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那条街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东单,北京,回忆
  • 发布时间:2017-03-02 14:15

  东单和西单以天安门广场成对称分布。如今这两个区域都是北京黄金的商业区,但曾经的这里商业气息并没有现在这么浓重,更多的市井生活带给了老北京人,尤其是东单这片长大的孩子更多美好的回忆。

  名字的由来

  早在明代正统年间,西单和东单两地的十字路口都曾矗立着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西单牌楼匾额上书“瞻云”,与东单牌楼的“就日”相对,据考,这两座牌楼上的文字典出《史记·五帝记》:“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意即东边看日出,西边望彩云。但由于这两处的牌楼都是单个儿的,老百姓约定俗成地叫成了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后来两处牌楼都被拆除,只剩下东单和西单了。

  据民国时期报纸的报道,1948年12月中旬,国民党在南苑机场和后开辟的天坛机场均遭到围城部队炮轰。不得已又开辟东单机场,利用柏油马路作跑道,勉强让小飞机起落。当时不拆除东单牌楼飞机无法起落,这座牌楼是北平有名的古建筑,傅作义不愿承担破坏文物古迹的罪名,于是他想了个两全之策,决定招商拆除。合同中规定拆除工程不许损坏一砖一瓦,战事平息之后照原样修复。两个月后东单飞机场停用,傅作义部队撤出北平城,拆除的东单牌楼材料却不知下落。

  关于西单牌楼,传言因有碍有轨电车通行,1923年10月拆除。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西单牌楼在西单文化广场改造中得以复建。复建的牌楼,按照历史原貌,在原牌坊位置东移约80米修建。

  老东单

  东单一带早年间商铺的发展是因为临近科举取士的考场——贡院。在明清时期,其商业就有了初步的发展。随着赶考的考生逐年增多,会馆人满为患,因此东单一带居民开办了众多客店和饭铺。1900年庚子事变以后,崇文门北大街西侧成为外国使馆区和八国联军驻京的兵营,于是,东单地区先后出现了专门做外国人生意的商铺。

  协和医院往南,有一家东单贸易信托商店,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叫三洋商行。虽然更名,但附近街坊仍称它“三洋”。开店老板姓杨,兄弟三人,所以取名三洋,另外还取意“三阳开泰”。

  山西赵树理故居有赵树理亲属捐赠的一批文物,其中有一张写字台和两把木椅。这套家具是赵树理1950年购于东单三洋商行。据悉,当时美国驻北平领事馆领事离开中国时,将此物拍给了委托行。赵树理写作之余偏爱逛委托商店,发现了这套红木家具,仅掏300元就买下了。

  东单菜市场位于东单路口西北角。从1902年起,这里商贩云集,摆摊成市,成为建成时间最早的菜市场。初期只是上午营业,后来逐渐发展到整天营业。当时都是露天摆摊,晴天成市,雨天收摊,人称“雨来散”。为此,官方首议设置东单菜市场。1917年,法商看到这里有利可图,插手集市管理,并设英文名称“East Market”(东市场)。“七七事变”后,在北平的外国人日益减少,东单菜市场也逐渐演变为纯粹的菜市场。自1938年起,东单菜市场由日本人管理。抗日战争胜利,日商退出。上世纪50年代初,经过公私合营,正式定名为东单菜市场,成为了一家国营菜市场。1997年东单菜市场整体拆迁。

  协和医院对面是大华电影院,前身是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大堂,后改名为光陆有声电影院,日本投降后改名大华电影院沿用至今。大华电影院档次较高,座位是皮制翻座,比红星电影院的硬板翻座舒服。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在此上映。大华电影院是首映影院,它放映后的片子才轮到其它影院上演,常见送拷贝的骑着永久牌摩托车风驰电掣地奔来奔去。

  在东单有三家新华书店,最有名的当属西总布胡同西口,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东单教育书店了。学生课外读物都是老师指名要到这里来买。

  在东单北大街有二家照相馆,一家路西叫东单照相馆,一家路叫东郊金山照相馆。位于北极阁路口的金山照相馆只有一间门脸,里面套间是照相室。从50年代起,东单地区中小学校毕业班集体照,都是他们上门到学校去照的。

