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股市双崩溃的可能性

  自新“国十条”出台之后,100 天过去了,房价不跌反涨,许多老百姓开始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能否有效流露迷茫、甚至失望的表情。不可否认,本轮房地产调控是主动性的决策,但并非暴风骤雨式的,透露出高层决策者的担忧。一方面是房价虽高,但各级地方财政收入与土地价格密切关联,政策恐难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房价的下跌对金融体系到底会产生多大的风险?这个未知数也使决策层处于两难境地。

  打压房价必须先要割断地方财政收入与地价、房价的利益输送;同时,还要估算银行体系可能承担的资产减值风险。因此,房产税、压力测试、拨备比例提升、银行融资等一系列措施的酝酿出台或预示着政策正朝着预计的目标紧锣密鼓的前进。

  我们可以预计的是,一旦银行充实了资本金,地方财政有了新的依赖,那么房地产市场调控就是山雨欲来,房价下跌亦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当前对金融体系的改革也是决策层不断推行的主要方向。最近一系列的政策表明,加快银行体制改革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健发展的重中之重,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其中的关键。与其让银行业享受高利差的垄断保护性收入,不如逐步放开底线,让各银行间开展适度竞争,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拨备与贷款资产总额比例提升至2.5%的传言是最近两天银行股,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下跌的诱因。现在各大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均超过100%,给人十足的底气,似乎拨备比例足够应付不良资产的上升。然而,这种绣花枕头式的财务伎俩毕竟逃不过监管机构的火眼。大量放贷的同时,不良资产却不断下降,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真的具有可信度吗?显然,监管机构并不这样认为。因此,动态的逆周期调控手段已经被监管层采用,那就是不断提高拨备成本,并使之与新增贷款比例相配比,这样才能逐步挤干净银行利润的水分。

  逆周期的调控正好表明了监管者对经济走向的谨慎预期。无论未来经济是否二次探底,做好最坏的打算未必是杞人忧天的瞎操心,更可能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提前布局。因此,银行业绩的高增长并不能提高市场对其超低估值水平的乐观程度,恰恰相反,交出中报亮丽业绩的银行股难有超预期的表现机会。

  而大盘蓝筹的集体萎靡逼迫游资疯狂炒作小盘题材股,这种避实就虚的策略或多或少反映出市场主流资金对未来经济走势的谨慎悲观。其实经济是否超预期并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大盘蓝筹股并没有低估,也就缺乏上涨空间。举银行股为例,一些人认为银行股估值较低,7-8 市盈率是估值洼地。然而,我们假设,这种分析是正确的,那么,意味着市盈率往上涨到14-16 倍依然是合理的。如果银行股往上涨幅一倍,那么,整个大盘涨幅不会小于一倍,这是A 股整体市值将会从目前2600 点的27 万亿,涨至5200 点以上,市值超过54 万亿。这意味着中国的证券化率达到158%,超过07 年6100 点的134%的极限水平。

  这种的结果你觉得是否合理呢,明显不合理。如果158%的证券化率不合理,也就意味着银行股的估值并没有被低估。如果银行股没有低估,那么,A 股整体估值亦没有被低估。如果A股没有低估,那么现在的整体业绩也就充满着水分,我不由得怀疑,2319点是否真是铁打的底呢?

  同样的比喻可以放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看似火热的房市其实是由一种非理性预期支撑,那就是很多人认为房价不会跌,中国的刚性需求存在。然而,这种预期的最大前提在于供给不会大幅增加,刚性需求才会推升房价。但是,如果未来征收房产税或加息,那么,手里拿着十几套房的投机者还能坚守如此高的资金成本吗?他还有耐心等待房价继续上涨,赚取差价吗?谁能保证他不会抛售?到时候,市场供给将成倍放大,价跌量缩、供大于求的局面立马出现。

  所以,建立在房价不跌预期之上的任何结论看似都是合理的,但是这种非理性的预期最怕“最后一根稻草”效应。一旦加息征税,再顽固的房价泡沫都可能灰飞烟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