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嘲笑背诗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13 11:27

  不要把背诗理解得太肤浅,也不要把审美想象得太高深。

  因为央视一档《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古典诗词再度火了。一个叫武亦姝、有着古典美的上海女中学生,能够背诵古典诗词2000多首,给“诗词热”又加了一把火。但有人开始嘲笑《中国诗词大会》嘉宾只会死记硬背,说这是他们不懂诗甚至没文化的表现。

  按照一些批评者的意思,有文化的表现应当是自己能写旧体诗,而且高于“老干体”,达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度;其次是懂得古典诗词从形式到意境的美。他们的论据是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现在还有旧体诗创作大赛,甚至日本也有“全日本汉诗联盟”组织,有“汉诗教室”教日本人研习汉诗。这就给我们确立了有深度、有内涵的标尺。

  这样的批评意见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是求全责备。如果自己对古典诗词提不起兴趣,看见别人能背2000多首,却要以最高标准衡量,并加以不屑或嘲笑,这恐怕有点“小人之心”。

  要求今天的中国人写古体诗本身就不切实际。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言开篇即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都是内行人说的内行话。

  古典诗词是一种生活方式,写古体诗词是那种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清代八旗子弟游手好闲、沉溺于看戏,催生了京剧的诞生及其辉煌。现在想重现京剧辉煌,已不可能。传统山水画表达了古代士大夫的出世理想,一旦士大夫传统成为历史陈迹,传统山水画的辉煌也就成为过去。古典诗词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生活趣味,还体现了古代社会认可的价值。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里讲得很清楚,写诗是古人扬名、进仕、升官的敲门砖。

  李白的诗文写得好,并非仅仅是才华外露,也不是单单个人兴趣使然,还是因为写诗作文有用。打开《李太白全集》,可以找出很多写给公卿盼引荐、求提携的诗文,最有名的一篇叫《上韩荆州书》,可见李白的才华是满足相应的社会需求的。世易时移,当古代生活方式已经远去,写好旧体诗既无必要,亦无可能。

  有些人不能准确理解“古典诗词”概念的真正含义,以为古典诗词就是1919年前的旧体诗词,其实不然。古典诗词固然是古代的诗词,但所谓古典也指它的经典性、典范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冯天瑜先生有一个“中华元典”理论,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批文化典籍,包括《老子》《论语》《孟子》等,构成中华文化的源头。一旦传统定型,再想写出元典、经典就难了。

  今天,唐诗宋词就是用来背诵和欣赏的。背诵是一种审美活动,跟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能契合。我们看电影、听音乐,很少有人质疑大众这方面的理解能力。难道我们非得自己拍电影、作曲,才有资格看电影、听音乐吗?

  蒋勋说,“美”不是知识,“美”是一种存在的真实。不要把背诗理解得太肤浅,也不要把审美想象得太高深。背诗的人毋需懂得“诗三百”的古代吟诵之法,未必能够穷尽古典诗词的形式之妙,但背诗说明他们心有灵犀、心有戚戚,这就够了。孔子整理过《诗经》,却没有写过诗,但我们不能以此贬低孔子。孔子肯定懂诗。(支点杂志2017年3月刊)

  杨于泽(媒体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