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不符合伦理。对此,孙中山坚定地说:“我是革命者,我不能受社会恶习所支配,我要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1915年9月,孙中山与原配卢慕贞离婚。宋庆龄被父母软禁在上海家中,孙中山派属下朱卓文去接她。为了爱情,宋庆龄给父母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了。
10月25日上午,49岁的孙中山与22岁的宋庆龄登记结婚。
“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宋庆龄的爱情信念
然而,婚姻和爱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爱,可以跟着感觉走;婚姻,要跟着爱情信念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爱情包括3个基本要素,激情、亲密、承诺,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具体地说,激情指恋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朝思暮想的感受;亲密指恋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终日厮守的愿望;承诺指恋人之间的相互真诚的承诺。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爱情信念是成为彼此的革命伴侣,将爱情与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目标联系在一起。这个共同的爱情信念,是建立在相互吸引的基础上,既蕴含了夫妻终日厮守的愿望,也是一种真诚的承诺,恰恰是爱情三要素的结合体。因此对他们的爱情和婚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让他们不畏生死,不厌平淡。
尤其是宋庆龄,她有一种异常坚定的爱情信念:成为中山先生的革命伴侣,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
其实,从嫁给孙中山的那一刻起,宋庆龄就清楚,由于年龄相差悬殊,他们可能不会白头偕老,但他们在一起所能完成的事情及获得的乐趣,却是一般人三生都不可期盼的。所以,宋庆龄才敢于为了这份爱情破釜沉舟。因为,她想陪伴这个男人,分担他的一切。
婚后,宋庆龄继续担任孙中山的私人秘书,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与他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她陪着孙中山经历了护法斗争、广州军政府平叛及国共合作等重大事件。当陈炯明带兵炮轰总统府时,身怀有孕的宋庆龄坚持让孙中山先行撤离,并且因此流产,这让孙中山感动不已。
1925年3月12日上午,孙中山病逝于北京。他在临终前嘱托儿女及下属要善待宋庆龄。他告诉宋庆龄不要悲伤,并且留下遗嘱,把自己的书籍、衣物、住宅等都留给她作为纪念。孙中山逝后,宋庆龄秉持丈夫的遗志,继续投身到革命事业之中,并且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了爱情,他们可以破釜沉舟,不顾一切;结婚后,他们同生共死,成为亲密无间的革命伴侣。“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这就是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爱情和婚姻。
文|岳晓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