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万种的国度——摩洛哥(上)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摩洛哥
  • 发布时间:2016-09-24 16:20

  我在摩洛哥常驻四年,这个国家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摩洛哥身在非洲,不像非洲;不是欧洲,近似欧洲;是阿拉伯国家,又不同于其他阿拉伯国家,比其他阿拉伯国家更加开放。开放到君主立宪制度,但实行多党民主;开放到穆斯林国家,而女孩子上街不要戴黑面纱,可以穿超短裙;开放到同桌的你可以喝酒,他不在意;开放到外国的国庆招待会,可以上猪肉和猪肉做的香肠;但条件是你必须在猪肉香肠前面放一张猪的照片。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不写个菜名牌子呢?因为来的客人中有的不懂法文,也可能不懂阿拉伯文。穆斯林兄弟不吃猪肉,但对猪的形象并不陌生。

  在摩洛哥,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不同制度,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在这里得到调和、融合或和睦共处,并在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王至高无上 宗教作用巨大

  摩洛哥是君主立宪国家,国王王位和君权是世袭的。王权原则上传给男性后裔,以长子为先。摩洛哥宪法规定国王是国家元首、宗教领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穆罕默德六世国王1999年7月登基,时年36岁。国王被奉为伊斯兰先圣化身,集神、政、军权于一身。法律明文规定,批评国王即大逆不道,要受严惩。国王不受监督,没有制约。穆罕默德六世国王执政十多年来注意谦虚、谨慎、注重民生,曾被赞誉为“贫民国王”。这并不影响国王至高无上。每当国家组织重大活动,总是让全体大臣、各国使节和老百姓等上3-4个小时,国王才在万岁声中,在华盖和王宫典礼官员的簇拥下缓缓现身,或在台上向臣民挥手致意,或绕场一周后离开,并不与大臣和使节握手、交谈,只有少数特殊人物有半跪亲吻国王手背之殊荣。

  摩洛哥实行“国王统治下的多党轮流执政制”,实际是多党轮流参政制。以王权、宗教、军警、民主和法制为政权五大支柱,国王凌驾于各党派之上。直到2011年7月1日摩洛哥新宪法通过前,无论何党胜选,均可入阁参政,但首相则由国王任命,国家大政方针仍由国王决定。广大穆斯林民众,特别是中老年公民,拥戴明君,对近乎神化的国王顶礼膜拜,构成维护国王权威和国家稳定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说,摩洛哥老百姓把对真主的崇拜体现为对国王的服从。即使有人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不够满意,也往往归咎于自己前世造孽之因果,并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给真主和来世。政府花大力气和重金在各地修造清真寺,是对宗教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巩固政权和稳定政局的投资。卡萨布兰卡有一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大清真寺叫“哈桑二世清真寺”,耗资7亿美元修建,三分之一建在海上。为什么要把三分之一建造在海上呢?据说是因为先知给哈桑二世国王托了一梦,启示他其“祖先是乘舟由大海上过来的”,亦说是“真主的宝座是在大海之上”。远远地望去,清真寺宛如一艘迎着大西洋的汹涌波涛却岿然不动的巨轮。清真寺172米高的宣礼塔,就像是矗立在海洋上为航行船只指路的灯塔。每逢夜幕降临,从宣礼塔上向麦加方向打出一束激光,光线能射出10多公里,以象征摩洛哥的穆斯林信徒心系圣城。整个清真寺可容纳10万人同时祈祷。清真寺金碧辉煌的祈祷大殿能容纳2.5万信徒祈祷。大殿内分两层,楼上两边为女信徒使用,每边5000人。大殿的大理石地面底下密布电热设备,自动加温,为的是让虔诚的信徒们席地祈祷时不会着凉。重1000吨的大厅屋顶可以通过液压装置在五分钟内开启,以保持厅内空气的流通。清真寺的25扇自动门均用钛合金铸成,有效防止海水和海上湿气的腐蚀。正门重35吨,只有国王来了才会用密码打开。哈桑二世清真寺目前实际上是最大的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清真寺,确实令人震撼。哈桑二世清真寺还是世界上唯一允许非穆斯林进入参观的大清真寺。清真寺的配套设施中有一座博物馆,一个供穆斯林信徒在祈祷前净手和净身的大水池和先进的沐浴设施。我在参观后,深受启发,也颇多感慨,以一首小诗加以表达:

  卡萨大清真寺的启迪

  清真寺横空出世,

  宣礼塔高耸入云,

  厅内金碧辉煌,

  精湛的雕刻体现各地区的文明;

