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二次垄断应打破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信,垄断,打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07 14:13
中国电信一旦切断其他竞争对手与原合作伙伴的网络生命线,中国互联网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垄断格局,中国将一夜之间回到电信改革打破垄断之前。
近日,一场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接入史上最惨烈“大清洗”的事件,引发了各地互联网空前震荡,成千上万互联网用户,面临退网,乱作一团,纷纷以投拆、拒绝缴费等形式表示不满。中国互联网本来发展得好好的,刚以4亿网民超过美国总人口,正欣欣向荣发展,此刻谁在人为制造不稳定因素?
震源是中国电信。2010年8月,中国电信下发内部文件,要求各省公司对高带宽和专线接入进行清理,除骨干核心正常互联互通点外,清理所有其他运营商和互联单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它的含义是切断竞争对手的网络生命线。
此举之所以产生了始料未及的强烈反响,是因为中国60%的宽带接入用户、65%的内容资源及主要国际出口带宽都集中在中国电信手中,网间互联总流量中有83%流经中国电信网络,中国电信一旦切断其他竞争对手与原合作伙伴的网络生命线,中国互联网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垄断格局。中国将一夜之间回到电信改革打破垄断之前。
过去语音业务是主要业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业务成为新的主要业务。人们蓦然发现,电信改革打破了电信垄断,但没有打破互联网垄断,打破了话音管道垄断,但遗漏了数据管道垄断。如果把基于话音联接的垄断称为一次垄断,那么基于数据的互联网接入就是二次垄断。从这一事件,人们看到打破电信二次垄断的必要性。
具体分析中国电信这一举动,引起的冲击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冲击国家三网融合大局。具体表现为损害三网融合中的其它国有企业,主要是广电、中国移动(铁通)等。人们此时回忆起,在争夺三网融合主导权时,广电方面曾长达数月,万炮齐轰电信运营商低俗内容问题。当时电信运营商以清理管道积极“响应”,许多人曾困惑不解管道与内容有什么关系,现在可以看清楚,中国电信以切断广电接入管道方式,在维护自己的利益。至于切断铁通接入管道,是电信自己捎带着打乱仗。当年各个部门要求在中国电信之外重复建设网络,就是无法互联互通造成的。
站在局外我们不能理解:各部门争权夺利,置国家三网融合大局于何处?过去我们批评广电,这次不得不批评中国电信。三网融合其他各方私下接入中国电信网络,虽然不符合过去的规定,但从三网融合大势看,却有其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就在于,技术融合导致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是三网融合的必然;而削足适履则合法不合理。如果中国电信坚持不共享接入资源,势必加大国家打破二次垄断的决心,宁可把接入资源拿出来大家共享,也不能再搞网络重复建设。
二是冲击市场竞争格局。具体表现为损害民营互联网企业,主要是作为合作伙伴的接入服务商、数据服务商,包括中国电信内部员工(电信三产)。有业界专家分析,此间,像电信通(鹏博士)、网宿科技这样的上市企业,业务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包括正在申请境外上市的蓝汛科技,也将受此影响。我解读此举的意图是集中权力,加强垄断。当话音业务中心地位不再之后,中国电信重新审视和评价互联网接入作为数据时代核心业务的地位,为维护自己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不惜“灭”掉上下游合作伙伴甚至“家臣”,重新走上高度集权垄断之路。
但这是有害的。中国电信此举引发民营互联网基础服务商的普遍惊慌,冲击了互联网接入服务领域经长期博弈已形成的市场竞争格局。穿透流量接入是客观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自发形成的秩序,其价格也反映着实际的市场供求关系,这种机制是历史形成的,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硬要凭借垄断权力收回这部分资源,将竞争性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倒退为垄断配置资源的机制,不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如果宁可空着也不给别人用,则是损人不利己。
