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一场深夜尬聊:关于在尬点中求生存的《深夜食堂》
- 来源:娱乐·品味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深夜食堂,中国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7-14 15:17
“原版馋到崩溃,国版尬到反胃。”
“你们为什么要在广告片里植入剧情?”
“中国的深夜食堂,是大排档、路边推车和烧烤摊。”
——《深夜食堂》豆瓣短评
“我高一的时候看的漫画。”谢臻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本来很期待这次中国版《深夜食堂》,但是看了两集,广告植入太硬太尴尬了。还有就是我印象中的那个厨师,不是这样的暖男形象。”慕名前去观看中国版《深夜食堂》的观众不乏像谢臻这样的原著粉丝,还有自2009年开播的日本翻拍剧的粉丝,也有前面二者都没有看过,但是奔IP而来的观众。前三集之后,豆瓣六万网友2.3的评分创下了国内影视剧的新低,在第六集赵又廷主演的《马克的女儿》播出后,评分回升到2.4。不过,即便是赵又廷的“暴风演技”,目前也尚未扭转《深夜食堂》的整体口碑颓势。
2009年,由小林薰领衔主演的日本版《深夜食堂》,第一季豆瓣评分便高达9.2分。作为对比,中国版连小数点前后数字对调的分值都未达到。社交网络上如此狂欢式的吐槽奇观,已经很久没出现了。饱受烂片摧残的国内观众,心理防线不会轻易崩溃,这一次如潮恶评,又刷新了哪些底线?让我们来聊一聊尬点所在。
尬点一:本土化=场景平移?
对于影视剧作的翻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借鉴模仿类翻拍,即外部结构相似,但是故事剧情都是重新创作,如模仿《成长的烦恼》的《家有儿女》,翻拍《老友记》的《爱情公寓》;二是情节移植式翻拍,即故事情节相似,但是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有较大差异,如湖南卫视购买了墨西哥《丑女贝蒂》的版权,拍摄了《丑女无敌》;第三则是最低层次的复制照搬式翻拍,很多观众便将中国版《深夜食堂》归入了这一类。
在接受专访时,导演蔡岳勋对于“照搬日本版”的说法予以了否定,他表示版权是购自漫画,中国版和日本版电视剧没有关系,“场景、人物、设计、服装到衣服质料到菜式,花了四年时间经过了无数的设计。”但是即便抛开中国版《深夜食堂》与日本版的相似度问题,一些明显有悖于中国文化的设计,让观众觉得频频出戏。
在原著的第一个故事单元中,黑社会大哥龙哥在食堂里点了一份红香肠,老板将其切成了小章鱼的形状。在中国版中也沿用了这样的菜品,黄磊饰演的老板低沉着声音问:“要切成章鱼的形状吗?”,结果引来了网友的大量吐槽:“章鱼红香肠是日式便当中最常见的菜品,龙哥点它是为了怀念过去的味道,请问红香肠是中国哪个地方的特色美食?”
中国的演员演着日式的故事,这是《深夜食堂》的第一个水土不服。
本土化的问题还体现在角色身份的设置上。在原著中,来深夜食堂的主要是日本社会的边缘人物,如黑社会老大、变性人、脱衣舞女郎等等,旨在展现这些边缘人物的温情故事。在中国版中,这些人物变成了物流公司总经理、爱美的男人、俱乐部舞者等等。这样的身份设置,例如俱乐部一称,几乎与国内现实脱轨,谈何共鸣?
“中国的边缘人物,是被城管赶走的小摊贩、进城务工的大哥。”而深夜大排档,则属于加班的漂一族,撸串的兄弟,充饥的出租车司机……从目前的改编来看,中国版《深夜食堂》讲述的人物更像是剧组想象出来的社会层次,一如浮于现实之上的故事会。
尬点二:广告植入丧心病狂
中国版《深夜食堂》第一集播出后,“老坛酸菜牛肉面”的百度搜索指数达到了近一年来的巅峰水平——在第一集节目开始的15分钟左右,黄磊饰演的食堂老板对“泡面姐妹”提出了泡面+酸菜的建议,直接为统一老坛酸菜面插入了一句口播广告词。
而广告并没有戛然而止,从食堂老板煮泡面,到食客们吃完泡面,十几分钟的剧情都围绕着老坛酸菜牛肉面展开,并且在多处植入显眼的品牌广告。
在日本版中,喜欢打打闹闹的三姐妹是“茶泡饭三姐妹”,三人喜欢点不同口味的茶泡饭。而且在故事单元的最后,三姐妹尝试了对方喜欢的不同口味的茶泡饭,也成为了故事主题升华的一个展开点。
茶泡饭诚然不是中国的特色食物,但是将其“本土化”成泡面,也让人觉得比较牵强。观众的吐槽主要有两点:一、泡面作为方便食品,为什么要跑到深夜食堂这种居酒屋里吃?二、老板要用锅煮面,那为啥要买盒装的?钱多?这些不合情理的桥段,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广告的植入并没有与剧情契合,而是强行增添剧情为广告服务。
在第一集40分钟的时间里,近一半的赞助商就已登场,而且多以直接口播的方式进行植入,其密集程度让观众给出了“你们为什么要在广告片里植入剧情”的评价。
尬点三:价值观太陈旧
第一集中,“郝建”组合与“泡面姐妹”的斗嘴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同时也颇有不满。在这场可以说很蓄意制造的冲突情节中,“泡面姐妹”嘲笑两位做销售工作的男士没有客户,“郝建”则给芸小姐贴上了“女博士”“老处女”“没见过男人”等诸多标签。
在深夜食堂常碰面的人虽然彼此熟识,但是这样的攻击明显超出了“玩笑”的界限,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会出现此类情况。且不用说“老处女”这样的粗俗词语,特殊色彩的“女博士”等用语也带有陈旧的偏见,这让观众心中那个温暖的深夜食堂形象,打了很大折扣。
聊完这部剧的尬点所在,让人不由得思考:为什么这部翻拍剧无法得到中国群众的认同?