  真主的宝座浮在大海之上,

  到这里,

  人和神的距离真感觉很近很近。

  斥六亿巨资,

  兴浩大工程,

  弘扬宗教文化,

  光大民族精神。

  把人民对神的崇拜化作对人的服从,

  为政权巩固,

  保社会稳定。

  行多党民主,

  施政教合一,

  国王是人也是神。

  自然、巧妙、聪明。

  东海之外仍有水,

  除却巫山亦有云。

  文明即使有不同,

  也并非相克相生。

  主义、制度、法律,

  宗教、道德、精神,

  对话、竞争、互补、共存。

  让多灾多难的人类,

  少一点吵闹、战争,

  多一点宁静、和平。

  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和人民扩大民主的要求,摩洛哥在2011年3月9日宣布实行宪政改革,并于2011年7月1日以公民投票的形式通过了新宪法。按照新宪法,首相在议会选举中胜选的政党中产生。新宪法还增加了首相的权力和有关司法独立的重要规定。国王让渡了许多权力,这在摩洛哥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国家主权的巩固。

  政策灵活 文化多元

  多年来,摩洛哥对内积极推进行政、社会、经济改革,实施经济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政策,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安抚贫民阶层,缓和社会矛盾,保持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对外奉行不结盟和多元化外交政策,灵活、平衡、务实。外交重点在西欧、美国和阿拉伯国家,但也注意保持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大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摩洛哥人98%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摩洛哥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巨大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伊斯兰教是国教。摩洛哥的基督教信徒约不足10万人,仅占居民的2%,此外还有大约四五万人信奉犹太教。摩洛哥在遵守伊斯兰教义的同时也“与时俱进”,采取了较大的灵活性。

  摩洛哥作为穆斯林国家,是必须遵守伊斯兰教义的。按伊斯兰教义,一个男人可以讨4个妻子,摩洛哥不能明确破坏这个规矩。但是具有现代民主思想的穆罕默德六世国王,引进一些新鲜的做法。国王前几年领导制定了一个家庭法。在家庭法中规定,丈夫可以娶4个妻子,但是在娶第二位夫人时,必须征得第一位夫人的同意,如果她不同意,你就娶不成。换句话说,就是在丈夫娶第二个、第三个妻子的问题上,第一个妻子具有决定权,或者说享有“否决权”。这是在传统宗教习俗中巧妙地引进了现代文明的理念。家庭法为提高妇女地位、扩大妇女权益和追求男女平等做出了聪明的尝试。

  我曾到过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穆斯林国家,看到他们对妇女穿着和行为举止的规定十分严格,对饮酒和猪肉是绝对禁止的,对违规者有严厉的处罚规定和措施。而在摩洛哥却大不相同。在摩洛哥的各个城市都有出售猪肉和猪肉制品的商店,在各大超市里都设有猪肉食品专柜。更有意思的是,摩洛哥外交部允许非穆斯林国家驻摩洛哥外交使团在自己的国庆招待会上食用猪肉食品。所以,在摩洛哥,人们可以在德国的国庆招待会上品尝德国著名的肘子酸菜和烤大香肠。捷克大使总不忘在他们国家的招待会上展示那香喷喷的烤乳猪。中国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上的红烧肉、春卷和三鲜包子也最受青睐。

  摩洛哥人一般不饮酒,在摩洛哥人开的中小餐馆里也不提供酒精饮料。但在较大的饭店和超市,你可以买到世界上各式各样的高中档酒,包括XO、VSOP等烈性酒。更有趣的是,这个穆斯林国家有规模巨大、设备先进的葡萄酒厂,生产出上好的葡萄酒。在摩洛哥梅克内斯有著名的酒庄和大片的葡萄种植园。摩洛哥酒厂是按照法国的传统工艺酿造的,其产品畅销在欧洲各大超市。

  集非洲、阿拉伯和欧洲风情于一身

  摩洛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非洲的西北角,阿拉伯国家的西端,与欧洲由地中海相隔,而隔开摩洛哥北部城市丹吉尔和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海峡最窄的地方仅仅十公里。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游泳一个来回也不费太大气力。摩洛哥自然条件优越,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摩洛哥前国王哈桑二世对摩洛哥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摩洛哥是一个大树,它的根深深的扎在非洲的土地上,吸取养分,它的枝叶沐浴着阿拉伯的阳光,它又呼吸着来自欧洲的新鲜空气,因此它枝繁叶茂。

