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城市,生活,美好
  • 发布时间:2010-12-07 14:09
  我们有理由相信,世博会虽然即将结束,但是人们会将对于城市的生活理念践行到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居住在美好的城市里,不过这一切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地努力。

  本刊记者 吴倩 别坤

  从工业文明到城市文明

  自5000年前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诞生,它便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冀和抱负。100多年前,中国现代意义的城市在上海出现,几乎同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追寻“城市梦”的过程中也开始了“世博梦”。无论是清末工商巨擘郑观应,还是大思想家梁启超、小说家吴趼人都大胆预言在上海举办“大博览会”,本质上折射了人们对工业化潮流下城市文明的憧憬与追寻。

  “世博梦”源于世博会的影响。作为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国际盛会,几乎所有重要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传递到全世界。在那里,人类第一次展示了电、火车、留声机、电话和印刷机,几乎所有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通过世博会广泛应用于社会,并推动了世界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积淀,世博会历久而弥新。不过,今天的世界早远离了工业革命的时代,呼吸工业文明长大的世博会,已撇开工业展览模式,展示了另外一种思路。技术发明仍受到重视,但已不再是世博会的首要课题,它更重视人类文明的深度思考,关注城市资源和环境、和平与发展等问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世博会诞生15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的“城市”主题,也成为世博会之后开启城市文明的新起点。

  “城市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如果上海能对新世纪城市发展提出新主张,把应对城市化的办法和前景呈现在世界面前,一定会受到欢迎。”国际展览局主席吉尔斯·诺盖斯在中国申博之初时强调。

  上海世博所展示的新的城市文明包括:“城市时代”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城市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理解;交流和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以及民众对城市发展良性模式的认识。

  透过一座座展馆,上海世博会映射的世界城市文明影像。“城市·生命”、“城市·人”、“城市·地球”,在城市的宏大背景下,上海世博会激发了全世界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思,为城市文明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在上海世博会核心展馆——主题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黑暗中,穹顶上的“星星”慢慢闪亮,那是荒原上最早出现的人类村落;“星星”由小变大、由少变多,成为一个个城镇;“繁星”闪烁,那是城市在不加节制地急剧扩张;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干涸,大片的“沙漠黄”分外刺眼;工厂排放,温室效应,又将地球“烧”成了可怕的红褐色;最终,通过绿色能源、污水和垃圾治理,一个全新的城市重回人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强调的是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折射了从“城市化”走向“城市世纪”的人类城市文明演进轨迹。在世博会之后,未来的城市里,城市文明将如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所说,融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于一体,突出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硬件设施要“世界一流”,环保也要“一流”,同时还要重视对知识、情意与理念的把握。

  而这,恰是上海世博会能够留予人类最宝贵的“馈赠”。

  从和谐城市到宜居城市

  “楼房再高,道路再长,城市设施再好都不足以表达和谐城市的全部。更好的生活,不仅是个人的财富和健康,而是一个社会的财富和健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在10月6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收官之作“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论坛上说。

  此时距上海世博会闭幕还有25天。

  他们讨论的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我们的城市。

  在全球各地,在享受城市发展馈赠的同时,城市的居民也承受着不同阶段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问题和困扰。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减少、废弃物越来越多、人口增长过快、住房日益困难。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失调、人与城市设施建设关系失调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挑战。

  一个宜居的城市,必然包含了人和自然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让人感到舒服”,“有干净的水和空气,能轻易接近绿地”、“婴儿车能够上街”、“有多种交通模式”、“对所有人开放”、“尊重历史,尊重后代”,这是与会专家对“宜居城市”给出的描述。

