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叔熊婶的面包坊在偏远的北京延庆郊区,吃过他们面包的人,都说那是初恋的味道。
年华老去,更要满怀期待
熊叔今年64岁,本名熊英杰,熊婶原名王桥英,比熊叔小3岁。退休前,熊叔熊婶都在央视工作,熊叔给一档古典乐节目写解说词,熊婶是资深制片人,《百家讲坛》的节目终审就是她。
熊婶是武汉大学毕业,毕业后进入央视。工作多年,熊婶的生活与工作大踏步向前,一直做到“央视十大著名制片人”。
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工作到退休,熊婶便可以过着精致的生活:频繁出国旅游,或在郊区买一栋舒适的别墅,不时邀朋友来把酒言欢,热闹而舒适。但这些熊叔熊婶都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不接地气。”
熊婶怀念简单而朴实的日子。50岁那年,熊婶向央视提出退休申请,她想回家过接地气的生活,但没有得到同意。不过,她主动退了央视为她安排的专车,从挤地铁和坐公交车开始,过回接地气的生活。熊叔也积极响应妻子,锁了车钥匙,办了公交卡。
年过半百的两口子,就这样每天一起挤地铁、坐公交上班。一年后,熊叔熊婶完全习惯了坐公交、地铁,也知道去哪买新鲜蔬果。熊婶马上又雀跃着计划自己多年来的小女人梦想:做面包。
她置办了做面包的器具,托朋友从乡下买来手工磨的面粉。熊叔照样支持了熊婶的爱好,不仅支持,还陪着做。
这是退休过渡期一段静谧美好的时光。两人吃完晚饭,看一会书,再一起散散步。回到家,面醒好了就做面包,没醒好就定好闹钟,先睡一会。有时,两人会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一早,两人照样精力满满地手牵手出门上班。
面包大叔和果酱大婶
2009年,熊叔熊婶在靠近八达岭的延庆郊区买了间小院落。
起初,这间院落是为儿子熊晓思准备的。那年,熊晓思大学毕业,考上了位于巴黎的法国蓝带厨艺学院,开始潜心学习西点蛋糕制作。
4年后,这里成了熊叔熊婶退休后的乐园。毕业后的熊晓思去了上海的一家法式面包坊,熊叔熊婶一合计,干脆自己开间面包坊算了。
这样的底气,一方面来自于时间的充裕,另一方面,家里的厨房已盛不下熊叔熊婶的烘焙梦想。
自从爱上烘焙后,熊叔熊婶越来越沉迷其中。他们成了儿子最忠实的学生,除了不断请教,每次儿子回北京,每天的任务就是试吃爸妈做的面包,并给出建议。在儿子的倾囊相授下,熊叔熊婶的烘焙技术突飞猛进。
与此相伴的,是角色的渐渐转变。最初是熊婶主理,熊叔帮忙。但打下手的熊叔,却帮着帮着一头栽进了烘焙料理的世界。他越钻研,越觉得有乐趣。“阵地”被抢,熊婶干脆放权给了熊叔,开始一心一意地做起了后勤,顺便转攻熬制果酱。
面包大叔和果酱大婶,珠联璧合,所以,在儿子推却延庆小院这份毕业礼物后,熊叔熊婶相视一笑:“面包大叔,果酱大婶,我们一起去打造间面包坊!”
城里车水马龙,雾霾沉沉;城外,熊叔和熊婶躲进小院,自成一统。
择一人白首,有一院到老
熊叔熊婶用最质朴的心,经营烘焙这份爱好。面粉来自大兴安岭黑土地,杂交黑麦,当地农民用石磨磨了,用粗布袋子封好运到北京。做面包的酵母也是天然黑麦,完全自然发酵。
周一、周二和面,周四早上到周五凌晨烤面包。周五一大早,快递上门,把熊叔熊婶早已打包好的面包取走。熊叔熊婶会特意留下一部分面包,去集市售卖。
几年下来,这处京郊的小院已经成了熊叔熊婶的小世界。熊婶永远是熊叔的VIP客户,每一次新鲜的面包从烤箱出炉,熊叔都会先喂熊婶品尝第一块。只要熊婶说好吃,他就觉得工夫没白费。
不做面包的时候,他们一起打理小院。熊婶喜欢花,小院里永远有花盛开;地里一年四季都长着蔬菜瓜果,旺季时吃不完,就邀请邻居、朋友到家里来,一起摘菜,吃饭,热热闹闹。
熊叔熊婶多年熨帖的爱情,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他们年逾60,还像一对热恋的情侣,细心呵护院子里的一草一花,认真烘烤每一块面包。
熊叔熊婶承认,当儿子说“我爸做的面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时,当朋友对在厨房里熬果酱的熊婶说“你比任何时候都好看”时,他们都会忍不住相视一笑。
(摘自《莫愁·天下男人》2017年7期)
●关心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