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维我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9-24 16:25
这是伊夫·热朗的纪录片《爱丽舍宫,总统的一天》中经典的一幕:2014年末刚被任命为文化部长的福乐尔·佩勒林,在爱丽舍宫的花园里接受总统佛朗索瓦·奥朗德和内政部长曼努埃尔·瓦尔斯的教导。总统说得简单直白:“你得每天都去看演出,还得说很不错,很好看。那些搞艺术的喜欢被夸奖。”身着白衣的佩勒林微笑听着,觉得这不过是心血来潮的俏皮话而已。然而她没有意识到,一旦从电子经济领域调任至文化部,她就成了一支昂贵的抛光剂,负责打磨那些在媒体中拥有发言权的艺术家们高贵的个人主义。2016年2月2日,佩勒林从文化部让位,也许因为没能像她的前任杰克朗那样,不吝在一位喜剧人面前致敬“人性深处的震荡”,也没能够在一位前卫塑料艺术家面前大肆赞扬他的“绝对天赋”。
如果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放大的文化部呢?就像后来又回到经济领域的福乐尔·佩勒林一样,很多人都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注重事实的社会。但实际上,却是奉承的言语支撑着我们从呱呱坠地到归于尘土的各个人生阶段。每个初生的孩童,即使是丑的,也能得到一句“多可爱!”的称赞;葬礼上也总是充斥着虚伪的祷告。《时代周刊》的执行主编理查德·史坦格在他的《您过奖了》一书中追忆了这道“文明润滑剂”的发展历史。奉承就像一颗巡航导弹,目标是我们的虚荣心。而虚荣是人类的天性。我们都渴望被他人喜爱和认同。奉承几乎次次都能击中靶心,因为这颗靶心——你,我,所有人——本身就急于与它相遇。对于奉承,我们没有抵抗的能力。这位曾经的大记者显然很了解这个话题,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在2008年时将奥巴马评选为《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并致敬他是“新美国的缔造者”。后来呢?后来他就成为了奥巴马政府的副国务秘书。
神经科学家、斯坦福研究员,同时也是《观点》杂志合作人的伊德里斯·爱博尔卡纳曾说,一个奉承者就像是一个毒品贩子。当你被奉承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同样促使多巴胺释放的事物还有——味蕾的满足、性高潮的获取和可卡因的摄入。因此当你奉承别人时,就是给了他第一口毒品。接下来你还会给他第二口、第三口,渐渐地建立起依赖性。人们的大脑会习惯于此,并且沉溺于此。一旦奉承停止,郁闷和消沉的情绪便席卷而来。医生、小说家,同时也是剧作家的约翰·克里斯多夫·鲁芬如此说道:“当我被任命为驻塞内加尔外交官时,我的前任就曾夸我将大有作为。如果你对别人说他是一个能够推动人类进程的天才,你自己心里可能觉得‘啊,有点过了’,但事实上一点也不会过!尤其是那些对‘恭维剂’的摄取量大得惊人的政客们。他们甚至还会回你说‘当然,您说得对。’”接下来的问题就留给医生诊断吧。前国务秘书拉玛·亚德这样评价政治领域的阿谀之风:“部长们需要我们拿着奉承的大炮朝他们开火。他们当初还是议员的时候,处处受气,而一旦有了个说得上话的职位,马上就开始膨胀了。孩提时代,大人告诉我们努力学习会有好成绩;而在政治上,会拍马屁才能得高分。这还是一项‘全天候’的工作:要奉承的人上至国务秘书下至部长的警卫员,甚至还要延伸到对立派,因为有一天他可能也会当选总统。这真是太累了。要知道何时送上恭维是恰当的,就得去了解对方的行程……”
而对于我们热衷于柏拉图哲学的希腊祖先来说,阿谀奉承却不是一件好事,它被认为是利用人类虚荣的弱点而使用的不正当手段。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蛊惑,是民主社会的蛀虫。雅典人义正言辞地反对这种作风,但在痴迷于社会身份的罗马,阿谀之风很快又卷土重来,权贵们为了名声,花钱让人说好话。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催生了当时的一种文学形态,专为让统治者远离这些献媚取宠之人。普鲁塔克在他的《论如何区分奉承者和真朋友》中把马屁高手常用的一种花招理论化:以批评之名,行阿谀奉承之实。比如他援引的这位提贝里乌斯的元老院议员,曾对他的君主这样说:“凯撒,听一听我们对你的抱怨吧。我们有意见很久了,但没一个人有勇气向你直说。你太忽视自己了,这样日以继夜,不辞辛苦,为了处理事务而疲惫,实在是伤害身体。”这样的致命一击,谁能不中招?