  摩洛哥是个有发展潜力的国家,有许多优势尚未被充分利用。摩洛哥风景如画,气候宜人,花木繁茂,资源丰富。更有数千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取之不尽。摩洛哥人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潇洒悠闲地生活着。有诗为证:

  赞摩洛哥

  摩国风光好,四时气候佳;

  天蓝树草绿,处处有鲜花;

  柑橘吃不断,橄榄遍山崖;

  海滨沙滩美,水中多鱼虾;

  烹调特色浓,歌舞音乐雅;

  皇城四五座,古迹名遐迩;

  人民皆友善,俊俏小娃娃;

  来客八百万,旅游兼度假。

  采百家之长的多元文化

  悠闲的摩洛哥人真诚、友善、自尊、自信、自得、自足。一般人生活比较“潇洒”,工作按部就班,生活不紧不慢。

  摩洛哥经济一直平稳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绝大多数百姓生活相当悠闲,比较安于现状。即使有人对现在的生活不太满意,那也往往把改善命运的希望寄托给真主和来世,对现实宽容大度;多数人工作慢条斯理、按部就班。每年天气较热的八月和斋月很少干活。摩洛哥一年两季,旱季和雨季。农民只在雨季到来前种植,基本没有田间管理,完全靠天收,因此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的产量都比较低。但摩洛哥人压根儿就没有“饥寒交迫”的体会。摩洛哥风调雨顺,“四季如春”。作为老百姓主食的面包,因为有政府补贴,价格非常便宜。虽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但“穷人”并无冻馁之虞。

  摩洛哥的官员一般都有较强的自豪感、优越感和责任感,既有国王谦谦君子之风度,又有平民务实之精神。他们也有“三个代表”:代表真主的精神,代表国王的意志,代表自己的利益。这“三个代表”格调也许不高,口号也不够响亮,但是明确、实际,操作性强,落实起来容易,而且,“领导在和领导不在都会一个样”。

  摩洛哥少女一般都相当苗条,但在出嫁之前都要增肥。少妇比较丰腴才显出贵妇人的气质,也表示娘家和婆家家境较好。这和中国的女孩子和少妇们追求身材苗条和“骨感美”有很大的不同。

  舌尖上的文化让摩洛哥人感到骄傲。很多摩洛哥人都自豪地说,摩洛哥的烹调世界第三,中餐第一,法国大餐第二,第三就是摩洛哥餐了。摩洛哥的烹调的确精美和独特。“古斯古斯”是一种荤素搭配的麦面细粒饭,荤的成分有鸡肉或海鲜,素菜有白菜、胡萝卜、南瓜、西葫芦等,其中的“米饭”看上去很像中国的小米饭,实际上是一种特别的硬麦面加工成的“小米”,蒸熟后浇上特制的汤汁,十分可口。摩洛哥主妇们邀请贵宾时一定要推出一种令她们自豪的“巴斯蒂亚”大馅饼。一般是作为正餐的最后一道菜。“巴斯蒂亚”大馅饼多为两尺见方,油炸的薄脆面皮包裹着鸽子鸡肉碎末、或虾仁、核桃仁、鸡蛋、粉丝、杏仁、素菜,半甜半咸,香脆鲜美。还有“哈里拉”汤,由牛肉末、鹰嘴豆、短面条和各种香料熬制而成,开胃润肠,是健康食品。摩洛哥人的“哈里拉”汤人人有不同的做法,家家有祖传的秘方。在摩洛哥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大烤骆驼”。我有幸在摩洛哥南方参加一次友人孩子的婚礼,见识到“大烤骆驼”的全过程。人们在地上挖一个很大的坑,搭起支架,点上木炭,把骆驼放在架子上慢慢烧烤。在烧烤过程中,还要不时往骆驼的身上涂橄榄油。烤熟一头骆驼往往要八至十个小时。在骆驼烤到八成熟时,把烤好的羊放在骆驼的肚子里,羊的肚子里放有烤好的火鸡,火鸡的肚子里放有鸽子,而鸽子的肚子里则放有鹌鹑蛋。烤好的骆驼由六个“武士”打扮的小伙子用平板车在传统乐曲声中缓缓推到宾客面前。站在骆驼四角的“武士”按客人手指的部位用小刀割下一块放到客人的盘子中。

