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能否落地生根?

  不久前,就在共享单车迎来倒闭潮、共享充电宝也有些偃旗息鼓的味道之时,处于焦虑状态的投资人似乎发现了一个新的风口—无人便利店。而蹭着“新零售”热度的无人便利店项目,也陆续获得了融资。

  无人便利店似乎已成风口

  6月底,无人便利店企业“F5未来商店”对外宣布已完成由创新工场领投的3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此前,F5未来商店曾获得来自创大资本2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以及TCL创投的1000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仅过了两天,另外一家无人便利店企业“缤果盒子”也宣布完成由纪源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在此之前,饮品界老大“娃哈哈”就和研发无人零售店铺技术的深蓝科技签订一份“3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的Take Go无人便利店协议。随后,乳业大佬“伊利”也计划在2 000多个社区内推广和深兰科技合作推出的无人便利店。此外,7-11和罗森等传统便利店都有“无人服务”等尝试。

  而真正把无人便利店这把“火”点燃的,是阿里巴巴推出的无人超市“淘咖啡”,在淘宝造物节现场,人们为了体验这个新事物,至少得排队2小时才能进到“淘咖啡”店内。据悉,这是“阿里实验室”筹划已久的大招。

  而在国外,亚马逊已率先推出Amazon Go无人便利店,不过该项目因“某些技术故障”仍处在测试阶段。随后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宣布将开发能够自动扫描和包装商品的便利店收银机,同亚马逊一起“推动零售行业的无人化”。

  互联网巨头历来是风向标,从亚马逊的Amazon Go到阿里巴巴的“淘咖啡”,无人便利店似乎已成风口。

  这是不是一桩“好生意”?

  从表面上看,对比传统便利店,无人便利店有诸多优势:第一,无需雇佣营业员,只需要安排1~2个配送及补货员即可维护5~7家店,降低人力成本。第二,形式灵活、模式简单,容易大规模复制。第三,变现渠道更多,无人便利店的盈利渠道可以由营业收入、广告收益以及消费金融等方面构成,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那么,已经成为风口的无人便利店真的是一桩好生意吗?答案是,未必如此。

  首先,传统的便利店普遍开设在住宅区、写字楼等地区,对周边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消费喜好等更加熟悉,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而无人便利店不但缺少这样的“人文关怀”,还有当顾客找不到自己想买的商品时候,请问要向谁咨询?所以,无人便利店很难保证消费者的优质用户体验。

  其次,无人便利店内的商品不像传统便利店那般精细,同时商品品类不齐全,一般只有即时需求的商品,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需求。

  再次,回到前文提到的降低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方面这个议题上。虽然传统零售行业都在抱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但据7-11便利店的年报显示,目前7-11便利店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便利店,它的人工成本占整个营收额的1.8%,租金约为营收额的3%,两者加起来不到营收额的5%。可见,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的体量并不算大。而如果省去营业员等人工成本,需要人工服务的如店面保洁、货物摆放等工作就无法进行了,但是缺少了这些工作却又无法保证无人便利店的正常运营。这就是为什么缤果盒子获得高额融资和关注度之后,没几天就被爆出部分店铺“停运”的消息,虽然很大部分原因是高温天气所导致,但根本原因是无人值守的便利店内缺乏工作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路,还有些长

  无人便利店向消费者展示的最大愿景,是在店里停留的时间最短。而这样短的购买行为耗时内,也生成了用户体验淡化的困境,随后用户忠诚度下降不可避免,无人便利店的价值链条到此戛然而止。总而言之,当技术升级能够覆盖到用户体验的死角之后,最棘手的问题恰恰出自无人便利店的优势:用户停留时间太短,进一步挖掘用户价值的机会变小。后续的广告和推广等一系列业务开展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从目前看来,“来势凶猛”的无人便利店只能是说是一种模式创新,通过新兴技术,降低部分运营成本,同时解决线上和线下零售业的部分痛点,但不能说,这就代表了新零售的最佳形式。无人便利店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作为传统零售业的补充,无人便利店目前还不能取代前者,尤其是大型的线下超市。

  不过,即使无人便利店的市场前景依然扑朔迷离,但它出现的积极意义却很明显。一方面,无人便利店是线上支付、大数据和人像识别等技术进步到一个节点后的必然产物。反过来看,正如条形码技术的普及带动超市销售率的提高一样,无人便利店技术的升级,也将推动包括传统便利店在内的国内线下零售行业的系统升级,从而带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

  文/蜿蜒的河 图/SCCC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