如今社会步入了民主,但马屁之功却是一点没倒退。托克维尔曾这样预言:平等,终止了君主制的进程,也加强了个人主义和不安的情绪。这两块腐朽的土壤滋生了阿谀奉承的根源。人们的内心越是不安,奉承就越是管用。以至于,就像卢梭所说,人类社会只能靠别人的评价来支撑。在1930年代,一位美国演说家就曾利用这一点获利。他“用一种交朋友的方式”将自己的著作卖给代理商,一共卖了4000多万册。据他自己说,在成功的各种要素当中,个人的优秀品质和别人的提携帮助相比,根本不占什么优势,人们只有在寻求他人的认可时才对它有兴趣,因此马屁才是值钱货。用一些客套之词收买他人,用你的赞美之词来贿赂他们,你就能得到想要的。
青云梯
看看你的同事,观察公司中的人际关系,你会发现,马屁精们显然没什么行情,跟那些抱怨连连的人一样遭人嫌弃。但据OpinionWay民调公司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43%的职员认为自己获得晋升的原因是会讨好上级,这比选择“个人能力”一项的人数更多。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在工作中,没有人喜欢马屁精。但情况一旦涉及到自己,却又是另一番情形。阿谀奉承的这把青云梯,付出的不多,得到的不少。用言语讨好一下新上司,他也许就能看到你的优点,并且考虑提拔。如果你的上司比较清醒,能够看出你所说的“老大,您不仅是个老板,更是我的导师”里关乎利益的性质,他仍然会因为自己身处值得恭维的高位而感到满足。正如萧伯纳所说:“真正令人受用的,是发现人们愿意去迎合奉承他的事实。”相反的,如果是一个领导去拍一个小伙计的马屁,那么不仅毫无用处,还可能让手下失去忠诚度。
在《疯狂的贵族》一片中,因赞美路易·德·菲奈斯饰演的贵族老爷“英姿逼人”,伊夫·蒙当完美诠释了罗什富科的话:“对王公贵族夸赞他们并不拥有的美德,其实就是侮辱他们又不用受到惩罚。”
奉承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场合:法兰西学院。“在这里,有时候听到的称赞确实太过了。”院士让·玛丽·洛奥如是说。在《别比我先走》一书中,这位作家描述了他在一次学术访问中因为试图恭维而遭遇的窘境。对方是知名哲学家桑·吉顿,显然他并不想听到别人对他文字作品的赞美,而更想听到别人称赞他“其丑无比的画作”。然而洛奥并不知道,他夸奖了对方的书作,而被丢下了一句“谢谢你啊,贝尔纳·亨利·李维先生!”洛奥事后在书中这样写道:“这是一场社会性的博弈,人们可以选择参不参加。诽谤者称其为阿谀,而我说这是谦逊之礼。”实际上,他也把这些手段运用到了书里。他在书中称读者为“有文化的你们”,而让阅读者感到满足。同时他也咒骂那些“马屁拍到马腿上的人”,因为他们的不靠谱扰乱了这一行业的秩序。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显然来自自己之前痛苦的经历。
“完美的选择!”