  摩洛哥人爱喝茶,特别钟情中国绿茶。中国茶叶自13世纪传入摩洛哥后,摩洛哥人不可一日无茶,甚至不可一餐无茶,招待客人、节日庆典、红白喜事、亲朋小聚,讲究的茶具、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配有各式精美糕点。摩洛哥现在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均在4-5万吨。如果你到摩洛哥,赠送给摩洛哥人一盒地道的中国绿茶,那将被视为最珍贵的礼物。摩洛哥人喝茶的方式和中国人的方式大不相同。他们把茶叶和鲜薄荷叶子放在一起煮沸后加入糖,提神、去腻和健胃。所用的茶多为绿茶,最好是比较新鲜,但不一定要档次很高的。摩洛哥人喝茶和欧洲人喝咖啡一样,是个人休憩、享受,也是待客、交友之道。一杯茶能喝上个把小时,慢慢品用,显得十分悠闲。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摩洛哥是农业国,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未被充分利用。因为摩洛哥街上的菜品种不是很多,比如中国的小油菜,顶花带刺儿的黄瓜。非洲的黄瓜很粗,味道不好。我们从国内带菜籽到那儿去种,种什么长什么。摩洛哥人和法国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冬瓜。我们使馆馆员种冬瓜,只让一颗冬瓜秧上长两个冬瓜。到收获时,一个冬瓜一般都能长到10-15公斤。有一次我请美国大使吃饭时候做了一道冬瓜菜。他也不知道何为冬瓜,让我领他看菜地。他看了很佩服,说中国人到哪儿都自力更生。同时,也惊叹摩洛哥农业发展的条件的优越。摩洛哥人不知道什么是苦瓜,当然也没有吃过。我们使馆的同志从国内带了些苦瓜种子,使馆种不下,就把种子撒到荒郊野外。很快就能在许多地方发现苦瓜长势良好,结了很多瓜。摩洛哥人对这种看起来样子丑陋、吃起来味道苦涩的东西毫无兴趣,而中国人则定期去收获果实。在摩洛哥到处都是果树,桔子树更比比皆是。

  因为自然条件好,摩洛哥人的生存压力并不大,因此发展农业的欲望也就不太强烈。有一年,摩洛哥农业大臣率领一个大型代表团访问了中国以后,非常赞赏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式和成就。回国后在内部打了一个报告,文件中说,摩洛哥农业发展的出路是走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我跟摩洛哥的农业部长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坦率地说,我们的方式你们学不了,国情不同,人情不同。在中国,农民把种子种下去,经过很长时间辛勤、细致的田间管理,精耕细作,最后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收成。而摩洛哥的农民把种子撒下去以后就不管了。农民每天祈祷,从撒种子到收获之间大量的田间管理工作全让真主来干,自己就等收获了。另外,在摩洛哥可以看到大片的土地上没有庄稼。因为你们土地多,采取轮作的方式。这块土地总使用就不肥沃了,需要另外一块土地。一、两年后,等这块土地长满了草,一把火把草烧了,把地翻了,再回来种植。中国就不行。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占世界22%-23%的人口,压力太大。因此,我们有饥寒交迫的威胁,需要充分利用土地,不得不干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累活,而摩洛哥人就没有这样的压力。摩洛哥农业大臣对此深有所悟。

  摩洛哥是一个狭长的国家,面积44.66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线和海岸线几乎差不多长,均长达2000公里。北部和西部被地中海和大西洋环抱,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摩洛哥盛产鱼虾,然而摩洛哥人更青睐牛羊肉,食用鱼虾不多,这也许与他们祖先的游牧传统习惯有关。宴请贵宾时如果上鱼往往被看作不够档次,甚至认为比较寒酸。多年来,中国和摩洛哥在海洋捕鱼方面的合作卓有成效。中国公司和摩洛哥公司合作捕鱼的船只有几十艘,产品除供应国际市场外,每年也有大量海产品运回中国国内,深受消费者欢迎。摩洛哥人不识海参,更不食海参。在摩洛哥的许多中国人常常在晚上退潮时到海边抓海参。在每年5至10月间,每当月圆和月缺,海水退去时,海岸边的礁石附近就会有许多海参爬出来“乘凉”,用手电筒一照,伸长懒腰的海参就立即收缩身体,人们“唾手可得”。有的大海参一条就有一公斤多重。运气好的时候,在潮落潮涨的两小时内,一个人能捡上百条海参,大多数都是质量上乘的“刺参”。在海边,到处可以捡到小鲍鱼、海虹、海螺,晚上用电筒抓螃蟹也易如反掌。在摩洛哥,只要勤快一点,常到海边转转,海鲜是断不了的。我在摩洛哥的时候,韭菜炒鲍鱼、阿香婆炒海螺、海参饺子、清蒸海虹都是使馆馆员的家常便饭。(待续)

  外交部非洲司前司长、中国前驻马里、摩洛哥大使程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