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故居寻迹 “坚强”的二元人物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瞿秋白,故居
  • 发布时间:2017-03-02 14:14

  瞿秋白在《脆弱的二元人物》中曾写道:“我每每幻想着——我愿意到随便一个小市镇上去当一个教员,并不是为着发展什么教育,只不过求得一口饱饭罢了,在余的时候,读读自己所爱读的书,文艺、小说、诗词、歌曲之类,这不是很逍遥的吗?”1923年他暂住堂兄瞿纯白家时,瞿纯白希望他留在北京。其时北京政府外交部准备聘用瞿秋白在部内任职,月薪200元。这样一份工作,生活富裕,再做点自己爱好的事并不难。但瞿秋白拒绝了,他其时的梦想还是要成为一个专职革命家的吧!

  第一次来京

  1917年春,堂兄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瞿秋白也随同北上,第一次来到北京,住在堂兄宣武门外羊肉胡同家中。这是一座有三进房屋的院落,除瞿家外,还住着吴姓一家,也是常州人。瞿秋白住前院大门右侧客房。

  瞿秋白本来是要报考北京大学的,但因学膳费用高得惊人,瞿纯白拿不出这笔钱供堂弟入学。1917年4月,堂兄建议他参加普通文官考试,但没有被录取。之后,他又赋闲了近半年时间,这期间,他到北京大学听过陈独秀、胡适等人的课。1917年9月,瞿秋白进入了“一个既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学习。

  俄文专修馆设在东总布胡同10号(今改23号)一座洋式的平房建筑里。瞿秋白除了完成学科作业外,还自学英文、法文、社会科学和哲学。瞿纯白的长子瞿重华说:“那时候,我父亲为了多挣点钱养家,曾在一个法语补习班中兼课,自己编了一套法文教材。大叔(瞿秋白)又利用这个机会,在学习俄文的同时,自学起法文来。想不到几个月之后,他的法文水平,竟然超过了补习班的其他正式学员。”

  不久,瞿纯白家又迁居到东城草厂胡同南口路西第一个门,这是一个僻静的小院,瞿秋白自住一室,生活是清苦的。瞿秋白好友李子宽说:“我去时,偶和瞿秋白同饭,常以白萝卜和干贝一两小块或虾米少许就煤球炉上狂煮,以汤佐餐,取其味隽,不需要更加佐料,亦不求量也。”冬天的北京天寒地冻,瞿秋白在北京的第一个冬天,只有夹袄蔽体,后来他曾和朋友说:“现在回想,也不知道怎样过来的,终于过来了。”

  出身世家

  其实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诞生在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青果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宅院内。八桂堂是瞿秋白时任湖北布政使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因院内八株桂花而得名。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画家,然而他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每月会寄回一些钱,这成为瞿世玮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瞿秋白的母亲金璇23岁嫁到瞿家。瞿秋白是家中长子,因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

  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位子让给了袁世凯,世道变得越来越坏。严酷的社会现实,同人们原来对“中华民国”的憧憬相差甚远。瞿秋白在极度的失望之下,感到莫大的痛苦和愤慨。

  瞿秋白在精神上的苦闷,是与生活上的艰辛交织在一起的。1915年,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的瞿秋白,只差一年就要毕业,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这对母亲刺激极大,这一年农历正月初五,绝望的母亲服毒自尽。母亲的死,极大地震颤着瞿秋白的心弦。此后,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母亲的死,极大地震颤着瞿秋白的心弦。此后,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第二次来京

  黑暗的社会,清苦的生活,饱尝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这一切都催促着瞿秋白心灵的早熟。

  1919年,瞿秋白作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率领同学参加了5月4日天安门的示威游行和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行动。之后的三个月间,瞿秋白因参加演讲和抗议“马良祸鲁”,两次被捕。虽最后被释放,但由于过度劳累和监狱恶劣的条件,他出狱后,竟至吐血,病了几个月。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在苏联期间,瞿秋白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还聆听了他的演讲。1922年春,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后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回国工作。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回到北京,仍暂住在堂兄瞿纯白家,此时瞿纯白已经搬到东城大羊宜宾胡同东口北侧。这是一个不算小的宅院,进大门,左边是个偏院,左边第一进是前院,院中植有两株西府海棠,瞿秋白住在前院的正房,中间隔着堂屋,与瞿纯白夫妇的房间相对。右边第二进的大院周围有三个小院,分布着厨房、客房、洗澡房等。在这里瞿秋白重新翻译了《国际歌》歌词,此前《国际歌》在中国已经有三种译文,因为译文都不够准确,无法与曲谱配译,所以三种译文都无法歌唱。瞿纯白家里有一架风琴,瞿秋白就一边弹奏风琴,一边反复吟唱译词,不断地推敲、斟酌,如法文“国际”一词,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而这个词有8拍,瞿秋白反复琢磨后把法文的“国际”音译成了“英德纳雄纳尔”,这一唱法一直沿用至今。

  1923年夏,瞿秋白来到上海,担任《新青年》主编,同时任党刊《向导》、《前锋》编辑。6月中共三大召开之前,由瞿秋白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从此,24岁的瞿秋白开始了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共三大结束后,瞿秋白经李大钊介绍,前往上海大学,出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两次爱情

  瞿秋白一生有两次爱情,都发生在上海大学。瞿秋白常常西装笔挺,帅气逼人,讲课旁征博引,特别是他讲的在苏联生活的八卦段子更是吸引人,所以最受学生们欢迎。

  1923年夏,经施存统介绍,瞿秋白认识了王剑虹和丁玲。在瞿秋白的引荐之下,王剑虹和丁玲都转入了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求学。王剑虹和瞿秋白两人相识、相爱,不到半年就结婚了。遗憾的是,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

  1924年7月,21岁的王剑虹病逝后,仅过了4个月,即同年11月,瞿秋白便和另一位女子结婚了,她就是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此前,杨之华不但是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生,而且是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的妻子,不仅如此,他们已经有个一个女儿沈晓光,后改名瞿独伊。

  瞿秋白当时在师生中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之华学习努力,又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起来。瞿秋白还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然而,当杨之华感觉到两人互有好感时,内心充满矛盾。她选择回避,跑回了萧山母亲家。

  瞿秋白为了追求杨之华,趁着暑假直接追到萧山。当时沈剑龙也在杨家,不曾想,沈剑龙竟和瞿秋白竟一见如故。面对复杂纠结的感情问题,三个人各自推心置腹,互诉衷肠,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最终,谈判结果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这三条“启事”一刊出,就连续数天成为媒体的头条。

  英勇就义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时,他们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并被捕。

  在被押期间,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6月18日,瞿秋白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就义前,他写下绝笔诗《卜算子·咏梅》:一任风和雨,花落知春残;待到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瞿秋白

  (1899年-1935年),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文/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