林肯曾说过,所有人都是喜欢被夸奖的。以至于最烂的马屁也能起效。比如在餐馆点餐时服务员荒谬的夸赞:“您做了完美的选择!”说得好像我点个菜都能失误?然而即使明白这一点,身处其中时仍然会被这些话语左右。美国心理学家琼·赛特勒研究的一项学说中显示,“完美选择”这招还真的管用。得到服务员的肯定,人们会选择多付一些小费。巴黎一家著名酒吧的经理也用一种更通俗的方式做了解读:“这些傻乎乎的顾客只想自身得到肯定。只要你恭维他两句,钱就进你口袋了。”
我们该为这事感到愤慨吗?但丁将奉承者置于地狱的第八层,紧邻着盗窃与诈骗者。但试着设想一个只说大实话的社会,似乎马上就能体会奉承的好处了。2015年,《南德意志报》曾刊登过来自德国女性的抱怨。出于严格的女权主义立场和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格,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感到自己缺少赞美和夸奖。“我们确实想要相同的权利,同样的工资,但也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充满赞美的国家,而不是男性献个殷勤都要鼓起翻越喀喇昆仑山一样的勇气。”那么解决方案呢?这篇报道的作者认为应该重新恢复奉承献殷勤的作风,但出于性别平等的考虑,女性也应该去恭维男性。
回到让·玛丽·洛奥,他认为阿谀奉承是一种文明的谎言。“奉承的言语能够温和地鼓舞他人。如今一些人思想太过耿直,认为一个女人明明长得不怎么样,为什么非要夸她好看呢?如果还有这样的想法,那还是去活在原始社会吧!”然而就算是动物世界也不排斥奉承之风。黑猩猩们也会相互梳理毛发来巩固社会地位,或者平息可能发生的冲突。而在我们人类世界,奉承可算是一种相互利好的精神,是一种双赢。“奉承是一项人工服务。我夸奖你,是做了一件好事;进而你会帮助我,这又是一件好事。人们就是一直这样互相恭维,并将这种基因延续给后代。”切斯特菲尔德在18世纪就已经在写给儿子的书信中将其总结为“讨好别人的艺术”。“我说的不是卑微的讨好,谄媚的阿谀。不,别奉承那些罪恶的人……但在社会之中,也应学会适当地原谅与纵容别人虚荣的弱点,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可笑。一个资质普通的男人想变得更聪明,一个相貌平平的女人想变得更漂亮,这是无可厚非的。他们所犯的只是微小的错误,且不伤及他人。如果要和他们交朋友,我愿意选择迎合的方式,而不是无情地说出事实。”
既然奉承是一种无伤大雅的慷慨行为,那么请允许我,亲爱的读者,在此夸奖您的阅读能力。读完这篇文章需要很高的阅读水平,而您已经看到了篇尾。不用怀疑,您一定是一个极其出色的人……
[译自法国《观点》]
来自奉承者的十条建议
①经他人之口
用迂回的方式,通过第三个人之口来恭维他人,会让你的奉承显得更加真诚。比如:“琼对我说他觉得你很聪明。”作为一个奉承的行家,切斯特菲尔德说:“在所有的奉承手段里,这种是最有效的”。而且这种方法挺阴险的,因为你把自己置身事外了。
②要有想象力
不要去恭维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要制造点惊喜。举个例子:祝贺让·杜雅尔丹获得奥斯卡并没有什么意义,你要对他说:“您在《假如我是有钱人》里演的那个卖鞋的真是棒极了。”
③请尽量详细
太过宽泛的夸奖,像“你是最棒的”之类的恭维是最没效果的,要突出个人特色。比如:恭维一个作家的时候,引用一句他书里并不出名的话。
④奉承话不要重复说
如果两个人发现你用了同样的话来恭维他们,你就被揭穿咯。
⑤装模作样地批评一下
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批评能让你的奉承话显得更可信。例如:在夸奖一位导演是21世纪的库布里克之前,你可以先不经意地指出他的片中有一个剪辑上的小错误。
⑥寻求对方的意见
将被恭维者置于一个能够提供指导的位置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例如:“作为这一行的领军人物,您能在这个方面给我些指导吗?”
⑦适时闭嘴
在这个个人主义的世界,有时候学会认真倾听而不打断,已经是一种很好的奉承。戴尔·卡耐基说过:“记住,和你对话的人永远更关心自己的烦恼和诉求,而不是你的。”
⑧别太过了
向你肥胖的大婶寻求减肥意见,和向你亲俄的老板说俄国的好处,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
⑨吐露些小秘密
适当地向对方透露一些秘密能够建立信任,让他觉得自己是可靠的,这也能起到奉承的作用。当然,别把你只是个马屁精的事儿捅出去了。
⑩拍马屁也要真诚
在奉承的时候,你要说服自己去相信自己的话,这样比较容易达到效果。接下来嘛,再添油加醋一些也无妨了。
托马斯·马勒、比阿特丽斯·帕利诺/文
范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