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归来,他辞官作书生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挂职,刘小冰
  • 发布时间:2017-07-21 14:41

  7月7日,这是南京工业大学法学教授刘小冰在江苏淮安市中级法院挂职结束后的第一天。也是这一天,他卸任了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

  他在寓所整理好行装,来到淮安中级法院的办公室,与部分同事握手话别。中午,他把此前写好的挂职心迹稍作修改,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推送出去。

  “此去心志远,归来行囊空”

  从一年前的“双院长”变成如今的无官一身轻,刘小冰用“此去心志远,归来行囊空”10个字做了总结。

  “不理解的人以为有什么牢骚,其实不然。这确实是我的真切感悟,因为我有自己的解读。”刘小冰说。

  此前一年,顶着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头衔的刘小冰,被江苏省政法委、省教育厅联合选拔到淮安中级人民法院挂职副院长,为期一年。可出人意料的是,挂职期满后,刘小冰一并辞去了学校院长一职。

  把身上的“官衔”卸得这么干净,是“自己强烈要求的结果”。刘小冰说,他想让自己归于平静,“做一个精神自由的教授,专注于教书、看书、写书‘三书生活’。”

  回顾一年的学者挂职生涯,“两头跑”的刘小冰虽有疲惫之感,但难抑收获的欣喜,包括在分管的工作中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结交一批好友,收获了许多思想资源。此外,他也深入了解了司法运行的实际状况,体会到他们的辛劳、奉献、困苦,还有无奈。“司法绝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糟,因为一个良善的司法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

  赴淮安中院挂职的同时,刘小冰继续履行作为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的职责,开启“两头跑”工作模式。

  挂职首日,刘小冰的行程就安排满满,他的工作日记是这么记录的:

  上午9:10,开党组会。确定分管行政庭、环资庭、研究室,压力山大!

  上午9:30—11:10,找研究室主任谈工作。11:10—12:17,又找环资庭庭长继续谈……

  刘小冰是知名的法学教授,在宪法和行政法学等领域研究成果颇丰。对他而言,分管一个法院的行政庭、环资庭等实务法庭,与其研究领域是对路的。

  一年的挂职生活,用刘小冰的话来说,是“四天副院长,一天院长”:周一上午,给学生上课,下午赶到淮安中院上班,至周五上午开完法院办公会,下午回到南工大开法学院院务会议。

  可是,挂职除了带来奇妙的身份分割感,偶尔也会有时空错乱感,因为两头的事务免不了交织在一起。

  比如,法学院有时有紧急院务等着刘小冰处理,可他远在200多公里以外的淮安,来回2小时车程,分身乏术,只能干着急。

  “这一年下来,白头发多多了!”刘小冰说。

  教授和法官

  一件白色衬衫配一条红色领带,一身西服款式的法官制服,胸前佩戴法徽。

  工作时间,刘小冰身穿这身装束,出现在淮安中院6楼的办公室。办公室的旁边紧挨着好几个审判庭,几乎每天都有案件开庭。因此,“旁听庭审比当法学院院长更便利、频繁。”

  刘小冰回忆,他旁听的案件中印象最深的是,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校长花开功涉嫌受贿案。

  花开功,曾是刘小冰在江苏省委党校的学员。看着自己昔日的学员走上被告席,刘小冰十分痛心。他觉得,老师的幸福来自于学生的成功,但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廉洁和自律上的。

  作为分管环境资源庭的副院长,环境公益诉讼则是刘小冰参与和旁听最多的案件类型。

  其中,在一起公益组织诉矿山承包人污染环境案中,法官及院领导开会讨论案件时发现,矿山属于国有利益,挖矿污染的周边农民承包土地则属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而挖矿造成的空气污染及树木死亡,才属于公众利益。

  刘小冰认为,公益组织只能针对公益部分提起诉讼。因此,他从中提炼了一个研究课题:多元利益竞合下的环境公益诉讼。

  这个课题调研报告草稿撰稿人于四伟是刘小冰在淮安法院带的唯一一个弟子。

  于四伟说,刘小冰更看重与他的师徒情谊,而不太喜欢上下级的疏离感。一次不经意叫了句“刘院长”,还被刘小冰批评了一顿。在“刘老师”专业、系统指导下,他在一些课题研究中得以拨云见日。

  挂职一年,刘小冰在司法实践中,也获得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灵感。“管道打通了,以后研究课题还会源源不断涌来。”不过,遗憾还是有的。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想要亲自开庭审案的计划搁浅了。

  然而,对于法学教授与法官的关系,刘小冰挂职后有了新的认识。

  刘小冰说,理论界和实务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案件提出不同看法属正常现象。法官结合案情和法条做出判决,而法学教授则从法理、人性等角度发表意见,为了法治进步,质疑和讨论非常必要。但这两个职业最容易结成“法律共同体”,因为从理性要求上说,这两个职业都不是特别粗暴,都需要相当的专业,且都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

  专注做“教书匠”

  刘小冰将人生分为两个30年:工作的30年和退休的30年。前一个30年,“我们奋斗过、成功过,为后30年打下基础,但不是简单的延续。”

  55岁的刘小冰,还有5年就将退休。他觉得,“需要清清行囊、远离一点功名利禄的考量,平和心态”,这样才能做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知来者之可追”。

  “到了这个年纪,要做好‘后30年’的规划,比如陪陪家人、练练身体、写写东西、看看世界。”

  刘小冰讲起生活哲学滔滔不绝,身边被办公桌上的书本包围,桌上的相框里是一对学生的婚纱照,新人身后,刘小冰笔直地站着。桌后的墙上,贴着一连串刘小冰与往届学生的合影。动辄自称“教书匠”的他,将教书育人视为人生乐趣。

  刘小冰说,他从来不“放养”研究生,研究生阶段是成才的关键时期,所以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现在导师让研究生写检讨的已经很少了”,可他甚至还要求弟子当着所有同门研究生的面把检讨念一遍。

  一次,他将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任务。结果,负责人许丽君因为不敢过多“管”师姐,被罚写检讨:“没有起到团队负责人的作用,就算自己的任务做好了,等于还是没到位。以后到单位上,怎么带团队?!”

  许丽君,就是刘小冰桌上婚纱照中的新娘。由于从小失去父亲,她拜入刘小冰门下后,刘小冰把她视作女儿。在许丽君等学生的眼中,他是学业上的“严师”,却是生活中的“慈父”。

  卸任“双院长”后,刘小冰表示,将专注做个“教书匠”,把挂职获取的实务经验转化成教学计划,把司法实践中的成绩和问题,结合自己的思考,传授给学生。

  刘小冰还专门罗列了其“零院长”后的写作清单:1本杂文集、出齐10本法治中国悦读丛书和16本《南京工业大学法政文库》……

  虽辞去了职务,但刘小冰自认对未来的人生充满希望,也有了新的目标,正如他喜欢的诗中说道,“路途未完,行囊已空。你驱散了旅客的羞愧和困窘,使他在你仁慈的夜幕下,如花朵般焕发生机,在你慈爱的夜幕下苏醒。”

  文/邱海鸿 王莉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