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一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上海,世博会,四海一家,理念
  • 发布时间:2010-12-07 13:48
  历时六个月的上海世博会,即将落下大幕。“四海一家”的盛会虽暂告段落,但“四海一家”的理念,却早已深入人心。

  2200多年前,周朝战国末期,荀况有言“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这是对“四海一家”最初的定义。

  1985年,迈克尔·杰克逊与莱昂纳尔·里奇共谱一曲《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旨在声援非洲饥民。由45位歌星联合演唱,140多个国家现场直播,世界各地8000多个电台同步播放,震撼了全球亿万人的心。

  2001年,IBM在讲“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其对于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优越感在这四个字中表露无遗。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至今,世界博览会已经走过159年的历程。无论世界怎样变迁,每一届世博会总能给人以惊喜,诞生经典。

  “维也纳热闹极了……虽然政府规定需要购票排号入场,但最后几乎所有参观者都免费进入金色大厅,人群是那样浩浩荡荡。”——这是一位奥地利妇女在日记中描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情景。

  那一年,约翰·斯特劳斯亲自指挥的《蓝色多瑙河》在多瑙河畔奏响,优美的旋律一扫普奥战争结束后笼罩人们心间的阴霾,带来了和平安宁的畅想。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第一次正式参展世博会。

  20世纪初以前,世博会一直在传播“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创造无限”的理念,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有新奇产品展现,反映出人们对科技进步的渴求永远没有止境。

  然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看到科技不仅带来进步,也带来了战争和苦难。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催生了比炮弹更厉害的导弹;原子能还没来得及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就以极为恐怖的杀人威力让人不寒而栗。在这一时期,科技犹如一柄“双刃剑”,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善与恶、爱与恨、美与丑的对立统一。

  自1970年至今,全球化态势日趋明显,世博会的目光围绕着“和谐”、“能源”、“发展”三大主题,开始更多地重视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民族间的和平、国家间的平等。

  上海世博会上,世界浓缩展现,一个个“隐蔽”在大国间的“小城市”,此时他们来到这里,自豪地向全世界问候,这也就是世博的魅力所在。

  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执著地用他那口还不流利的汉语致辞,赢得了满场喝彩。

  华人音乐家谭盾和美国作曲家昆西·琼斯联袂创作了英文主题曲《Better City,Better Life》,颇具意味。

  一个半世纪以来,世博会纪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旅程,而进步的力量即来自全球各民族的合力。无“世”何以成“博”?不同国家、不同主题的场馆交相辉映;国别不同,肤色各异,却“四海一家”。

  恰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曾写到的,“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国的墙隔成片段;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