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人,这样使用“朋友圈”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9-05 14:32

  看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比看他发的“朋友圈”内容更重要的是,看他输入和输出时的心态。

  我前几天问一位读者,刚用“朋友圈”那会儿和现在用“朋友圈”,心态上有何不同?

  她回复我:以前太把“朋友圈”当回事,常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内容不能太矫情,也不想让别人猜透自己的处境,但是又希望有人理解背后的深意,发出后心情忐忑地守着点赞和评论乍惊乍喜,简直是当成绩效指标来关注。后来渐渐释怀了,真心的朋友会懂你,别人屏蔽、拉黑你,谁也拦不住。

  现在她发“朋友圈”,没有那么多内心戏,完全是种想发就发、爱谁谁的随性。

  很多人的成长,就体现在对待“朋友圈”的态度上。某友,为了让自己更加自律,几次停用“朋友圈”,但依旧没有过好生活。后来他意识到如果不自律,不会管理时间,用不用“朋友圈”只是表面问题。

  性格腼腆的表妹刚工作时,为了能和同事说上话,经常翻看同事的“朋友圈”,了解同事下班后的动态,成为“朋友圈”里的“秒赞王”。后来她才明白,加了微信,未必就能加入一个圈子。随着她迅速成长,能够独当一面,才和同事结下深厚的战友情。她对待“朋友圈”以及人际关系的态度,越来越不卑不亢。

  我发现,越是成熟的人,看待“朋友圈”越云淡风轻、波澜不惊。他们能够理解并包容“朋友圈”里的参差多态——有人爱发生活的苟且,有人爱发诗与远方,有人过了糟糕的一天会发张自拍给自己鼓舞下士气,有人发的那段矫情语录是特意为在乎的人而写,有人在网络世界中活出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自己……

  一个时刻代表不了一个人浩浩荡荡的一生,没必要上纲上线地给“朋友圈”里的人贴标签。只要不侵害他人的权益,别人“朋友圈”里的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用“朋友圈”记录生活,但别让“记录”大于“生活”。张爱玲曾说过:“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下去,冷暖自知,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瓜子壳。”

  所以,不要为了记录并分享那些美好的瞬间,而忽视了身边人的感受,以及此时此刻的生活品质。

  (云游鸟摘自《读者·原创版》2017年7期)

  ●梁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