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管家”是龙潭街道探索出的背街小巷治理延伸模式,由当地居民自愿报名担任,配合街巷长对家门口的各条街巷进行共同治理
“我在这条路上走了36年,今天再走,跟做梦一样。”住户梁萍指着眼前一条不长的马路对本刊记者说。
这条路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夕照寺西里。路不长,仅有155米,但对路边的2700多户居民来说,这是他们进出的“主干道”。
眼前的这条路,虽然地处几栋老楼之间,但是宽敞、整洁,没有杂物堆放,没有垃圾狗便,路边的草坪和花箱绿意盎然,道路中间有栅栏隔开,车辆和行人通行有序,居民在花丛间的长椅上怡然而坐……
梁萍是路边一栋老楼里的老住户,如今,她是这条路的“小巷管家”。“小巷管家”是龙潭街道探索出的背街小巷治理延伸模式,由当地居民自愿报名担任,配合街巷长对家门口的各条街巷进行共同治理。
就在数月之前,这条路和北京很多背街小巷一样,充斥着各种违建,道路被挤占得只能容一辆汽车勉强通行。路边的违建包罗万象:饭馆、超市、洗衣店、水果摊,不一而足。路面坑坑洼洼、排水不畅、垃圾遍地、气味难闻。当地居民每次进出,都要左躲右闪、掩鼻而行。遇到下雨,路面就会积水,通行时总是“一身脏水一身泥”。
“从我搬到这里开始,每天一走这条路就烦心。在家收拾得再好,一走这条路就‘完’了。”梁萍说,“背街小巷对北京城市来说是‘里子’,但对我们百姓来说,既是‘里子’,更是‘面子’。家门口环境这么差,我搬过来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邀请过朋友来家里做客。不是不想,是‘实在没面子’。”
在背街小巷专项治理过程中,夕照寺西里南区这个只有三栋老楼的老旧小区内外,拆除了297处违建,历时7个月。1.5万平方米的社区面积中,拆除违建面积就达到了3000平方米。
王秀云现在是这个片区的巷长,她领着本刊记者走进小区,比划原来的违建情况。“原来从楼上向下看,几乎看不到地面,入目都是一片片违建的屋顶。居民私搭乱建的临时房没有规划可言,不管是环境卫生还是治安防火,都存在极大隐患。老人们很少下楼,因为楼下连个坐或站的地方都难找。”王秀云说。
如今,道路两边和小区内外的违建全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草坪和花箱;新铺的柏油路平坦整洁;空地上隔几米安放着一把长椅,解决了居民没有地方休闲的问题;规划出专门的车位,缓解了私家车乱停乱放堵门堵路的问题;向阳的地方还架设了数个专门的晾衣架,方便居民晾晒衣物。
“背街小巷治理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死命题,只要工作做得细,群众最终也会拥护的,这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得出的经验。”王秀云说,“拆违过程中,有些居民开始想不通,阻挠过、上访过、对抗过。我们的干部一次次上门宣传、做工作,建立专门的档案来研究每一处违建的处理方式。对拆违后居民面临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给予帮扶,最终取得了绝大多数住户的理解和支持。”
说起自己的“小巷管家”身份,梁萍从每天随身携带的“管家包”里拿出了自己手绘的社区平面图、工作台账、工作手册和‘管家名片’等给记者看。她认为,“小巷管家”就是帮街坊邻居看护这片环境、解决生活中琐碎问题的。“违建拆除后,原本被挡住的一楼窗户就露了出来,我发现这些老楼的窗户都偏低,行人在路上就可以直接看见一楼住户的家里。我向街道提出这个问题后,街道很快就安排为这些窗户都加了半个围挡,解决了问题。”梁萍介绍起自己的日常工作来非常自豪。
拆除违建36.2万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8543处,拆除违章广告牌匾4700余处,增加绿化植被9269平方米……在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有2435条,这条155米长小巷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数字显示,2017年以来,已有1211条背街小巷启动治理工作,其中189条达到了无乱停车、无违章建筑、无“开墙打洞”等“十无”标准。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季小波/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