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爱吃野味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野味
  • 发布时间:2017-06-13 11:27

  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不是留给人吃的。

  少时看武侠小说,觉得“野味”是世间最美的食物。《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在终南山下打了只獐子,“松火轻爆,烤肉流香”,何等诗意旖旎。落难的侠客,再灰溜溜,打只黄羊兔子,上火烤将起来,立刻潇洒十足。

  现实生活里,这种随便捕猎的行为越来越少见。一方面野生动物常人难得一遇,更何况,獐子黄羊乃至俗名田鸡的虎纹蛙,至少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随便打杀是犯法的。

  不过,对野味的偏执追求,仍存续于不少地方。中国食客总数既多,有时这莫名的口腹之欲,竟能断送一个物种。比如前不久重现人们视野的穿山甲。人们突然发现,很多地方仍在偷偷食用的穿山甲,竟然都来自走私。中国土产穿山甲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十几年前还有百万只以上,而今,由于持续偷猎和栖息环境被破坏,已经近乎绝迹。

  为什么会有人那么喜欢吃野味?野味味道好吗?因为此前多年从事野生动物野外调查工作的关系,笔者也认识不少吃过野味的人。绝大多数野味,都不如寻常的一只家养鸡,要么纤维太粗,要么油脂过重,要么腥膻难掩。

  也有很多野味,被赋予“大补”一类功效。比如快被吃光的穿山甲,就有很多人认为,食用穿山甲是“大补”。这也是穿山甲在一些“上台面”的场合大受追捧的原因之一。稍微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都很容易弄清楚,大部分野生动物所谓“大补”的功能,就算在中医典籍中都没办法找到依据。

  更别说野味还普遍有病毒和寄生虫危险。2003年的SARS,其传播路径就与野生动物有关。2003年后的很多年里,野生动物的非法食用多少有些降温。对野生动物养殖的管理,也从那时开始更加严格起来。

  至于寄生虫,通常热烹制过程能大大降低病毒与寄生虫感染的几率,但很难杜绝。因食用野生动物感染寄生虫的案例,也屡见报端。

  味道不怎么样,“大补”只是传说,且有寄生虫和病毒风险,为什么到今天还有人对野味趋之若鹜,成为隐秘或张扬的时髦?

  在过去某一段时间里,国人都没有摆脱食物的匮乏,包括今天仍在壮年的很多人,都有饥饿的童年体验,尤其是蛋白质匮乏。在历史上,对野生动物的捕猎,成为人们补充优质动物性蛋白质的重要途径。

  毫无疑问,在上述历史中,同样伴随着医疗服务缺乏的记忆。这种缺乏,一方面会造成对“滋补食疗”的强烈想象欲求,另一方面,把野味视为“补药”,它对“饥饿”这种“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是惊人的。

  今天,人们早已不必恐惧饥饿,医疗条件也已不可同日而语。按道理,以上对野味的原初需求,便当不复存在。但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很难改变,很多对以往行为和记忆合理化的解释,仍顽强地存续下来,其中就包括对野味味道的美化,以及对其医疗滋补功能的想象。这些惯性思维,再加上一些炫耀心理,助推了食用野味“需求”的延绵不绝。

  当下,与食用野生动物相关的科学普及,与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的约束,都有助于降低野味“需求”。长期来看,年轻一代自幼没有与饥饿或医疗缺少相对应的心理暗示,当他们长大成人,野味偏好即使有,也只会是极为小众的怪癖。只希望到那时,很多舌尖上的野生动物,还没有被吃得断了血脉。(支点杂志2017年3月刊)

  宋金波(专栏作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