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政改变了什么

  继上海、浙江成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成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地区。从四地近期公布的2020年高考改革方案可以看出,高考科目、评价机制与录取方式将是接下来地方高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此前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这次的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

  高考新政,已经改变了什么,如何走下去才能实现改革的初衷?

  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了什么

  宋存辉(教育学者)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总体来看包含两大方面,首先是高考的内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其次是高考的录取制度改革。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高考改革体系。

  从浙江、上海以及全国目前的整体高考改革方案看,新高考科目改革主要包括: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等。

  在科目改革中,本轮高考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就是“3+3”,浙江省是3+“7选3”,其他地方是3+“6选3”。“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只有两种选择。多元化选择的本意是鼓励学生寻找真正感兴趣的科目,按照自身兴趣来“自定义”高考。

  事实上,所有改革内容都是一个出发点,那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通过给予选择权来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考试选择权,外语考试可以自己选什么时间考;科目选择权,从原来的单选变成多选;课程选择权,学生可以选科应试,可以选择走班,等等。

  录取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取消高考的奖励加分。从2018年开始,我国高考将不再有任何“奖励性加分”,只剩下对特殊考生的“照顾性加分”;同时对于保送生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与科目改革相比,高考整体录取制度还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许多人希望高考实行教考分离,这方面现在还没有突破,还是按照原有的分数来录取。虽然在浙江和上海推进了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但都是嫁接在统一高考制度基础之上,只是一个补充。

  高考新政给高中带来新挑战

  苏老师(上海教育工作者)

  “现阶段上海高考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无限的自主选择权与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这绝不是一句玩笑话。

  在本轮改革之前,上海高考是“3+1”模式。学生必修语数外3门主科,此外只需在理化生政史地6门副科中选1门参加高考。因为各方面原因,旧模式下各科选修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平衡:选修物理化学的人数最多,选修地理生物的人数则要少很多。

  2014年,上海作为第一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公布高考新方案。“+1”模式变成了“+3”,学生需在6门副科中选择3门,且选考的3门不受文理科限制。

  新政改变了原有的选科人数格局。因为地理、生物两门学科的“高考”放在高二,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这两门学科中的至少一门,以缓解高三的学习压力。地理、生物学科从之前的冷门一跃成为“新贵”。

  这种变化给高中的教育资源与管理能力带来了极大挑战。对于学校来说,各科选修人数的变化绝不只是一个统计数据。20年的旧体制决定了学校的师资配备与运作方式,而这些都要随着新政发生巨大变化。比如:由于选地理的学生人数陡然增加,几乎所有学校都出现了地理老师短缺的情况。

  “6选3”理论上有20种组合,而上海绝大多数高中一个年级没有20个班,将学生完全按选科分班不现实,必须部分采取类似于大学的“走班制”。然而“走班制”又带来新问题:学生在课间忙于换教室,很容易影响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走班制”在同一时间占用更多教室,而多数学校的校舍是为“3+1”设计的,教室数量严重不足;有的学生高二考副科,有的学生高三考副科,这又给教学安排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可以这么说,对高中而言,新制度下的考场比任何时候都更像“战场”:是对“军力”(生源、师资和教学水平)的检验,更是对“综合国力”(统筹决策能力与管理水平)的检验,哪个学校能实现最科学、高效的管理,哪个学校就能“笑到最后”。

  要防止新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对待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新高考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全面扩大学生的权利,这也是恢复高考40年以来,高考改革一直坚持的方向。但在具体推进改革过程中,很多中学还是以原有传统的应试思路来应对新高考。

  根据新高考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以10为宜。目前,全国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9,上海9.45,浙江12.92。连教育资源丰富的上海、浙江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得师资紧张,那么其他地方的师资缺口必然更大。

  除了学校,考生和家长也以功利的态度来对待新高考改革。不管“6选3”,还是“7选3”,考生首要关注的是哪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专业兴趣)。

  2017年浙江高考志愿填报就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出现这样的“乌龙”,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升学规划有关。

  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专业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考生和他们的老师、家长都没有做好功课。

  要想全面推进高考改革,还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高考改革还是要回到以招考分离为核心推进高考改革道路上来,如果仅仅是科目改革,而没有录取制度改革,不足以扭转考生的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

  第二,2018年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更要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而不是贸然推进。各个地方的高考改革方案,在现有框架之下也必须进行更加科学的论证,进行更加合理的设计,不能忽视中学教育的实际。

  新高考制度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包迪鸿(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到2020年要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重点要解决现行的高考制度与建设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已不相适应的问题,我认为要努力着手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要解决中学如何教学的问题。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找到最感兴趣也是最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方向。要构建中学教育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从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中走出来。

  要解决学生如何选择的问题,通过新高考改革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会选择。

  要解决人才如何选拔的问题。高考制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要让“全才”和“专才”都能脱颖而出。

  目前的改革,从上海和浙江的试点情况看,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看,中学教育还是“唯高考为指挥棒”,在课程设置中高一高二主要完成高中教学任务,高三集中针对高考进行应试训练,题海战术没有改变,反而因为选择多了,让学生感到负担更大。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普遍存在对专业选择不了解,对自己的兴趣点关注不够,也没能根据自己的学科能力特点来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是一味追求“高分科目”以及“热门专业”。

  从高校招生的角度看,因高校招生自主性不足,招生依然是“招分”,在分数面前,专业与考试科目的相关性无法系统体现,更无法参考考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出现了部分高校有些专业所招学生核心知识缺乏,直接影响大学课程学习等问题。

  高考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连接中学和大学的桥梁,但改革高考不是万能的,关键还在于中学要进一步完善培养和评价体系,大学要创新选人育人机制,这样才能培养出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