从产业链格局来看,中国电信此举是否利己,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闹不好就会算错帐。取缔穿透流量接入业务,将极大提高民营管道服务商和基础数据服务商的经营成本,间接损害互联网增值业务。民营管道服务商和基础数据服务商是中国电信与增值服务商之间的二传手,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育出来的互联网服务业务与增值业务,对中国电信的互联网基础业务,本是一种合作共赢关系。为增值业务提供的服务越好,增值业务越红火,运营商基础业务的利益来源就越广泛。中国电信做互联网增值业务(如“互联星空”)的许多失败例子说明,越俎代庖,超范围包打全业务天下,算总账,还不如在产业链上分工合作。这不是偶然的。为此,将民营企业视为合作伙伴,比视为竞争对手,更加有利于中国电信本身的全局和长远利益。
清理内部穿透流量接入业务,损害自己的“税基”,对中国电信本身来说,属于短期行为。它的实际效果,很可能是损增值业务以补基础业务,且降低基础业务服务水平(因为效率不同),反而使利润来源业务萎缩,是杀鸡取蛋的行为,对自己长远利益不利。
其实,互联网垄断并非运营商的必然选择,中国移动的开放战略就与之适成对照,国外运营商及主流移动互联网服务商也没有这样做的,说明中国电信还有其它方式可以选择。
回到垄断是中国电信的一厢情愿,它不反映电信改革中的国家意志。电信运营商在话音业务时代不能维持垄断,在数据业务时代就更不可能实现这种垄断。如果中国电信不能适可而止,而坚持走向互联网接入垄断。中国人人都有义务“帮助”他打破二次垄断。
三是冲击民生。具体表现为损害消费者利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网民没有招谁惹谁,这次无端成为受害者。一旦全面清理穿透流量接入成为现实,由于价格之间存在十倍差距(按通过国家交换中心节点互联计算),这部分网民的上网成本就会倍增。
中国互联网现在用户超过4亿,许多人已离不开互联网,突然之间提高上网成本,势必对民生造成巨大冲击。
中国电信作为中央企业要讲社会责任。现在网民这样乱哄哄地到处投拆、退网,看起来羞辱的是中国电信的竞争对手,中国电信也因此可以获得不菲的经济利益,但从消费者权益和社会稳定角度看,中国电信是否尽到应尽的经济和社会责任了呢?值得反思。
将三个冲击方向归一,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中国电信的二次垄断。
中国电信在互联网接入上垄断的证据就是网间结算价格:通过国家交换中心节点互联,其他网络以1000元/月/M的价格结算;与中国电信或联通直接接入,协商费用在100万元/G/月至25万~42万元/G/月。它显示了所谓“穿透”问题的利益实质,穿透就是在双轨价格之间寻求差价。之所以能产生出巨大差价,就是因为中国电信垄断了互联网接入。这种垄断造成的支配地位,一旦被滥用,就可以造成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这是问题的实质。
中国电信如果打算真的进行下去,应该深思。
……
近日,一场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接入史上最惨烈“大清洗”的事件,引发了各地互联网空前震荡,成千上万互联网用户,面临退网,乱作一团,纷纷以投拆、拒绝缴费等形式表示不满。中国互联网本来发展得好好的,刚以4亿网民超过美国总人口,正欣欣向荣发展,此刻谁在人为制造不稳定因素?
震源是中国电信。2010年8月,中国电信下发内部文件,要求各省公司对高带宽和专线接入进行清理,除骨干核心正常互联互通点外,清理所有其他运营商和互联单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它的含义是切断竞争对手的网络生命线。
此举之所以产生了始料未及的强烈反响,是因为中国60%的宽带接入用户、65%的内容资源及主要国际出口带宽都集中在中国电信手中,网间互联总流量中有83%流经中国电信网络,中国电信一旦切断其他竞争对手与原合作伙伴的网络生命线,中国互联网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垄断格局。中国将一夜之间回到电信改革打破垄断之前。
过去语音业务是主要业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业务成为新的主要业务。人们蓦然发现,电信改革打破了电信垄断,但没有打破互联网垄断,打破了话音管道垄断,但遗漏了数据管道垄断。如果把基于话音联接的垄断称为一次垄断,那么基于数据的互联网接入就是二次垄断。从这一事件,人们看到打破电信二次垄断的必要性。
具体分析中国电信这一举动,引起的冲击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冲击国家三网融合大局。具体表现为损害三网融合中的其它国有企业,主要是广电、中国移动(铁通)等。人们此时回忆起,在争夺三网融合主导权时,广电方面曾长达数月,万炮齐轰电信运营商低俗内容问题。当时电信运营商以清理管道积极“响应”,许多人曾困惑不解管道与内容有什么关系,现在可以看清楚,中国电信以切断广电接入管道方式,在维护自己的利益。至于切断铁通接入管道,是电信自己捎带着打乱仗。当年各个部门要求在中国电信之外重复建设网络,就是无法互联互通造成的。
