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家关心后现代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企业家,关心,后现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07 15:05
深圳的一批企业家托人找我讲一讲后现代经济。最初,我以时间不合适为由,婉言谢绝了。没想到,过了段时间,这批企业家又辗转通过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再次请我,一定要去讲一讲后现代这个题目。盛情难却,我去深圳给他们讲了一次,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令我惊奇的是,后现代这个题目,对一般学者来说,都是虚得不能再虚的题目。我只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对最前卫的听众讲过两次。为什么以务实著称的广东企业家,会对这样一个学术性很强的题目,表现出这么浓厚的兴趣呢?
原来,深圳一大批搞电子商务的企业家,为了回避同质竞争的价格战,不约而同转向了相反的方向——个性化。他们有个性化方面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成果,为此还举办了广东第一次个性化产品展销会。有了实践,又凑到一起,自然希望交流。为了探讨如何搞个性化,他们自发地组织学习,却发现找不到一个老师能讲个性化经济,更不用说网络个性化。因为我写了《后现代经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一书,于是他们自然找到我。这就是事情的原委。
真也难怪。经济学是从来不谈个性化的。任何经济学辞典都不曾收录过“个性化”这个词。简言之,经济学家作为个人,可能听说过个性化这个词;但作为经济学的人格化代表,从来没听说过个性化。因为经济学不允许他们听说这个词。一听说个性化,经济学就完蛋了。因为个性化的意思,就是效率不经济。效率的意思,就是个性化不经济。经济学只知道靠效率、靠“中国制造”赚钱,怎么会知道广东企业家会用个性化,赚更多的钱呢?经济学之脱离实际,脱离企业家的实战,由此可见一斑。
与深圳企业家相处的几个小时,我意外地找到了在学者身上找不到的深深的共鸣。我给他们讲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的价值定义“价值是效用相对参照点的得失”,连学者理解起来都费劲的东西,这些企业家一下就懂了,因为深圳山寨机的模式他们十分熟悉;我讲十分抽象的鲍德里亚的交换理论,他们也一下就接受了。因为他们从腾讯的“基础业务免费+增值业务收费”中,迅速理解了“象征交换(礼品交换)+商品交换”双边模式的真谛。
事实上,我与企业家们的想法,在第一页PPT“后现代经济解决什么问题”中,就一下拉近了。我说,后现代经济没有什么神秘的,后现代经济就是个性化经济(碎片化即个性化),讲的就是如何从降价竞争,转向提价竞争;从成本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到小批量多品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些是我日思夜想的问题,也是这些一线实战的企业家日思夜想的问题。
企业家关心后现代问题不是偶然的,他们不是出于学术的关心,而是生存的需要。他们在实践中,吃尽了同质化的、不讲个性化的现代性经济的苦,再也不想靠拼价格战为生;他们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大方向,去寻找真理,寻找光明。其中的先行者,像当年追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一样,开始追随新商业文明,并在个性化的实战中尝到甜头,自觉要求上升到理性高度认识新东西。我认为他们的觉悟,已不是闷坐书斋不闻窗外之事的学究可比。
我们一向秉持领先半步,发现未来的理念,愿与这样的CEO交朋友。而这样的CEO在中国涌现本身,就是我们的一种发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