  马云认为宜居城市要让每个居民、员工有归属感。他说是杭州“舒服”的生活、工作环境成就了自己。“十年内,我在杭州‘生’了三个‘孩子’——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城市就像家一样,你对家有信心,就乐意多‘生’几个‘孩子’。”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荣誉教授约翰·弗里德曼认为宜居环境需要从一个有归属感的社区开始。一个优质社区应该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有一个或多个集会和社交场所,有促进社会和人文氛围的硬件环境,并被生活其中的人所珍惜。“这个被珍惜的特质不会被载入史书,它只是每个城市无形历史的一部分,珍藏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就像马云所说,“回到杭州,一闻到桂花香,就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

  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通用标准的城市化率,已不足以全面反映幸福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础前提和条件,也不足以充分反映城市化质量尤其是城镇化对生活的影响。“和谐”、“宜居”已成为世博会后城市发展的重要宗旨和主要目标,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内容和持久力,并与城市前景深刻紧密联系在一起。和谐的城市本质上是指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和谐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就在于为居民提供宜居的生活。

  城市规划专家王振亮博士认为,城市是人们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生存载体和精神寓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平衡、友好相处,应是城市建设与发展永恒的追求。”

  和谐和宜居,是对城市生活幸福感的描述。只有以人为本,根据人的需要和感受发展城市,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城市的和谐和宜居。上海世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已经唤发起民众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智慧和激情,也必将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但是如何建设和谐城市和宜居城市,也许,这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宜居城市”,在后世博时代,人们向往的是更自然的空间、更绿色的环境、更友爱的氛围和更低碳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和谐和宜居的全部含义。

  从绿色城市到智能城市

  绿色、低碳、高效,这不仅仅是绿色城市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也是实现智能城市的基本方式。上海世博会中,从环保的RFID门票到智能电网在世博园区的大范围应用,绿色科技真实具体地行进在世博园、也行进在城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在世博园以“智能互联生活”为主题的思科馆中,巨大的弧形信息墙已经向参观者展示了城市的方方面面将如何通过先进的网络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短片可以被看做是物联网的蓝景展示。在未来,超级数据中心将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大脑,而企业级数据中心将成为类似人体的神经元,通过各级数据中心的协同运行,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连接。从此,人类的生活将不受时空限制,凭借相互连接的数据中心,人类的生活将更高效、更便捷、更舒适。

  施耐德电气旗下APC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关键电源与制冷服务提供商,为思科馆提供了InfraStruXure英飞集成系统,全面支持思科的“智能+互联生活”计划。据悉,APC的方案可以降低30%的城市能耗成本。施耐德电气全球副总裁兼APC大中华区总裁邱成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各类信息的中枢,数据中心对于信息系统的保护已经从单纯对计算机硬件的保护,转向对网络上产生、传送和存储的数据进行保护。”保护,仅有软件商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官员表示,智能电网是建设未来绿色高效城市的重要基础。

  如果说传感网络是绿色城市的基壤,那么智能电网是可算是蔓延于城市花园的水。与传统电网比较,智能电网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经济,将无缝地容许各种不同类型的发电和储能系统接入系统,各种不同容量的发电和储能在所有的电压等级上都可以互联,包括分布式电源如光伏发电、风电、先进的电池系统、即插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

  在城市的智能电网中,大型集中式发电厂包括环境友好型电源,如风电和大型太阳能电厂和先进的核电厂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强输电系统的建设使这些大型电厂仍然能够远距离输送电力。同时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一方面减少对外来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特别是对应对战争和恐怖袭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城市发展正经历着传统的“绿色”向“智能绿色”的转变。人们对传统绿色的追求,会推动智能科技的发展;而智能城市,也将成为绿色城市实现的最佳路径。在未来生活中,智能化系统将为人们打造高效、便捷的工作条件、安全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广为传诵的名言咏叹出了世博会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力,而本届上海世博会的“城市”主题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城市的看法,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如是说。我们有理由相信,世博会虽然即将结束,但是人们会将对于城市的生活理念践行到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居住在美好的城市里,不过这一切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地努力,正像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所说的,“城市也是一个生命体,只有受到尊严和爱的城市才会回馈人类美好的生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