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那一年,妈妈才65岁。我姐弟俩远在异国他乡,眼看妈妈生活孤寂,家里家外独自一人,心中牵挂不已。我带着她旅游散心,她心不在焉,还念叨着:“一个人玩,没劲。”不久发生一件事,让我们感到她孤身一人的无助:一天晚上,妈妈独自在家,附近的楼层发生了火灾,她惊慌地跑到户外,不敢进屋,也迈不开步跑开。她说:“如果有两个人,就不会那样。”看到妈妈一日日消沉,我特别想给妈妈再找个老伴,让妈妈重展笑颜。
宁肯孤独,不肯将就
在外人眼中,妈妈是一个宜室宜家的好妻子,因此在父亲去世后,有不少单身的老先生向她频频示好,然而妈妈却一一婉言拒之。
我颇感困惑不解:难道妈妈耽于舆论不打算再婚?不!妈妈是个十分开明的人,从她日常言谈和人际交往中看得出来——她对老年人再婚并不排斥,对旁人的闲言碎语毫不在意。
我索性向妈妈直言探问,妈妈沉默了片刻,终于开口倾诉:“在很多人眼里,老年人再婚无非是搭伴过日子!可是我却不这么想。我们这一代人,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夫妻都是将就过了一辈子,当年结合是组织介绍、组织批准,根本谈不上情投意合、两心相悦。你们的父亲少小从军,没读几年书,受大男子主义影响深。我俩从饮食习惯、爱好兴趣、脾气秉性几乎没有相同的地方。结婚后他从不过问家事,不知嘘寒问暖,下班回家就坐在躺椅上看报、抽烟,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式生活。更让我不解的是:他从未带着你们或与我去过一次公园,或一家人去看过一场电影。他把这些正常的生活情趣都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这么多年,我一直默默忍耐,把心思花在工作和培养子女上,但你们已经离家,我在公园里见到一对对中老年伴侣相依牵手亲密谈笑,总是久久痴望。可是如果在第二次婚姻中,还是当免费保姆,我宁可忍受孤独寂寞……”
望着妈妈眼中滚落的泪水,我恍然大悟:她不是不想再婚,而是太在乎高质量的陪伴了。然而我仍然不明白:在追求妈妈的人里,既有政治地位与父亲相当的,也有妈妈崇敬的知名教授、学者,难道就没有一个是她喜爱的人吗?
“崇敬或喜欢对提高我晚年的生活质量又有何裨益?我伺候别人大半辈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关心,我苦够了!我老啦,也需要别人来照顾我,关心我啊!那些老大哥有的位高权重,过惯了被人伺候的生活;有的整日待在象牙塔里,情趣寡淡,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我从这些人身上得不到关心照顾,我现在需要找的老伴,首先要尊重我,关爱我,并能陪伴我一同去旅行、游园赏花,而绝非声望地位或经济能力!只要身体健康良好、年龄相仿、情趣爱好相投就行。”
作为女儿的我,感到十分内疚——我太不了解妈妈了。
降低标准,大胆出击
我立刻采取行动,邀约了几位老同学,请大家帮着为母亲做媒。他们却说,你妈原是高干夫人,自己退休工资高、待遇好、外貌气质又不一般,谁能配得上?我们认识的都是普通人。
我忙说:“你们错啦,我妈要求不高,既不在乎社会地位,也不讲经济条件,只想找个尊重她、理解她、关心、体贴她的普通人。只要年龄差不多,身体健康良好,兴趣爱好相投就行。”
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还真推荐了两个人选。
一大学同学介绍:“亚芳她爸是国企退休高工,老实勤快,她妈去世后,她爸爸想找个老伴,亚芳的哥嫂百般阻挠,说要再婚就把老头赶出去!唉,她哥嫂住三室一厅,还是老先生退休后去深圳打工挣的钱买的。老先生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不过退休金只有三千多。”
高中老同学说:“还有李梅她爸是中学语文教师,师德人品都挺好,她妈走了很多年了,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找。”
我趁热打铁:“你们提供的信息都很好,能否带我去看看?”
主动选择,把握幸福
饭后我随两位同学去拜访了两位老先生:前一位身材较魁梧结实、面相憨厚,后一位中等身材、清瘦儒雅。我取回了两张相片。
妈妈仔细地看了照片,又问了些基本情况,大大方方地说:“两个人都不错,但我更喜欢那个憨厚型的理工男。”
我出国之前,撮合他们见了面。经过半年的了解相处,两位老人彼此感到十分投缘,就领了结婚证。此后继父搬进了母亲的住处,他俩相亲相爱形影不离。
一年以后我回国,看到妈妈恢复了活力,双颊泛红、笑语盈盈。而继父整个人也鲜亮起来,衣服整洁笔挺,步伐坚实有力,看起来精神抖擞,颇显自信。妈妈常夸继父忠厚实在,虽说学的是理工,但文学底蕴扎实,不愧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而继父则常夸我妈天资聪颖、热情率真、正直善良……
如今,妈妈再婚已5年了,她和继父彼此都十分珍惜这份迟到的爱情。他们经常询问彼此,需要为对方做什么,在互相照顾的过程中,婚姻也愈来愈有活力。
妈妈把家里收拾得温馨干净,把继父养得红光满面,而继父平日有空就陪妈妈听音乐,经常规划“一次外地旅游”这样的事情。到公园散步是他们的共同爱好,他们偶有争吵,就去公园走一走,遇台阶他紧握妈妈的手,轻声叮嘱。他们将不同的见解、才华、能力以及经验等带入婚姻中,形成一种共同协力的关系,可谓是一段互补互助的婚姻。
妈妈开启了新的婚姻幸福之路,有了一段幸福的晚年时光。她主动选择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选择,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了。这件事也在提醒我,儿女回馈父母,不单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
◎文/陈红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