翻拍≠翻译,语境至关重要
翻拍剧的历史由来已久,从经典内地IP剧如《还珠格格》《西游记》,到如今的日韩剧《漂亮的李慧珍》《求婚大作战》,“翻拍”二字既是盔甲,也是筹码。
受众的对比心理&批判心理
由于影视剧的通俗特性,观众极易给出个人评判观点,而翻拍剧由于有原版作为参照,观众“批判”的情绪甚至会高于“评判”。被翻拍的作品往往有着极高的口碑,所以无论是对于期待翻拍剧能超越原版的观众,还是认为原版不可能被超越的死忠粉,翻拍的作品都较难取悦观众。虽然中国版《深夜食堂》是直接购买的漫画的版权,但是人们在评价时还是会将其与第一版翻拍的影视作品,也就是日本版电视剧《深夜食堂》相对比。在前者有9.2的高分光环下,差强人意的中国版自然收获了更为夸张的低分。
中国版《深夜食堂》不仅仅被拿来和日本版作比较,其剧中的不足之处还在其他国产剧中被对比批评。比如最受诟病的广告植入问题,就有网友提到了2013年的电视剧《龙门镖局》。《龙门镖局》颇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点便是其中间的广告,观众发现,广告也能以创意短剧的形式呈现,不仅没有让观众反感,反而为《龙门镖局》增加了诸多话题点。
如果说《龙门镖局》的短剧式广告有增添笑点的初衷,那么近两年,在插播广告被明令禁止的情况下,创意短剧形式的广告则打了擦边球,变成了中插广告的常态。例如去年由靳东、陈乔恩主演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中插广告便与当集剧情相关,但是往往又有形成反差的创意点。比如在古墓中王胖子被一个僵尸围堵,在中插的一款游戏的广告中,王胖子便与剧情呼应想“报复”僵尸,观众多会心一笑。
现在在《深夜食堂》每一集的片尾,都会有漫画版的烹饪教程,把广告统一安插在这个教程部分其实未尝不可。从《奇葩说》等综艺节目的广告风格来看,现在观众对创意广告的接受度并不低,“金主爸爸”的概念甚至是带褒义的,但是《深夜食堂》采用的强硬植入方式甚至超越了剧情需要,尬点扑面而来。
文化消费能力与翻拍质量的不平衡
“2.3分实在是过低了,那几万网友都是客观公允给分的吗?很多是跟着别人的差评去跟风的吧。”在早期的一片骂声之后,站在相对中立立场的质疑也被提了出来。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现代社会中物品和服务的消费不仅是对物质欲望或需求的满足,而是一个人的趣味或社会地位的象征。他指出,受制于特定趣味的消费实践不只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且提供了一种认同于各自地位和身份的方式和途径,就此而言,消费也就是社会格局、地位、身份等权利符号及结构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即创造社会等差序列“符号型暴力手段”。
这一方面解释了翻拍剧热潮的出现——当人们对境外作品进行品鉴时,往往能体现其更加高的欣赏水准,因此人们愿意拍翻拍剧。但是反过来,随着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很多观众也相当熟悉翻拍剧的原作品,翻拍剧几乎没有了“舶来品”的光环,而是成为了高文化消费观众的挑剔对象——这种挑剔,也伴随着一种优越感。
2.3的评分诚然带有观众极其强烈的情感色彩,但是因为优秀的翻拍作品也的确存在,观众此次的激烈反应未尝不可解读为一种抗议。2014年于中国上映的《十二公民》翻拍自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豆瓣十万网友给出了8.2的评分,给4分及以上的人数占到了80%。《十二怒汉》中,演员的精湛表现可圈可点,更重要的是本土化颇为成功,“文革”、“河南人”、“排外”等有着中国特色的故事均很好地融入了剧情。
最后的反思:好作品,还是好生意?
“众星云集”是《深夜食堂》的一个标签,原本当作重点宣传的点,却也引来了最多诟病。
由于整部作品以若干故事单元的形态呈现,因此起用了大量演员,而每个故事单元的主角都邀请了重要的演员明星担纲。但观戏过程中的那份“尴尬”,一方面有广告强行植入的原因,另一方面,“明星”和“演员”之间的距离也有着很大影响。近些年的国产剧中,天价酬金邀请的明星,最后却以“抠图”“替身”等方式完成拍摄,相关的口碑差评也是有目共睹。
“吴昕的演技让人尴尬得吃不下饭,赵又廷的戏份让人哭成狗。”《深夜食堂》的口碑过山车和演员的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吴昕因主持《快乐大本营》被观众所熟知,但在表演方面并未经过专业训练,这次却打了头阵出演了第一个故事单元。同时,吴昕在《深夜食堂》中表演的角色本身,又恰逢比较“做作”,观众的骂声自然铺天而至。
《深夜食堂》的口碑回升离不开赵又廷、张钧甯等演技过硬的专业演员,但是在预告的后续剧集中还有何炅等跨界参与的明星,惊喜还是出戏,仍不得而知。如果演员水平无法保证,那么对故事情节本身的感动程度,就要求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