站在局外我们不能理解:各部门争权夺利,置国家三网融合大局于何处?过去我们批评广电,这次不得不批评中国电信。三网融合其他各方私下接入中国电信网络,虽然不符合过去的规定,但从三网融合大势看,却有其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就在于,技术融合导致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是三网融合的必然;而削足适履则合法不合理。如果中国电信坚持不共享接入资源,势必加大国家打破二次垄断的决心,宁可把接入资源拿出来大家共享,也不能再搞网络重复建设。
二是冲击市场竞争格局。具体表现为损害民营互联网企业,主要是作为合作伙伴的接入服务商、数据服务商,包括中国电信内部员工(电信三产)。有业界专家分析,此间,像电信通(鹏博士)、网宿科技这样的上市企业,业务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包括正在申请境外上市的蓝汛科技,也将受此影响。我解读此举的意图是集中权力,加强垄断。当话音业务中心地位不再之后,中国电信重新审视和评价互联网接入作为数据时代核心业务的地位,为维护自己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不惜“灭”掉上下游合作伙伴甚至“家臣”,重新走上高度集权垄断之路。
但这是有害的。中国电信此举引发民营互联网基础服务商的普遍惊慌,冲击了互联网接入服务领域经长期博弈已形成的市场竞争格局。穿透流量接入是客观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自发形成的秩序,其价格也反映着实际的市场供求关系,这种机制是历史形成的,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硬要凭借垄断权力收回这部分资源,将竞争性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倒退为垄断配置资源的机制,不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如果宁可空着也不给别人用,则是损人不利己。
从产业链格局来看,中国电信此举是否利己,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闹不好就会算错帐。取缔穿透流量接入业务,将极大提高民营管道服务商和基础数据服务商的经营成本,间接损害互联网增值业务。民营管道服务商和基础数据服务商是中国电信与增值服务商之间的二传手,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育出来的互联网服务业务与增值业务,对中国电信的互联网基础业务,本是一种合作共赢关系。为增值业务提供的服务越好,增值业务越红火,运营商基础业务的利益来源就越广泛。中国电信做互联网增值业务(如“互联星空”)的许多失败例子说明,越俎代庖,超范围包打全业务天下,算总账,还不如在产业链上分工合作。这不是偶然的。为此,将民营企业视为合作伙伴,比视为竞争对手,更加有利于中国电信本身的全局和长远利益。
清理内部穿透流量接入业务,损害自己的“税基”,对中国电信本身来说,属于短期行为。它的实际效果,很可能是损增值业务以补基础业务,且降低基础业务服务水平(因为效率不同),反而使利润来源业务萎缩,是杀鸡取蛋的行为,对自己长远利益不利。
其实,互联网垄断并非运营商的必然选择,中国移动的开放战略就与之适成对照,国外运营商及主流移动互联网服务商也没有这样做的,说明中国电信还有其它方式可以选择。
回到垄断是中国电信的一厢情愿,它不反映电信改革中的国家意志。电信运营商在话音业务时代不能维持垄断,在数据业务时代就更不可能实现这种垄断。如果中国电信不能适可而止,而坚持走向互联网接入垄断。中国人人都有义务“帮助”他打破二次垄断。
三是冲击民生。具体表现为损害消费者利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网民没有招谁惹谁,这次无端成为受害者。一旦全面清理穿透流量接入成为现实,由于价格之间存在十倍差距(按通过国家交换中心节点互联计算),这部分网民的上网成本就会倍增。
中国互联网现在用户超过4亿,许多人已离不开互联网,突然之间提高上网成本,势必对民生造成巨大冲击。
中国电信作为中央企业要讲社会责任。现在网民这样乱哄哄地到处投拆、退网,看起来羞辱的是中国电信的竞争对手,中国电信也因此可以获得不菲的经济利益,但从消费者权益和社会稳定角度看,中国电信是否尽到应尽的经济和社会责任了呢?值得反思。
将三个冲击方向归一,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中国电信的二次垄断。
中国电信在互联网接入上垄断的证据就是网间结算价格:通过国家交换中心节点互联,其他网络以1000元/月/M的价格结算;与中国电信或联通直接接入,协商费用在100万元/G/月至25万~42万元/G/月。它显示了所谓“穿透”问题的利益实质,穿透就是在双轨价格之间寻求差价。之所以能产生出巨大差价,就是因为中国电信垄断了互联网接入。这种垄断造成的支配地位,一旦被滥用,就可以造成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这是问题的实质。
中国电信如果打算真的进行下去,应该深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