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重负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前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9-24 15:49
如今,走进美国幼儿园课堂,图文泛滥的印刷风就会扑面而来,每一片能占用的空间都贴满了字母表、条形图、单词表、教学海报、纪律条例、日程安排和口号标语——都是些4岁儿童没有能力解读的内容。
大多数成年人都已遗忘童年时参加学前班或幼儿园的细节,因此也很难清晰地阐述近20年来学前教育的变迁。近20年来学前教育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幼儿园教室墙壁上的宣传纸上,还体现在根据全美核心教学标准制定的幼儿园教学守则上,这说明,就连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孩子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在“练习静坐”,课堂内容严格按照教案安排,教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讲课的教学方式一般应用于高年级学生,教师严格控制课堂教学内容和授课节奏,把孩子们应学的知识灌输给他们。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比较1998年和2010年全美幼儿园教师的教学预期,发现期待儿童在幼儿园结束时拥有阅读能力的教师从30%增长到了80%。研究还指出,学前教育中做练习的时间多了,而感受音乐美术的时间少了。最后,研究者无奈地得出了“幼儿园成为了新的一年级”的结论。
过去,人们不热衷于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做好入学准备,儿童也不必为了符合入学条件而被迫接受教育。如今,幼儿园却充当着小学的“把关人”而非“迎接者”,家长们只好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接受学前教育。要想让孩子在入学前学会读写,最好送他去学前班。过去,让五六岁儿童坐下来用铅笔写几道练习题的合理性都会遭到质疑,而如今,这样的任务却被强加给年龄更小的孩子,他们还不具备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注意力。
学前班的孩子们压力越来越大,老师们哄着他们,让他们先做完作业再玩。尽管孩子们学到了更多的技能,但是很多老师都表示,相比于上一代人来说,他们变得不再那么有好奇心,学习欲望也减小了。现在,更多的小孩缺乏基本的语言技能,他们无法复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也不会正确使用关联词和介词。当老师说“脉络”这个单词的时候,他们甚至无法根据语境判断老师指的是叶片的叶脉还是手上的血管脉络。
田纳西州公立学前教育系统去年9月发布的一项重要调查给公众敲响了警钟。该调查称,尽管参加了学前班的儿童比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具备更多的知识技能,但参加了学前班的儿童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升入二年级后,他们在文学、语言和数学测试上落后于其他同学。研究者在接受《纽约时报》杂志采访时称,对直接教学法和重复法的过度依赖导致了教学结构失调,禁锢了儿童的思维,成年累月接受“填鸭式”教学的儿童显然容易对学习失去热情。
的确,从调查结果来看,教育低龄化导致儿童获得的技能更少,而不是更多。
从美国建国开始,教育理念就一直在更迭。历史学家史蒂文·明茨撰文描述了美国人童年经历的变化,美国教育思潮从“呵护儿童”演变成了“做好准备”。新世纪以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力量更有针对性地为儿童开展学前教育:双职工家庭争相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前班,更早地激发孩子的认知潜能,随着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子女的能力差距逐渐显现,公立学校更加重视标准化测试。
学前教育是美国教育系统中新兴的内容。上世纪60年代联邦启蒙计划启动前,政府几乎不对学前教育加以限制,除非是极其特殊的情况。在大批女性选择全职工作以前,私立学前班并未普及,而它们的角色也不过是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社交空间,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几十年来,学前教育经历了从家庭到学校的变迁:近3/4的美国4岁儿童正在接受家庭以外的照管。这些公立或私立的学前教育环境包括了家族式日托管理班、教会组织的幼儿启蒙班和小学中的启蒙培训项目等等。这些培训班都使早期教育与正式学校教育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
我对家长做了调查,他们似乎倾向于赞同学前教育上的变化。他们担心传统的快乐教育和水到渠成的学习方法不适用于竞争激烈的社会,而且他们找不到或担负不起更好的选择。所以,显而易见,选择“错误的”学前班好过在家里听着有声读物学习。如果早期教育只在家里进行,那么你的小孩很有可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甚至被小学拒之门外!
