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的二次创业,能撼动中国移动支付格局吗?

  前不久,苹果公司携手银联在中国开始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支付营销活动。然而此时,距离中国移动支付二维码应用已超三年。市场上满是对银联的质疑声音,这位曾今的巨无霸在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战中是否会因为“姗姗来迟”而“错失良机”?

  艰难突围

  放眼当下,银联面对的竞争压力着实不小。在支付方式上,中国的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线下高频小额支付的主流,银联主推的NFC支付则使用者寥寥。在竞争对手方面,支付宝和腾讯系(财付通,主要包括微信支付和QQ钱包)在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3.7%和39.51%,合计占领了93%的市场,而银联的市场份额却不足1%(来自易观智库今年第一季度数据)。

  在双寡头统领的稳定局面下,中国银联联合超过40家商业银行及京东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推出了优惠力度颇大的“62银联节”年中大促销,强势杀入战局。以银联“62银联节”年中大促销为例,银联方面披露的数据显示,在活动期间,银联二维码新增用户环比增长402%。从交易笔数看,承载了此次活动银联二维码交易笔数的四分之三,包括Apple Pay等各类手机Pay在内的NFC支付,日均交易笔数同比去年“62银联节”年中大促销活动增长308%。

  值得注意的是,银联并未披露相关比例的绝对基数。银联方面人士表示,虽然银联方面的增长比例颇高,但以市场份额的绝对值来看,仍然远远无法与两巨头相抗衡。

  不过,银联打响的这场自卫反击战也并不可小觑,或许只是帷幕的刚刚开启,其背后或许是这位支付行业“老大哥”痛定思痛的“二次创业”雄心。

  二次创业

  今年3月31日,银联总裁时文朝发布了2017年经营目标。银联表示,由于电子支付业务的缓慢增长,2017年银联的利润增长目标由43%下调到20%,也为自身改革留出空间。

  “总之,这个阶段的竞争是市场份额的竞争,一切策略的绸缪都要围绕着份额而开展。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时文朝于今年3月在成立银联十五周年的内部发文中也曾立下军令状,这与三个月之后的联合强势突围行动正相契合。

  不过,一位银联内部人士随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至今为止,银联并未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市场份额目标。十多年的特许经营权消失殆尽,移动市场的竞争白热化与质疑之声,让银联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压力之下,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反思与改革。

  “为什么资金实力、系统强度和风控能力都是最佳水准的传统金融机构,却不能在移动互联时代占得先机?”时文朝发文中向全体银联人发问并给出了答案:“原因在最后一百米上。”时文朝在邮件里写道:“当我们的视角从发卡、收单推进到真正的终端即持卡人、商户时,可以发现海量且高度离散的受众,他们使我们的客户面临着终端需求复杂而多变、机构之间协调成本高企、资源分散而力度薄弱,各机构关注和考核的重点不一,很难力出一孔和利出一孔,整个合作链找不到触及用户痛点的抓手,从而带来或(被)用户离弃的风险。”

  由此,银联内部全面进入“二次创业”。

  专为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统一品牌“银联云闪付”无疑是这一次“创业”的落地成果之一。银联在近年来不断为“云闪付”品牌进行增添改进。目前,“银联云闪付”已经囊括了三种基于“四方模式”下的支付方式—智能手机PAY(属于NFC近场支付的一种)、可穿戴设备支付以及二维码支付。

  四方vs.三方

  值得注意的是,银联所推出的支付产品虽然在终端上与支付宝、微信类似(支付宝曾在2014年左右推出NFC近场声波支付),但在商业模式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传统支付方式的核心是“四方模式”。在“四方模式”中,资金直接从发卡银行转入收单银行,不经过卡组织,资金流和支付信息流分离。作为卡组织的银联,其利益主要来源于特约商户交易手续费的分成、服务费。

  “三方模式”则是对原有“四方模式”的颠覆。在“三方模式”中,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过虚拟账户,成为一种“钱包”。

  用户通过银行账户向虚拟账户充值,然后再通过虚拟账户交易,银行丢失了交易信息,沦为资金通道,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则承担了支付和“本不应具备的”清算职能。

  业内看来,“三方模式”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在于其产业链短,不涉及银联、手机和银行的角色也已工具化,用户、商户和支付公司三方合作便可完成整个交易,生态圈简单。而四方模式方案则需要多方—银联、银行、用户、商户,甚至是与手机厂商之间的配合,生态圈复杂。

  但两种模式并非不可调和。比如今年7月银联与京东联合推出的“京东闪付”产品。

  该模式一方面没有像其他“滞留式钱包”类应用那样截断了银行、卡组织对商户和持卡人的信息交流,资金依然“从银行进、从银行出”,银行的基础地位没有被弱化。其次,既实现了银行间接与互联网机构“联姻”实现线上批量获客,也做大做强了电子银行的无卡快捷支付通道,也为“三方模式”和“四方模式”融合提供了大量可行的方案。

  二维码vs.NFC

  不仅在商业模式上有“四方”与“三方”的模式之争,从NFC支付占得先机,到二维码支付后来居上,整个移动支付行业在支付终端上也一直存在重大分歧。

  银联是NFC支付一方最大的拥趸。在银联看来,跟其他支付终端方式相比,NFC的受理网络无需联网支付,可避免因手机没有信号而无法支付的尴尬。此外,NFC模式进一步省去了手机解锁、打开APP和点击扫码等多个繁琐环节;更重要的是,通过NFC的银联支付标记(Token)替代银行卡号进行交易验证的技术,可降低卡号在信息存储、传输等环节中被泄漏的可能性,也更加安全。

  不过,NFC技术仍未完全成熟,较高的支付失败率和用户培养难度和成本,也让部分暂时新鲜感的用户逐渐放弃。并且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银联也错过了中国NFC发展最好的时间窗口,即使是后来与苹果、三星相继推出的ApplePay和SamsungPay,均败给了时间,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而诞生于银联实验室的二维码支付技术,却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在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巨头对用户习惯的培养之下,三年时间里就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最主流的支付方式。

  2017年,在市场竞争的裹挟中,银联不得不被迫加入“二维码”之战。虽然姗姗来迟,但相较于市场上其他二维码,银联二维码全球通用标准的符合度、安全性,以及服务的完备性上,都有着不小优势。

  据了解,在交易发起方面,首批支持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已经超过了40家,以京东、美团、大众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已向银联二维码开放入口;在交易受理方面,60多家机构已经支持银联标准二维码,约有266万商户已经开通银联标准二维码业务。

  然而,由于银联的盟友—40家商业银行各家银行的APP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二维码使用上给用户造成的困扰也不小。

  另外,今年3月31日上线的网联也对银联带来一定冲击,双方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未来,支付清算选择银联还是网联,谁能提供更优惠的费率、谁更便捷?都成为机构接入清算时考虑的重要条件。

  四方模式还是三方模式?二维码支付还是近场支付?选择银联还是网联?看重支付安全还是支付效率?摆在银联这位支付行业“老大哥”面前的这些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题,而是需要魄力、创新甚至是掌握平衡的开放性问答题。

  文/苗艺伟 图/Tiffnin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