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再冷,也归期不远。念及此,心中总涌起一阵暖意。
所谓归期,关乎心境,亦关乎味蕾。每年11月中开始,广州街头便开始吹起一阵炭炉煲的暖来风,那小小的炭炉,承载了一众食客怀旧、猎奇的种种心态,也牵引着饕客们奔上跨越年代的味觉归途。
正如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句“红泥小火炉”,恰如其分地点出此季大热的饮食形态,酒微醺,人欲仙,那意境着实曼妙。
放眼四望,今年迎合炭炉煲的餐厅似乎比往年更有成行成市之势,前两年做炭炉煲的店家,据说用两只手就能数过来,到今年这会儿,两只手有点不大够用了,经过了一段断层期的广州食家们,又开始追捧起这种相对原始落后但别具特色的风味。
如果你喜欢炭炉羊腩煲,那一定不能错过高佬羊腩煲,这位烹羊近20年的“偏执狂”已经把一众食家的嘴巴给吊起来了。
偏执,在某种意义上并非是贬义,那是一种钻牛角尖似的坚持,在当今,买少见少,这位大哥自己做酱料,自己收拾羊,每天就那么多肉,卖完收档,绝不多做,因为怕当天卖不完剩下第二天不新鲜,其实哪里会不新鲜?如今保鲜手段这么完备,一晚上的时间对口感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高佬不,他的偏执就在于——就不能给食客吃过夜的羊,就得是当天早上新鲜伺候好预备傍晚5点开市的,多少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所以你吃高佬的羊,怎么吃也不会腻,对食客而言,吃需要有章法,对高佬而言,烹羊同样要有章法,都是一样的。
炭一炭是吃牛杂煲的地方。
环境真不怎么样,整个餐厅好像一个大罐子,充满了回音混响,周围人巨大的声浪掀不开屋顶,只好一直在耳边萦绕。你要恰好赶上隔壁一桌女人尖着嗓门大声说高声浪笑的,一顿饭吃完脑子都能给震麻了,那刺耳的嗡嗡声,直到你离开餐厅出门大街上溜达十分钟还没完全散……
好在牛杂煲非常靠谱,弥补了被声浪侵袭而受创的幼小心灵。
牛腩焖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嫌老,少一分火候未到。牛杂多见牛肠、牛肺,牛肠很肥厚,味型适中,咸淡刚好,吃差不多加汤换炭下点鱼腐、面筋,吸了牛骨汤的汁,比肉或牛杂一点不逊色。
胡炜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