媒体对于幼儿认知潜能开发的过度关注,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但是关于高质量早期教育,学术界的共识与媒体报道不一致。以幼儿发展和早期教育方针的领头人,耶鲁大学教授爱德华·齐格勒为代表的一批专家认为,最好的学前教育项目包含以下几个因素:儿童有大量机会听到和运用复杂的交互式语言;课程内容丰富,切合学校教学目标,培养社交能力、品德修养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有意义的家庭参与式教育;教师知识渊博,教学水平优秀。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在学前教育课堂上投入了大量时间,我可以很快从孩子的表情中,得知他有多少会做的或不会做的题目,以及我们之间将要发生的对话。在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成年人与儿童建立关系,高度关注他们思考和沟通的过程。成年人要想办法让儿童把自己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述出来。
学前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应该仅是掌握词汇和阅读,还应当包含说和听的能力。我们似乎忽视了自发的、非结构化的对话对提高儿童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儿童通过与成年人或小伙伴交流获得信息,了解事物原理,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不可否认,他们有时得到的信息是错误的。他们可能像我儿子那样得出猪生产了火腿、鸡生产了蛋、牛生产了牛奶的结论。但这些理解经过推敲和提炼,可以再一次适应他们的认知——比如他的哥哥跟他解释了火腿三明治的制作步骤,让他明白了真相。
教师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儿童发展》杂志中刊登了一项研究称,学前班教师在平时课堂上多使用复杂的词汇,他们的学生升到4年级时就可能在阅读理解和词汇知识上有更好的表现。遗憾的是,现在的学前班课堂上,教师的指导都是单向的,且用词过于简单。教师给学生安排的活动过多,催促他们完成一项又一项任务,最后简洁地赞扬他们“做得不错”。
试想,教师采用封闭式陈述与开放式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将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比如,当孩子给教师看他画的画时,教师称赞:“多漂亮的小房子!”如果孩子画的不是房子,他可能会觉得失望,就算他画的是房子,教师贴标签式的评价也阻碍了师生间进一步讨论:教师给学生的画贴了标签,并说自己喜欢这幅画。除了这些,还能说什么呢?这时候,教师要想启发儿童,最好说:“来给我讲讲你画的画。”鼓励孩子发散思维。教师无法要求孩子吸收所有已学的内容,所以开放式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孩子掌握了哪些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儿童养成思考习惯,把自己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述出来。
对话是金。对话是最有效率的早教方式,它远比我们正给孩子们上的阅读技巧课程有价值:研究者曾选取13个儿童读写能力培训项目作为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在完成课程后让儿童做测试,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说明儿童在语言或书写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仔细想想这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吧。
最近,有人让我看了一套非常流行的学前教育教材,教材分为很多主题单元,每个单元都设定了儿童必须掌握的词汇表和“核心概念”。比如《海洋》这一单元给学龄前儿童解释了“海洋对环境的重要性”。学习后,儿童必须掌握一些术语,比如“外骨骼”、“扇贝”、“鲸脂”和“(无脊椎动物的)管足”。乍看之下,这些内容有点意思,也有教育意义,但是这些过于狭窄的专业词汇是不是离“核心概念”有些远了?鲸脂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孩子们想要问更宽泛一些的问题:水是什么?为什么水有时候是蓝的,有时候是绿的?世界上还有比海洋更美丽、更令人惊叹的事物吗?
早期教育模式经历了从积极探索到精心安排的转变,这不是简单的玩与学,或快乐与成绩之间的交易。对教师业绩的苛求导致了儿童学习内容的肤浅——现代教学引导儿童模仿或记忆,比如背单词或识记形状和颜色,贬低融会贯通的教学的价值。(顺便说一下,狗也可以学识记技巧,但是对大多数好奇心强的4岁小孩来说却不那么容易做到。)
去年,我看到一些学龄前儿童在讨论蛇到底有没有骨骼。他们把蛇灵活的身体和以前观察过的恐龙化石和鱼进行比较。最后他们没有得出一致意见,也无从得知是否所有生物都含有坚硬的骨骼。但是我惊讶地观察到,每个孩子都能在已有的讨论成果基础上,贡献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耐心地引导着孩子们的讨论,就像船长慢慢转动着方向盘,把握着轮船的方向。后来,一个曾在博物馆观察过蛇骨骼的男孩兴奋地用手指比划出蛇的骨骼构造:“这有一根骨头,然后这里有一根……”他告诉他的朋友们。“我们应该再多做一些调查研究。”教师说。这种苏格拉底问答法式的教学方法适合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遗憾的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对儿童入学没有什么帮助。
美国的早期教育可以说是从“思维训练课程”过渡到了“命名贴标签式课程”。不难看出,教师不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可以胜任现在的幼儿教育。缺乏教学经验或教学水平不足的教师依赖已经安排好的课程内容给孩子讲课。他们指着一种物品,告诉孩子们物品的名称,就可以安慰自己,孩子们至少学到了些东西。
但是,孩子们学到的知识是廉价的。一项针对11个州700个学前班的调查显示,只有15%的班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儿童进行了有效的互动。
我们忽视了幼儿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虽然已有证据证实,学前班沉浸式的教学弥合了贫富家庭子女的成绩差距,但美国知名儿童政策专家罗伯特·潘恩塔依然告知公众,没有证据表明美国现行的学前教育系统适合担负这一任务。他估算普通的学前教育项目仅仅缩小了贫富家庭子女5%的成绩差距,而质量不等的学前教育项目可能拉开他们30%-50%的成绩差距。比较田纳西州令人担忧的学前教育系统和其他地区(例如波士顿)以儿童为本、富有前景的学前教育系统,就更能坚定学前教育质量确实关乎孩子以后成绩的结论。
专家们无数次地强调,从芬兰的教育体制中借鉴经验。很多报告称,芬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幼师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并抛弃了大部分美国学校所运用的标准化测试。如今,芬兰的教育已经世界领先。“芬兰奇迹”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当然,即使在奇迹发生的国家,也会有不称职的教师和懒散的学生。
我在芬兰期间,最感动的事在于,他们更愿意对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进行评估,而不是对孩子本身进行评估。他们抛弃了虚伪的分数标签,更专注于本质:即与成长中的孩子建立关系。
芬兰人7岁以后才开始接受正规的阅读训练,对于学前教育,他们表示:“读写的基础在于听说,孩子们倾听别人的话、听人们讨论,然后自己张口表达……他们问问题,并得到回应。”
对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
艾丽卡·克里斯塔基斯/文 树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