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以后,人们为什么还不快乐(下)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或信息都值得记取

  面对日益剧增的焦虑感,我们应该怎么办?

  前不久,我有机会回到母校斯坦福大学,听到教授们针对“中等收入阶层焦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建议:

  首先,人和高科技之间需要画出一条清晰的界线。

  我们必须直面一点: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很多人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高科技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奴隶。斯坦福在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绝大多数年轻人一天拿出手机的次数大约是200次!(我相信中国人看手机的频率也绝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想想看,我们每天和身边亲人朋友所说的话,全部加起来,可能也超不过200句。

  所以,教授们建议,人和高科技之间的界线必须清晰划定出来——比如减少每天看手机的次数和时间,把这些时间空出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像运动健身、看书画画、和家人朋友聊天。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或信息都值得记取,要学会筛选对自己最重要的信息。

  在硅谷,很多成功人士都会说一个词FOMO——即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越成功的人就越在意FOMO,他们担心如果不能随时随地掌握这个世界最新动态的话,就会错过机会。

  我自己也曾经特别喜欢看新闻,每天最少要看5到10次,而且为此感到自豪。

  但是,斯坦福教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你看了那么多的新闻,其中有多少对你真正产生影响?有多少对你有切身意义?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每天被大量碎片化信息所包围,大脑紧绷,时间越来越不够用。

  而且,掌握了那么多信息以后,我们作出的判断真的比以前更正确吗?恐怕并不是。绝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仍然依靠直觉或习惯去作决定。

  所以,斯坦福教授给出的建议就是:新闻,并不需要看很多,只需要挑选阅读你最需要的关键信息即可,因为绝大多数信息跟你的生活关系很小。在大量阅读跟你生活关联度不大但冲击力很大的新闻——例如某地发生恐怖袭击——之后,人的负面情绪和焦虑感都会大大上升。

  教授们说,必须在大脑外设立一道“防火墙”,同时还要不断为大脑补充养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抑制焦虑,让人变得更专注、更有效率和幸福感。

  但我的观察是,在机场、地铁、酒店、餐厅等公共场所,中国家长和孩子们手里拿的往往都不是书,而是手机或平板电脑,而且通常是各看各的,并不交流。这一点如果得不到改善,中国人的幸福感将非常令人担忧。

  说到底,为什么赚了不少钱,进入了“中等收入”行列,却还不快乐?答案很简单:因为幸福的关键不在钱袋里,而在脑袋里。

  黄征宇

  宇沃资本创始人,英特尔前董事总经理,著有《征途美国》一书

  文/黄征宇(美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