  解放后,东单北大街大概有十家左右中餐馆,最有名的当属东单饭馆了(曾经一度叫东单食堂),有十几张大圆桌。东单菜市场北边有一家清真餐厅,名字叫“星月楼”,那里的炸糕很有名,现炸现卖。

  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前,在东单路口修建一座东西向的人行过街天桥,一块大匾正式写出东单“银街”的新称谓。

  老西单

  过去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形容北京商业繁华之地是“东单西四鼓楼前”,其中没有西单,在老北京的商业区域中,西单形成繁华商业区最晚。1936年出版的《北平一顾》中说:“市场”除东安市场外,还有一个“商场”,即指西单商场。可见30年代以后西单才真正形成了规模化的商场。

  西单商场前身类似于今天的集市。关于老西单商场是如何形成的传闻里,有一说是,这里原是王府一处专门养马的地方,大概是王爷没落了,没那么多马可养,土地也没人管了。一些小商小贩便乘虚而入,慢慢的形成了类似于自由市场的集市。最开始都是些小百货摊、小饭馆、估衣铺、旧书摊。

  上世纪20年代末,一位爱国归侨黄树滉先生拿出自己的多年积蓄,在这里建起了厚德商场,1930年开业后不久热闹起来。随后的1931年,挨着厚德商场盖起了福寿商场。1937年1月,一把大火将厚德与福寿烧了个精光,后经黄树滉和各商户筹资重建。至1941年,从南到北,相继建成福德、益德、惠德、厚德、福寿和临时商场,六家统称为西单商场,以日用百货、风味小吃、旧书、旧货、说书、游艺等为主,是当时北京西半城的繁华商业中心和文艺演出中心。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侯宝林、郭全保、马连良等都曾在西单商场演出。

  1956年,西单商场公私合营,成为统一管理的国营商场。

  1972年2月,尼克松和夫人访华期间参观西单商场,美联社记者把落后的西单商场照片放到美国大肆宣传中国的落后面貌。当年,西单商场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自行设计、施工,建起了“争气楼”——西单商场营业大楼。1978年正式对外营业后,成为北京市四大商场之一。

  如今,西单商场风头虽不比当年,但其衍生出的西单商圈早已成为北京人气最旺的商业区。

  一般人们认为前门剧院较多,形成了一个娱乐区,其实首先是在西单附近发展起来的。长安大戏院原在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1937年开业,为私人集资所建,1950年改为国营。白天兼演电影,夜晚演戏。1994年大戏院被拆,1999年新的长安大戏院移址到东长安街路北。

  西单剧场是1954年改为国营后改的名字。1926年张作霖占领北京,在西单开设东北奉天会馆,建起了豪华的大戏楼。戏楼后来改造成京城最有名,放映美国电影的哈尔飞戏院。日本人占领北京后,改成瑞园茶社。1940改为大光明电影院,专门放映日本电影。

  西单菜市场,1919年开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盛。初为露天市场,1945年后加顶形成室内市场,1956年公私合营组成西单菜市场。

  三十年代初期,西单还先后出现了一些老字号,如桂香村、成文厚帐簿商店、精益眼镜公司门市部、盛锡福帽店、玉华台饭庄等。这些老店颇具经营特色,如1916年开业的桂香村食品店,制做的糕点等食品,具有典型的南方风味,有“南味香北国”之说。该店突出的特点,是按时令制作各种风味糕点等食品,颇受人们的欢迎。《旧都百话》中说“凡是场面上往来的礼物,谁不奔向桂香村。”

  早年京华有句口头禅:“北有成文厚、南有老立新”。“老立新”是上海的帐薄商店,长江以北要属北京的“成文厚”最有名了。成文厚原经营文化用品,兼营“流水帐”薄,是一座普通的文化用品商店,后来该店掌柜通过学习有关帐薄的著述,深信西方会计的记帐方法将会在中国广泛应用,于是请有关人员设计了国际通用的帐簿和记帐单单据等,于是很多商行、洋行纷纷找他购买,买卖日渐兴旺。

  世间有一种思绪,无法用言语形容,回声千结百绕,守候的是执着。如今的东单、西单,各大商场林立,游人如织,以前的老字号、老店铺大都已被拆或是搬迁。但每当听到它们的名字,总是能唤醒记忆中那个温柔的地方。

  文/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